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专家提醒:切勿贪小利 忽视安全隐患

未知 2021-06-12 10:56

信用卡专家提醒:切勿贪小利 忽视安全隐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方式的不断推陈出新,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也在不断翻新。通过“糖衣炮弹”实施诈骗便是常见的作案手法,他们通常利用各种“小恩小惠”来吸引持卡人上钩,骗取持卡人的信任,进而实施诈骗,给许多消费者造成了不小的财产损失。近日,交通银行信用卡安全专家总结“因小失大”的典型案例,提醒消费者自身要加强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谨防“薅羊毛”反而被“割韭菜”

近年来,经济环境和市场日趋复杂,消费者需求也越来越多元,而不法分子的花招更是变化多端,尤为常见的是打着“优惠福利”的幌子。这期间消费者的确是尝到了甜头,却也容易麻痹大意,误以为一味贪图福利就等同于“薅羊毛”,自以为可以从中占到便宜,甚至试图在“灰色地带”牟利,结果却是得不偿失。

特别是在消费高峰时期,各种领红包、扫码优惠铺天盖地,殊不知这些送上门的福利却暗藏着危机。信用卡诈骗就会以此为契机,在红包或是二维码中植入木马病毒,通过入侵持卡人的电子设备窃取支付信息,甚至可以直接偷梁换柱实施盗刷。这就提醒消费者遇到这类网上红包、优惠券或是扫码福利,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认准官方商户或者平台,不要因小失大,落入不法分子甜蜜的陷阱。

同样是利用消费者贪图小利的心态,不法分子还会以信用卡代偿、现金贷的手法设下陷阱。在互联网端,类似于“0审核”、“高额贷”、“当日放款”这类营销手段比比皆是,这让不少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信以为真,愿意铤而走险寻求“黑中介”的帮助去申请信用卡、提升额度甚至非法套现。“黑中介”借此套取申请人的个人信息实施金融诈骗活动,或者直接拦截卡片进行盗刷。原以为走了捷径的申请人或是持卡人非但没能从中获利,反倒是落入了信用卡盗刷的圈套。

小心“套现”反被“套牢”

据相关报道,公安机关曾追查深挖出一个横跨12个省市的新型信用卡诈骗团伙,该犯罪团伙利用POS机进行虚假交易、非法套现9700余万元,同时通过虚假报案、否认交易等方式,骗取银行、保险公司、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机构赔退款300余万元,总案值逾亿元。

在这起案件中,部分持卡人贪小利,与不法分子合谋,向银行申请开通盗刷赔付保险后进行异地非法套现,再向公安机关虚报信用卡被盗刷的情况,以骗取信用卡发卡行理赔款,最终触犯了法律。

对此,专家表示,一方面如果他人掌握了持卡人的信用卡卡号、信用卡密码和身份证复印件、CVV2(卡片背面签名栏三位数校验码)四项最重要的个人信息,实施盗刷将变得十分容易;另一方面,合谋虚报盗刷案件涉嫌诈骗。因此,无论是从用卡安全的角度,还是涉嫌违法的角度,都是得不偿失的举动。

铤而走险“出租”信用卡使不得

“流量为王”的时代,花钱购买真人账号,为网店或者博主刷关注、刷好评、刷点赞,使其获取更大的流量支持和商业利益,已成为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些消费者因小利出让自己的账号,一不小心成为链中一环,本以为赚点小钱无伤大雅,却沦为被割的“韭菜”。

社交账号蕴含人脉资源和个人信用,一旦被不法分子盗用或以此实施诈骗,后果不堪设想,一方面是利用社交账号绑定的信用卡直接盗刷,同时还可以伪装“熟人”诈骗联系人。例如微信清粉的骗局,即通过以“清粉”为由骗取用户账号授权登录,不仅利用用户账号发送广告,甚至盗取账户信息注册第三方平台实施盗刷。

同样,为了赚点外快,铤而走险“出租”自己的信用卡更不可为。刘先生某天看到“信用卡租借,月赚3000元”的广告,很是心动,便联系了广告主,对方承诺每月给3000元租用费,要求刘先生将卡片邮寄到指定地址,并告知密码等相关信息。刘先生按照要求操作后,前两个月收到了相应的租金,然而之后不仅没有了租金,反而接到了银行的催款电话,才发现这是一个陷阱。对此,交通银行信用卡专家提醒您,持卡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将信用卡卡号、动态验证码、支付密码等信息告知他人;根据领用合约相关规定,信用卡仅限本人使用,不得出租、转借或交由他人使用。

随着移动支付的盛行,信用卡诈骗不再局限于实体卡片,通过“线上”途径盗取用户金融信息进而实施诈骗成为常见的作案手法。因此,消费者要建立严谨的风险防范意识,严格保护个人证件信息、密码以及短信验证码。同时注意在日常用卡过程中,及时关注发卡机构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APP,与发卡机构保持良好沟通,及时了解用卡动态,从而拥有安全又有保障的用卡体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