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债市相对乐观

未知 2020-03-07 18:17
疫情影响下债市相对乐观 

  敦和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小庆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CWM50)银行理财论坛,2月28日召开的“疫情影响下的资产配置与投资策略”网络视频会议上,就2020年宏观经济及资产配置发表观点:
 
  新冠肺炎与非典疫情的对比:出口、制造业投资、房地产
 
  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要比非典时期更大。不仅疫情本身比非典时期严重,而且非典后拉动经济回升的三个重要力量——即出口、制造业投资、以及房地产都发生了变化。
 
  2003年出口强有两个背景:一是当时中国出口份额处于快速提升阶段,但目前已有见顶回落之势;二是当时海外发达国家需求在货币政策宽松的刺激下开启上行周期,加之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优势开始显现,推动了2003年下半年出口的爆发。但是现在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已从2003年的8%提高至接近20%,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对全球需求最大的影响不是中国以外的地区,而是中国本身,因此,中国需求收缩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影响更大。政策层面只有先稳定住国内需求,才可能间接地让海外经济受益,从而带动经济复苏。
 
  2003年投资需求旺盛。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约是30%左右,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增速高达60%以上,是这么多年来最高的一年。主要是因为当时已经进入到产能周期的尾部。2003年的高通胀主要是由于供给短缺造成的,原因是产能不足,因此当时正进入产能扩张期。但是现在情况不同,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很难再来一轮产能扩张。即使一些高端制造业如半导体产业等确有产能扩张需求,其体量也没有办法和当时相比。
 
  2003年房地产基本上没有受疫情影响。2003年是中国大的地产周期的开始,疫情的短暂冲击很难改变这个趋势。房地产投资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内贷款,当时居民的融资需求非常旺盛,居民和企业都在加杠杆,2003年信贷规模大幅扩张,M2和贷款增速都突破了20%。
 
  基于这样的背景,2003年时内需很容易拉动,外需本身也不受内需的影响,也能好起来。而现在,外需已不太可能是独立的变量。
 
  居民信用周期的收缩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无论是否有这轮疫情,是居民的信用周期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收缩的下降周期。企业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较2003年有了比较大的上升,很难再进一步增加。而疫情又会冲击居民就业和收入预期,居民贷款增速或将继续下行。所有大的经济周期到最后无解,就是政策无效,都是在居民环节出问题。
 
  政府今年适度提高财政赤字,增加专项债发行,提高政府融资,最好的结果是可以用政府融资的扩张去抵消掉居民融资的收缩,让整个社融相对保持平稳,这是我们能够阶段性地稳住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如果这样还对冲不了居民信用的收缩,特别是现在“房住不炒”的基调难以调整的情况下,今年的社融不仅可能上不去,而且有可能会逐季回落。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风险点。
 
  另外,说一下消费的问题,这里面有两个影响因素。首先是就业影响比较大。像餐饮、娱乐、旅游、或者交通运输这些受疫情直接冲击较大的行业,虽然近年来对GDP的贡献是下降的,但是这些行业解决了至少1/3的就业人口,因为这些行业90%都是小企业甚至是个体户,很多根本就没有贷款,不是靠传统方式增加信贷就可以解决的,而且疫情结束后恢复也需要时间,救助难度较大。另外,消费本身是一个顺周期的行为。过去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投资是大头,消费占比相对较低,可以通过拉动投资带动消费,而现在投资占比已经不大,很难用一个占比小的东西产生财富效应,去推动消费复苏。老百姓(78.370, 0.35, 0.45%)只有先收缩信用,把过去几年过度借债、过度消费的方式扭转回来,消费意愿才可能恢复,这个坎可能没有办法直接跳过。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对今年经济总体的走势是不乐观的。可以说,过去这么多年来,我们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没有这次这么大。因为过去例如2009年的次贷危机,2014年的房地产高库存,还有近年的贸易战,每一次经济下滑过程中居民部门是最有韧性的。而这次直接受损的是居民,也会导致这一次经济的复苏会比较艰难。
 
  债券市场相对乐观
 
  债券市场方面,个人认为长期债券利率大概率会突破最近十多年的低点。首先是基于对经济的看法,我认为复苏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居民端。另外,与海外的市场倒逼机制不同,海外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倒逼联储调整货币政策,而国内还是政策主导。尽管现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利率比2016年最低的时候要高,但国内资金利率已经低于2016年债券收益率创新低时期。如果在经济恢复前,官方默认维持这样的利率水平,随着持续时间越长,市场越来越逐步意识到这是一个常态的时候,整个长端的利率我认为可能会下一个台阶,突破上一次的下限。对于保险机构来讲,最有价值的就是30年期国债,现在3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还比2016年的低点高不少,而10年期与当时已很接近了。总体来讲,我对债券相对比较乐观。如果中间有调整,也只是节奏的问题。
 
  股票市场不能太乐观
 
  股票市场方面,目前最大的一个特征是风格转化。单从指数来看,并没有走出向上的趋势,这与大家对经济的担忧多少是有关系的。而成长股与经济的相关度低,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流动性的宽松会支撑估值的扩张。当货币增长比经济增长要快,即出现过剩流动性的时候,股票市场就容易出现小盘股、成长股的普涨。从流动性角度来讲,这个走势和我们看到的股票市场的走势是非常吻合的。
 
  虽然当下市场的流动性很好,但是这个情况是否可持续?如果经济后面能起来,或者能够阶段性地企稳,那就意味着过剩的流动性会收缩,风格会重新切回到蓝筹股。反之,如果经济不行,信用会持续收缩,这种情况下M2的增速也会往下走。无论怎样,我认为目前流动性的格局是很难复制2014、2015年。2014、2015年能够在整个社融收缩的情况下投放过剩流动性,最重要的背景是金融自由化。那时货币扩张最主要是靠非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也就是靠金融机构加杠杆扩起来的。现在从政策上看这方面并没有大的放松。
 
  另外,创业板虽然是靠流动性推动,但本质上还是依托于基本面,而这个基本面与全球的科技周期的景气程度高度相关。目前美股已经暴跌快两周了,但是我们创业板直到今天才开始有一点调整,这个劈叉已经很大了。如果我们认为美股不一定能够止跌,或者跌完之后,不一定能起得来,则国内创业板的补跌只是迟早的事情。因为背后所反映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源于对全球科技的看法。美股之所以跌,催化剂是疫情,更担心的是美国的选战会因为疫情发生变盘,从而对这些高利润的企业不利。
 
  从创业板的成交量来讲,目前换手率也已经达到了2015年股灾前的较高水平,特别是那些活跃标的换手率已经非常高了。另外,从结构上看,与去年相比,今年创业板的上涨更多是靠ETF资金的推动。今年成长股的ETF规模比年初增加了70%,占整个创业板流通市值的6-7%,是非常典型的资金推动。但是后续一旦跟不上,或者突然间风险偏好受到冲击,很容易形成多头踩踏。正如现在看到的纳指一样,这应该是历史上美国跌得最快的一次,一周多的时间把过去半年的涨幅都跌完了,而且到目前还没有看到止跌的迹象。
 
  我认为股票市场也不能太乐观。虽然从大方向来看,相对宽裕的流动性对股票市场应该说是利好,但是股票市场风格的演绎,我个人倾向于已经阶段性到了极致。如果说大家期望政策能够对经济发挥作用,后面的机会反而是在于现在基本没涨的港股和国内的蓝筹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