投资理财"乱花丛中"擦亮眼

未知 2019-04-04 12:43
投资理财"乱花丛中"擦亮眼

  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购买理财产品的目标往往是以保本为主,利息、收益等放在第二位考虑。在这样的心理下,有些人便将主意打到这些老年人身上,通过天花乱坠的许诺和花样百出的收益回报吸引中老年人购买那些表面上“保本高息”但实际上“无本息保障”的理财产品。在“言语攻势”下,某些老年人或者被高额的利息收益所吸引,或对合同不加审查、对签字不加谨慎,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可能一着不慎就陷在到理财陷阱中,以致最后追悔莫及。
 
  在市场琳琅满目的理财项目中,老年人该如何正确规避风险,选择“靠谱”的产品?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银行合肥长江路支行的相关工作人员,他们对广大老年群体在投资理财方面做出了专业的提醒和建议。同时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合肥多家银行也推出了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产品。
 
  案例一: 未告知理财风险 存款八万变三万
 
  从几年前最多时的13万多元,到今年年初时查账户发现只剩了3万元,家住合肥市舒城路的石阿姨这支理财买的有点“亏”。石阿姨表示,自己的养老金一直在原先某银行四牌楼附近的一个支行领取,钱拿出来之后除了开销,全部存了定期。“当时一个业务员就和我讲,奶奶我给你做理财,利息会高一点,能达到5%。”石阿姨回忆说,就这样,在2011年4月8日自己用存下的8万元买了理财。“最开始的时候还是有过盈利的,然后这个钱就一直放在里面,我记得2015年最多的时候账户里一共有13万3000多元。”石阿姨说道。
 
  据石阿姨回忆,当时那位业务员并没有给自己很多选择,“他直接就叫我买这个产品,后来就直接跟我讲已经帮我办好了。”石阿姨还说道,该业务员也没跟自己讲清楚这个理财产品的风险情况。“我对这方面的原则就是保本就行,利息、收益高一点低一点没关系。”石阿姨回忆,当时业务员对自己说,“现在就这个产品好,没人再去买其他的了。”在销售人员的语言“攻势”下,石阿姨没有表示反对,于是业务员就直接拟好了交易合同,她也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在签了合同之后,石阿姨对自己手上的这支理财一直没太花精力。等到今年年初石阿姨想起来时,一查账户自己却“傻了眼”,发现账户里仅剩下了3万元,比最多时足足少了10万。石阿姨本想去讨个说法,但是当初自己办理业务的那家支行却早已不再营业,和自己对接的业务员更是没了踪影。“现在我才想到这支理财是股票性质,如果当初跟我说了的话我是也不会买的,因为我不懂这个东西也不想赚钱。”就因为这次损失,石阿姨表示自己现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害怕再次被推销。“现在每次要是去拿养老金和什么的,我都是托朋友或者以前的同事去帮我办。”石阿姨说道。
 
  目前,该银行合肥分行已联系四牌楼支行,寻找当初向石阿姨销售理财产品的业务员,以期做出相关后续处理。
 
  案例二: 合理配置资产 有利于理财获益
 
  有的老年人在理财产品中损失了本金,但也有老年人也通过合理规避风险实现了收益。据中国银行合肥长江路支行理财经理端木婧钰介绍,2017年12月,该行的一位老年客户王先生投入了10万元本金,他将其中4万元办理了名为“一年期结构性存款”的保本固定收益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3.65~3.75%,一年之后到期收益1460元。另外6万元分为三笔2万元,于每月办理一笔三个月的中低风险自营理财产品,到期再转存三个月。“这样操作的话,可以保证每个月都有理财到期,满足突发事件的资金使用,另外每月到期收益约200元,可作为生活消费的补充。”端木婧钰说道。
 
  “基本相同的时间段,另一位客户吴阿姨投入了7万元,其中拿出40%办理了和王先生一样的一年期结构性存款,一年之后到期收益1022元。”端木婧钰向记者介绍,“剩下的钱她用40%办理了代销类理财产品,为期91天,业绩比较基准4.2%,到期收益约2931.95元。另外1.4万元则申购了目前中行推出的交易时间内可办理赎回、灵活性较高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3.39%,T+1工作日到账,可以满足突发事件的资金使用。”端木婧钰表示,合理配置资产可以让理财的收益更多,“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的行为会增大许多投资风险。
 
  理财现状
 
  老年群体更倾向 面对面购买理财
 
  对于理财产品的购买渠道,中青年群体更加青睐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的使用,老年人则更多地选择前去银行网点柜台进行面对面地办理理财产品购买。
 
  端木婧钰告诉记者,目前日常来银行办理理财业务的老年人占比大概是在30~40%,而且这几年都呈现上升趋势。对于老年客户群体来说,在理财时容易遇到哪些问题呢?端木婧钰向记者表示,相较于定期存款这种可以提前支取的方式,大多数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持有期间是无法办理赎回的,所以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金。
 
  老年客户更易听取 销售人员建议
 
  近几年来,手机使用率几何递增,网络上的理财平台层出不穷。老年客户难以分辨销售平台真假,以及操作不当或没有充分了解产品风险,而造成资金损失。
 
  对于理财风险的认知把控,是老年人与普通中青年客户之间最大的不同点。“相对于一般客户会通过阅读产品说明书,客观地了解理财产品风险评级情况,老年客户则更多倾向于听取信任的客户经理的建议,所以就需要客户经理清楚介绍产品风险评级。”端木婧钰说道。
 
  专家建议
 
  理财产品快速发展 骗局应运而生
 
  近年来,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的比例越来越高,但随着各类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一些骗手和骗局也应运而生。他们利用老百姓对金融、法律知识的不了解,或者通过初期设计一些虚拟的理财项目引诱中老年人投入购买,在聚集大量资本后又卷款跑路;或者为自己的高风险理财产品构造一个低风险的外表,诱使中老年人购买后却较难赎回。
 
  若参与非法集资,后果需自行承担
 
  按法律程序,老人一旦陷入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等不受法律保护的非法集资活动,后果可能需要自行承担。
 
  根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中明确规定,因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而所形成的债务和风险,不得转嫁给未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的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任何单位。这意味着一旦老年人参与了非法集资,参与者的利益将不受法律保护。经人民法院执行,集资者仍不能清退集资款的,应由参与人自行承担损失,且不能要求有关政府部门代偿。
 
  购买理财产品还须通过正规渠道
 
  老年人在购买理财应该如何有效规避风险?端木婧钰告诉记者,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理财产品。“目前按照相关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于柜面销售理财产品需要进行双录。”所谓“双录”,即中国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出的行业规范,要求实施金融类产品销售过程实现同步录音录像。
 
  据了解,双录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资质,双录过程中会详细向客户介绍理财产品投资范围、风险等相关要素,以保证销售过程合规,充分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
 
  购买理财产品切莫轻信熟人
 
  对于老年人理财,业内人士建议称,购买理财产品前千万不能只轻信熟人,不看法律。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理财产品的设计有《证券法》《基金法》等法律规定予以规范,证监会和银保监会也单独制定了规范性文件。相应的主体是否有设计和发行理财产品的权利,相应的理财产品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这些光靠熟人的经验还远远不足。
 
  老年人要多方面了解法律、金融知识
 
  当前非法集资、诈骗花样百出,因此中老年人在购买理财产品前,除了重视信息披露外,还要多读多问,多方面了解法律、金融等知识,谨防上当受骗。签合同切莫“只签不读”“只听不看”,签订理财合同时务必看清合同载明的相对方是谁。如果合同的相对方是银行,那才是真正的银行售卖产品的金融委托理财合同;如果合同的相对方是一般的理财公司,那么就和银行无关。对于合同的内容,要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只有写在合同上的承诺才是有法律效力的承诺。
 
  老年人要认真面对风险测评问卷
 
  端木婧钰提醒广大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之前,要切实了解收益和风险的关系,收益高必然风险高。有专家分析称,高收益和高风险是相伴而生、同比增长的。作为一项理财产品,其收益越高,说明亏本的风险越大,所以投资一项收益高的理财产品就相当于在进行一次冒险。
 
  对于一些打着投资理财名号,实则故意圈钱、伺机跑路的“理财公司”,唯有以高回报作为吸引,才能实现短期快速赚钱的目标。“老年人不要一味地追求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而要认真面对风险测评问卷,首先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再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端木婧钰说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