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山那狗》的父子关系代表时下多少亲子关系

未知 2022-02-11 17:59

《那人那山那狗》的父子关系代表时下多少亲子关系


滕汝骏、刘烨、陈好在1999年主演的电影《那人那山那狗》,在讲述上世纪80年代乡邮员故事的同时,还展现了微妙的父子关系。时至今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话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乡邮员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影片中呈现的父子关系却依然普遍,有无数亲子关系就像片中滕汝骏、刘烨饰演的父子关系那样,因不理解而生疏甚至埋怨,后因懂得而逐渐修复。

影片里,主角都没有具体姓名,滕汝骏饰演男一即父亲,刘烨饰演男二即儿子。其实把他们分成男一、男二并不准确,这两个角色的戏份一样重,称该片为双男主电影一点儿也不为过。

影片开头是父子俩别扭地踏上邮路前去送信,送了一路后因彼此了解,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影片结尾,回到家时父子之间隔阂消除,关系由疏远到亲密,儿子还更加坚定而自信地接过父亲的工作,独自踏上邮路,成为新任乡邮员。

片中的父亲是个善良、耿直、豁达又不善言辞的乡邮员,经常到山里送信,没太多时间陪伴家人,即使回来了很快又走了。回来时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第二天离家时是天色未亮的清晨,儿子还在熟睡中。因相处时间少,儿子总觉得父亲很陌生,跟父亲一起时老觉得别扭,所以每在父亲回家的日子,故意在外头玩到很晚才回家,这样就可以减少接触,不那么尴尬了。即使父亲回家时经常给他带玩的、吃的,儿子在父亲面前还是局促,都不太敢走到拿着玩具逗他的父亲面前。

从小到大,儿子还很少叫父亲,倒是叫母亲叫得亲热又勤快,有时父亲听了都忍不住吃醋,可父亲不善于表达,吃醋也是吃在心里头,顶多跟老伴抱怨两句,在儿子面前是不会多说些什么的。

长大后,儿子在对父亲陌生的同时,还有深藏内心的抱怨。在儿子成长的过程里,陪伴自己的总是母亲,他一次次地目睹母亲苦等父亲,家里大小活母亲揽着,每次天气不好,母亲牵挂着父亲,时不时还会走到村桥头看看,一到父亲回来的日子,若有空暇还会到桥头等待父亲。儿子看到的始终是母亲的苦,母亲对父亲的牵挂,看到母亲只有在一家三口团聚时才会笑,而他最喜欢看母亲笑了。对父亲呢,看得见的是他很久才回一次家。所以对母亲尽是同情和心疼,对父亲则更多是陌生和怨言。

直到接过父亲的工作,父子俩往山里送了一趟信,父亲的工作情况才在儿子的世界里逐渐清晰。其实,母亲在苦等时,父亲的日子也不好过,他走的邮路来回二百二十三里,要站三天,中间歇两个晚上。这所谓的歇其实也只是随便睡一晚罢了,睡前还要整理信件到挺晚呢。去时一路都是上坡,回来时都是下坡,都是人走出来的羊肠小道,崎岖得很,雨天还很滑。中间要过多条河流或溪流,有时没有桥,得赤脚淌水过河,夏天还好,到了冬天就十分寒冷了,父亲的寒腿病就是这样落下的,怎么治都不见好。有的地方还没有路,特别陡,父亲就曾因爬陡坡摔过跤。

一路上,父亲没有同伴,只有他自己,偶尔会遇上几个山里人,到了村后也没多热情的招待,毕竟村民早已对乡邮员习以为常。甚至有时候还会被人挖苦几句,说时常到村里开展工作的谁谁谁都升职了,而父亲却还一直是个乡邮员,一走几十年。对这些闲言碎语,父亲往往一笑而过,不放心上,也不多争辩,顶多回应句,总得有人送信。可以说,父亲走的邮路艰苦又孤独。不管是村民还是上司都不太理解他的不容易,邮局的支局长还是在他四十岁陪他走了一趟后才知道他走的这条邮路有多苦,这才让他退休,让他儿子接班。

了解了父亲的工作环境后,儿子才开始慢慢理解父亲,知道父亲在外其实也跟等待的母亲那样吃了不少苦,还同样不告诉对方,报喜不报忧,于是父子慢慢和解了。

给转娃送完信后,父亲想起妻子嫁给他,等了一辈子,颇为惭愧。若不是一起走这一趟,或许儿子会再给父亲补刀,懂得父亲的艰辛后,他安慰父亲说“你也不容易”。快到最后一站大悦岭时,儿子还自然、亲切又带着些许心疼地叫了声爸,催他该走了,叫时父亲没反应过来,直到儿子又重复了遍“我说爸该走了”,才确信儿子叫了他爸。在大悦岭歇息的当晚,儿子怕一直在外的父亲不了解村里情况,也怕耿直的父亲退休在家惹出什么麻烦,特意叮嘱了一番,劝父亲莫要惹发了父母官,对带领大家致富但却爱贪工里小便宜的村长要睁中眼闭只眼,还劝父亲要带一到冬天就咳嗽的母亲到县里检查检查。

这样的父子关系在城乡二元结构突显的当下其实一点儿也不陌生,尽管我们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在农村有,在城里也有。很多孩子就跟《那人那山那狗》里的儿子一样经常见不到父亲,甚至也见不到母亲,父母为了一家生计常年在外打工,或者是起早贪黑,回家时娃已睡,出门时娃未醒,孩子与父母因相处有限,并不那么亲切,还时常抱怨父母不多陪伴他们。

事实上,哪个为人父母者不希望多陪伴子女呢,然而,为了生计,尤其是内卷严重的当下,不得不拼命工作,生怕丢了工作,挣不到钱,偿还车贷、房贷,给子女上好的学校。可孩子还没有步入社会,岂会知道成年人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父母的艰辛!即使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告诉他们父母的不容易,他们也未必能理解呢。就像影片中,母亲老跟儿子说你爸在外面哭,不容易,她从不怪他,儿子却不相信一样。

直到儿女像影片中的儿子那样,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特别是为人父母后才会懂得父母的苦,知道何为“养儿方知父母恩”。更残酷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都能像片中的父子那样,能在三天两夜里就和解,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有的儿女等明白父母的苦时,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就像片中儿子给五婆念完信走出来,想起自己母亲时想的差不多——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有很多原因顾不上想家,倒是家里的人更牵挂他们。很多在外的人就像片中父亲那样经常因工作的忙碌,没有太多时间、精力顾上家,若论牵挂的长度确实是家里的母亲更长一些,但牵挂的厚度却是一样的。

只是有的人善于表达,所以一家人得以在占了更多时间的别离面前其乐融融;而有的人虽如片中的父亲那样不善言语,但因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一家人倒也过得和谐幸福;倘若一方不会表达,另一方又难以理解,那就是家庭悲剧了,太多的劳燕纷飞、鸡飞狗跳就是缘于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