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需要更多的《上海堡垒》

未知 2019-08-11 09:54
中国科幻电影需要更多的《上海堡垒》

《上海堡垒》一定是近期争议最大的影片的国产影片,豆瓣上3.4的分数令吐槽该片成为一种“刻板成见”。有人甚至调侃,《上海堡垒》把《流浪地球》开启的中国科幻片元年之大门又关上了。

 

更有人拿鹿晗的演技,使劲的讽刺和贬低。

 

其实,《上海堡垒》并非一无是处,对于中国科幻类型片来说,我们需要更多类似于《上海堡垒》的电影。

 

当市场上,大银幕上出现更多的“上海堡垒”时,我们才真正能够说“中国的科幻片元年”到来了。因为,中国的科幻片时代并非由《流浪地球》开始,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作为东方电影的中心,上海就拍出了科幻片。1933年因为好电影太多还被人称为“中国电影年”。

1939年当时的大导演杨小仲拍了一部叫《六十年后上海滩》的科幻片。故事涉及“以科学方法使之复活,恢复记忆”,“值班室内机件设备众多,两人任意扳动,造成天气巨变,寒暑雨雪,变化无常”。

小到人类的生死,大到地球环境,想象力十足令人惊叹,这些好莱坞科幻大片玩儿到烂的梗,早在那个时候就有中国导演把它们拍进电影里了。《六十年后上海滩》一经上映,就成了上海滩的爆款,甚至到了1947年,电影院都还在放这部电影。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对科幻类型片的关注提前了半个世纪之久。

特殊时期,科幻类型片与政治挂钩,出现了类似《小太阳》这样角度新颖的影片。当时的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人都希望“大力发展生产力”,让祖国迅速跻身富裕的大国行列。于是科幻片《小太阳》诞生了。故事讲述孩子们造起了天上永不落下的人造小太阳,它让北方的春天提前到来。当然看到最后,你就会知道整个故事只是孩子们的一场黄粱美梦,但电影的旁白适时地拷问了所有人:“小朋友所想的这个改造大自然的问题,难道永远只能是个幻想吗?”

《小太阳》的编导王敏生抓住了当时“热点”,影片拍摄于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第二年,他的影片构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味。连科幻大神刘慈欣都曾在2003年写文章盛赞《小太阳》:“色彩绚丽,风格清新,具有更大的科幻内核”。不过,真正具有市场爆款相的科幻片,从之后,要到1988年的《霹雳贝贝》才算完成了延续。

 

1987年《霹雳贝贝》开拍,那个时候,中国的电影拍摄走的还是电影厂制,每部电影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五代电影人正处于快速成长,灵感爆棚的时期。那时候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科学谣言,说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唯一能在太空中看到的人类建筑,所以剧组特意把高潮部分呼唤宇宙人的戏放在了长城拍摄。

很快这个“带电的孩子”在全国掀起了观影热潮,据说每个75后、80后的记忆里都有一部科幻神作《霹雳贝贝》。在《霹雳贝贝》之前,最具名气的科幻电影是好莱坞的《E.T.》。不过两部电影一个成本47万人民币,一个成本300万美元,导演宋崇强调,《霹雳贝贝》胜在人情方面,靠情节打动人。《霹雳贝贝》在中国科幻片里算是比较“正”的片子,但在制片厂制度下,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的电影厂里,总有几个导演“脑洞奇大”,把很多“限制级”元素融入了科幻片里。

比如1990年的儿童科幻电影《大气层消失》,这是儿童电影厂继《霹雳贝贝》之后的第二部科幻大片。影片里出现了大气污染严重、人类濒临毁灭的场面,要论思想高度一点不比当时的好莱坞大片差多少。

 

电影里,中国影迷的“老熟人”有一句经典台词:“臭氧层?什么玩意啊,多少钱一斤。”可惜,《大气层消失》没能延续《霹雳贝贝》在票房上的火爆,因为影院经理觉得没人看,太超前,根本没有大规模上映。

1980年,上影厂还拍过一部以反特斗争为核心的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电影结尾的核弹爆炸场面,因为没有技术做不出来,特效人员硬是用把把黄土倒进盛满清水的玻璃缸里,再拍下黄土散开的方式,制成了“蘑菇云”。

 

这个“土味”十足的方法在当年还吓到了不少观众,是众多影迷的童年阴影之一,可谓中国cult科幻片的高光时刻。1991年西影厂出品了一部叫《毒吻》的科幻电影,讲的是一个带毒的新生儿的故事。他一出生就把父母毒死,从小被隔离,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孩,结果在一吻之后把女孩也毒死了。

 

这部电影的主题还是落脚到了环境污染对于下一代的伤害。可看过的孩子不懂这些,只对“毒”的场面记忆犹新,又成为一大批小观众们们童年阴影。

那个时候,虽然资金有限,但在表现手法和主题上可谓百家齐放。除了常见的环境污染,惊悚、恐怖、凶杀、犯罪甚至软色情都是科幻电影的常见元素。当时有部叫《凶宅美人头》电影,融合了科幻和恐怖两大元素,其中的软色情桥段被人津津乐道。

更厉害的当数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错位》。片中,因技术出色而被提拔为局长的赵书信,厌倦了开会成风的官场,于是捣鼓出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替自己处理行政事物,让本体得以躲在角落继续醉心科研工作,最终却被意识觉醒的机器人取而代之。

 

该片距离《银翼杀手》问世后四年,国产影片就能够熟练地运用镜头,对复制人恐慌这种主题进行本土化、富于逻辑的改编,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这已然是一种成功了。可惜,制片厂的革新,中国电影市场朝大片时代迈进后,这些科幻片渐渐失去了关注度。古装片,贺岁片,喜剧片成为了新的热门类型。1994年起,每年10部引进大片让中国观众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全世界水平最高的科幻电影作品。资本的碾压,视觉奇观的轰炸,让中国科幻片一蹶不振。

《流浪地球》以过硬的特效,刘慈欣的小说作故事基底,的确为中国科幻大片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但就像半个世纪前的《六十年后上海滩》一样,《上海堡垒》的出现才让中国科幻片有了全新的方向。在《上海堡垒》里,最具意义的地方在于,你看得出各个部门之间的角力。每个部门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甚至把平时没有机会只敢意淫的想法施展出来。

 

他们想再现类似《毒吻》、《珊瑚岛上的死光》里的其他元素类型,让科幻片中不仅有宏大叙事,也有“小而美”或光怪陆离的奇思妙想,甚至一些惊悚元素。

可惜的是,《上海堡垒》又让你看到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妥协,每个部门在冒进之后,被迫又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态度。

这种矛盾体现在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末世”刻画中。20年前,美国科幻大片《独立日》利用成熟的特效,让外星人把标志性建筑物白宫炸成了碎片。这一震撼的画面,让以后的好莱坞电影一发不可收拾,每逢大片,都要毁灭其他美国地标建筑作为致敬。国会大厦、白宫、金门大桥,就连好莱坞的“招牌”都在电影里被毁灭了一次又一次。

 

仅仅炸地标还不过瘾,《后天》这样的末日科幻片,更是把地球毁了一个遍,全世界的地标都成为他们的牺牲品。在科幻动作片《特种部队2》里,一个叫做“上帝之杖”的武器,从太空而下,直接砸中伦敦的议会大厦,对这一空间的分子原子进行了新的排列组合,完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而对于中国科幻大片来说,地标建筑物的残破美,以及特殊武器的使用还真是在《上海堡垒》里才真正出现。就这个角度来看,《上海堡垒》可以说是一下子走出去一大步,真的为中国科幻片“炸”出了一条出路。

 

这的确是非常冒险的举动。一直以来,出于各种规则,国产电影都尽量回避具体的城市名字,更别提标志性建筑物了。《上海堡垒》这一次非但做到了城市名称完全实化,而且把上海的地标建筑毁了个十足过瘾。

 

在电影里呈现出这样一种熟悉画面的陌生“末世模样”,有一种更强烈、更直接、更刺激的美感。船舶馆、上海科技馆被改造成重要军事场地,既契合剧情,又带有历史的延续。陆家嘴、静安寺、浦东区等重点区域被轮番轰炸,呈现出压抑灰暗的末日陷落感。

 

尤其是东方明珠塔附近的江面上出现一个大坑,汤臣一品的房子一栋接一栋塌进去,这画面比过去欣赏好莱坞电影里的任何一处建筑被毁,都更能撩动中国影迷的心弦。

 

在《上海堡垒》里,我们能看到飞船飞过东方明珠塔。

 

也能看到南浦大桥成为重要的战略地。

 

当然,最震撼人心的还是上海陆沉。

 

所有的塌陷,都是为“上海大炮”从黄浦江升起提供了悲壮的“触底反弹”。

 

这样的审美期待变态吗?不,一点也不!文明危机、文明毁灭、文明重建,这原本就是科幻文化,尤其是科幻电影最魂牵梦绕的主题之一。更不用说还有一类专门讲述灾难过后残存的人类文明的“废土电影”,比如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的《疯狂的麦克斯4》或者《银翼杀手2049》等。

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的《六十年后上海滩》开始,电影人和影迷都明白,科幻只是个筐,里面什么都能装,爱情、恐怖、末日题材都可以是包装或内核。

 

你可以说《上海堡垒》致敬了谁谁谁,你可以说《上海堡垒》叙事有缺陷,但你无法否认它的新意,也应该看到它的努力和不易。

《错位》的导演黄建新,曾经说过一句话:“宁愿在探索中失败,不愿在保守中苟安”,这句话对于国产科幻片来说太重要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