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電影可能逆襲院線大片嗎?

未知 2020-03-08 09:12
網絡電影可能逆襲院線大片嗎?

宅家避“疫”的用戶,讓網絡電影全面爆發。有媒體報道,2020年1月優愛騰三大平台共上線64部影片,創下2019年7月以來網絡電影數量的最高紀錄,而且上線影片中12部影片分賬票房破千萬,創歷史之最。與此同時,《囧媽》《肥龍過江》等幾部院線電影轉網,也引發新的行業猜測。

疫情之下,影視是否要轉向線上發展?面對機遇和挑戰,網絡電影未來如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影視公司、業內專家、制片人等,聽聽他們的看法。

網絡電影也能上院線

編劇、導演、制作人孔文波:

2014年,愛奇藝首次提出網絡大電影的概念和標准﹔去年,愛奇藝年會上提出,把網大的“大”字拿掉,成為網絡電影,這意味著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已經界限模糊。現在很多網絡電影都會去申請“龍標”(《電影片公映許可証》),也可以去院線放映,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沒有本質區別。

在這種局面下,我所在的瀧水池影視傳媒(上海)有限公司採取網絡和院線結合策略。最近,瀧水池在籌備電影《相遇成歌》,預計在成都拍攝,這是一部定義為商業主旋律的網絡電影。影片來源於真實的故事——國內唯一一家身障人士馬術隊,該片已經拿到廣電總局立項,預計將在院線首映,並和愛奇藝合作,在網絡同步播放。這不會改變電影性質,電影主要收益還是在網絡,院線不是主要客戶。它在本質上還是網絡電影,只是多了線下發行渠道,這對參加電影節、參評國際獎項有幫助。

商業主旋律網絡電影會在未來成為一個趨勢。目前主旋律的東西在網絡上還是小眾,但我們從小人物出發,用一些雅俗共賞的手法表現從小愛到大愛的轉變,相信可以把觀眾帶進來。即便無法做流量,也可以用一些高端的、精神層面的內容對平台產生正面影響。明年將迎來建黨百年,會有很多相關題材電影、電視劇出現,預計整個網絡市場將會以主旋律作品為主導。

我不贊同網絡無法產生好作品。網絡電影中現代劇投資400萬元相對可控,有后期的古裝片、玄幻片一般不能超過1000萬元,否則可能沒辦法回本。在這一層面上,網絡電影的確沒有辦法和院線競爭。但現在內容為王,不少院線電影只是找了大牌演員、導演吸引人氣,但內容粗制濫造。我們把大部分投資花費在電影制作而非明星片酬上,用最少的錢拍出優質的電影,相信觀眾會有判斷。

相比院線,網絡電影小有小的風險,投資小,質量不能保証,而且因為審查制度的嚴格,會讓一部分網絡電影不能上線,但目前的局勢給了踏踏實實做精品的公司很大天地。隨著資本退潮,很多投資方更傾向於小的投資。去年網絡電影產值60億元,院線電影產值上百億,相信網絡電影前景一定會非常好,在一定時間內會超過院線。

網絡電影收益按照點擊量來算,A類影片2塊5一次,流量越高分賬收入越大。現在愛奇藝在線登記會員九千多萬,近一兩年沒有很大增長,已經觸到了天花板,這限制了網絡電影近期不可能出現很大的爆款。盡管很難拉到新會員,但老會員的潛力同樣有待開發。前段時間有不少分賬過千萬的網絡電影,疫情期間點擊率增加10%—20%,還在持續增長。

當然,對網絡電影不能盲目樂觀,疫情過后,點擊率水平可能會回到去年的水准。而且今年的產量少,很多公司到現在無法開機。疫情對做網大的公司肯定有不利影響。現在很多導演團隊、大公司,比如慈文、華策等都在布局網大,今日頭條、快手都在布局進入影視,相信市場會逐漸擴大,門檻也會逐漸拉高。任何行業都會出現優勝劣汰,這是好事情。

我認為院線和網絡並不構成競爭,院線觀眾大都是去看大片,追求視覺、聽覺享受,這是家庭觀影環境無法達到的。而且,院線觀眾整體文化程度較高,網絡電影針對的主要還是“小鎮青年”。相信網絡、院線會長期共榮共存。等疫情過去,觀眾還是願意去院線觀影。但網絡電影也適合家庭消費,中國是人口大國,還是要滿足很多邊遠地區、沒有條件看院線的觀眾的口味和需要。

“華語新導演計劃”可能雲授課

上海藝言堂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顧曉東:

我們隻做院線電影,本來計劃上半年有一部電影開機,但因為疫情擱置了,整個計劃完全打亂。萬幸的是,由饒曉志執導,劉德華、肖央、萬茜聯合主演的《人潮洶涌》已於1月3日殺青,目前檔期還不確定。

在當下的特殊情況下,一些院線電影轉為網播,但數量不多。做電影的人一定希望自己的電影在大銀幕上映,畢竟付出了這麼多時間、預算,大銀幕和小屏幕的呈現還是有非常大的差異。除非萬不得已,我們還是希望電影能在大銀幕看到。

如今,很多網絡電影的制作已經和院線電影趨同,甚至可以在院線放映。當然電影院空間、檔期有局限,網絡有更大的放映空間和自由。目前開發院線電影還是我們主要的業務,同時,我們也會做一些線上的嘗試。

藝言堂出品的《戀愛中的城市》等院線電影在網上有片源,但採取的是版權買斷的方式。版權有年限,平台一次付清幾年的版權價格,無論點擊多少,企業收入都不會受影響。分賬是這兩年出現的,聽說最近有些片子收入不錯,比如《人間煙火花小廚》分賬非常高。但很難說分賬會成為未來趨勢。網絡分賬的片子很多,並不是每部都好,如果對作品有信心,和網絡平台合作好,接下來我們也可能會嘗試分賬的網絡電影。

這段時間,影視企業的日子都難過。中小企業融資門檻很高,尤其是我們近期做了一部電影,投入很大,可能影響到下一步的資金周轉。好在上海很重視,影視制作協會、版權中心都主動關心,幫我們解決難題。

在企業自身調整上,除了盡量開展新的業務,包括和日本合作等,我們也想布局一些線上發展,比如嘗試做網絡短視頻業務。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新導演計劃”在籌備中,我們考慮,即便電影節受到疫情影響,這一項目也可以繼續,導師甚至不用飛過來,可以用“雲授課”的方式,給新人導演提供幫助和指導。

今年我們還有一個計劃,夏天在武漢拍攝關於女性勵志的作品,現在要等疫情過去才能確定啟動時間,我們會利用這段時間調整打磨劇本,讓它更有現實意義。

民營企業先考慮怎麼活下去

上海堃娛文化傳媒創始人、總裁李蓉:

堃娛文化是院線電影《蕎麥瘋長》的聯合出品方,電影撤檔后,給公司帶來不小影響。很多業內人士覺得,院線電影更注重電影藝術本身,視頻網站偏重強刺激內容,像《蕎麥瘋長》這種既具備商業性也具備藝術性的電影,未來如何播放,還是要尊重專業的發行方,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我們也和井樹文化、海西傳媒一起開發了《蕎麥瘋長》網絡劇集,電影撤檔后,網絡劇集的IP影響力也肯定會受到影響,這些都是需要面對的。

比如迎接建黨100周年的影視劇集項目《城市版圖》,邀請《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編劇鄭重操刀劇本改編,擔任導演,作為網台同步播出的項目,希望疫情過后,能為“上海出品”添彩。

在網絡電影方面,計劃開發講述中國運動員成長的青春正能量作品《花漾年華》。它關注的是中國花樣游泳隊,講述現代年輕人的故事。這次疫情中,我們看到大批上海各個醫院的最美逆行者去武漢支援,很受鼓舞,也在和編劇、導演策劃這方面網絡電影可能性,希望能做一點項目開發。

《全力支持服務本市文化企業疫情防控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到,反映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文藝創作項目將納入重點選題,加大支持。除了策劃外,我們也積極在行業中去找到合適項目進行新媒體方面的發行規劃,比如涉及一線防疫的紀錄片等。我們了解到很多紀錄片導演本身就是公司老板,他們也很辛苦,很多紀錄片工作人員一天可能工作十幾個小時,我們想看看能否提供后期、發行上的支持和幫助。

主旋律作品在網上不必擔心沒有點擊,好的內容會有受眾。基於疫情的項目和《城市版圖》等作品都是希望觀眾能看到主創們的初心,看到成熟制作公司的力量,這也是我們應該承擔的企業責任。作為腰部企業,我們也在向頭部公司學習,更多溝通合作。

隨著網絡電影和院線差距縮小,未來,創作優秀網絡作品是方向。我們作為民營企業當然希望積極參與,創作更多正能量、主旋律作品滿足觀眾需求。現在,我們要考慮的第一目標是活下去。

網絡投資規模撐不起電影工業化制作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

目前網大還成不了氣候。網絡公司的盈利模式養不起電影。網絡上成本回收方式決定網大隻能以低成本方式存在。《囧媽》網播是個案,它是按照院線電影品質拍的,碰到疫情限制無法上映才轉到網上。這種投資級別的電影轉到網絡播出,有多少人能負擔這個高昂成本?當然,院線電影也有小成本的,比如《第一次的離別》成本隻有500多萬元,曾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審團最佳影片獎等,但以小博大還是個別現象。

網絡平台沒有辦法和院線競爭,投資太小了。而且,現在網大還沒有解決穩定的運營模式問題。有段時間我不願意讓學生去拍網大,擔心會越拍越差。不否認有些網絡電影的創意不錯,比如筷子兄弟的早期作品,但電影是工業化的。網絡投資規模的限制,撐不起工業化制作。

未來網大成為主流可能性不大。我們要反向思考,假設這種情況發生了,2002年到現在18年時間投入這麼多財力、精力建成的48條院線怎麼辦?如果院線沒了,幾十萬院線服務人員就業怎麼辦?從行業宏觀戰略看,我們鼓勵網絡電影探索,但不能擠壓院線,它們是兩個不同行業,要做好行業平衡。網大發展不能對現在已有的院線產生壓倒性競爭,否則中國電影將不堪重負。

網絡電影制作要站在觀眾角度上思考

制片人沈志慧:

最近我也關注了肖戰一事,正好在籌備一部青春題材原創電影,裡面也涉及倡導理智追星的元素。如果做選擇題的話,我當然想拍院線電影,但這個項目更偏向做網大,對大銀幕來說它的體量還不夠。之前也拿給平台看過,他們覺得很適合女性市場。在網大裡,女性市場是一個空白。現在網大和以前不同了,不乏高水平制作的作品,但題材上還有欠缺。我注意到,網大觀眾以男性為主,女性主要看網劇。並不是女觀眾不想看,而是沒有適合的作品。

電影首先要故事好,不少院線電影請了大牌導演、演員,最后敗在故事上。網大對院線有沖擊是好事,最終受益者是觀眾。制作要站在觀眾角度上,思考觀眾想看什麼,而不是我想做什麼、市場流行什麼。現在,網大備案也越來越嚴格。在題材上,以往的確“擦邊球”很多,行業內缺少相對有引領性的作品。網絡上不光有成年觀眾,也有很多青少年,需要更多積極向上的作品。

現在,很多人對網大還有偏見。甚至有些演員覺得網大不入流,出演是自降身價。其實網大真的比以前好多了,現在我接觸的網大都不會用非專業演員。院線有的,網大都不會缺,整套流程差不多。網大也在成長。

另一方面,網大市場的確存在亂象,有很多粗制濫造的模仿作品,抄襲現象也很嚴重。在影視寒冬期,再加上這次疫情,肯定會有很多小公司跨不過去。能夠留下的,都是有實力的企業。在這個基礎上,大家會更偏向團隊和內容,做出的東西相信會越來越好。

最近網絡電影點擊增長,對行業來說肯定是好事,希望大家做好內容的同時,也把觀眾需求看到眼裡。觀眾眼中的網大,就是我們手中珍視的作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