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力打造中国电影“第三极”

未知 2020-11-24 09:09
广州发力打造中国电影“第三极”





11月23日晚,作为2020广州文交会重磅活动之一的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当晚,京穗两城多个机构联合发起“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五大国内国际知名电影平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广州大学生电影展、新时代戏曲电影高峰论坛、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首度联合倡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推介联盟”,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助力。

就在前一天,博纳、华谊两大电影巨头“掌舵人”于冬、王中军共同亮相文交会开幕式。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宣布启动,全力服务好人文湾区建设。

金融企业信贷支持,吸引博纳、华谊等影业巨头落户、多部“广州出品”作品入围金鸡奖、广州市电影家协会成立……广州电影产业发展动作频频,喜讯不断,发力打造中国电影发展“第三极”,借助电影这一通行世界的传播载体,推动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重塑人文精神,提升电影艺术品质

“2020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广州市电影家协会、1978电影小镇主办。

人文精神是电影的情感基础和价值观基石。纵观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那些以维护、追求和关切人的尊严、价值、命运为表达核心的电影作品多将成为经典。“2020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首次提出了“中国新人文电影”的理念与实施。早在今年10月,多位来自电影界、文学界的专家便首度发出“中国新人文电影”的倡议。




经过一个多月的酝酿发酵,在11月23日下午举行的“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研讨会上,众位文化大咖各抒己见,再次深度研讨这一倡议。

与会嘉宾纷纷指出,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然而面对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电影产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电影创作者必须充拾人文精神。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生部主任李迅表示,新人文电影要打出旗帜,通过与文学的结合,来提升电影的艺术品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刘海玲则认为,人文电影脉络一直没断,在当下娱乐化时代,新人文电影应该成为精神旗帜的作用,给今天的电影人一个声音——‘我们需要人文电影。’

3年制作10部新人文电影

据悉, “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将通过创作实践,摸索与建立中国新人文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中国新人文电影的行业标准,重塑文学与电影的天然联系,促进电影行业注重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良好生态,最终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首批举措包括:通过京穗两地联合打造的文学遴选平台“中国文学现场”,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新人文电影的影视化改编;成立专业性电影投资与制作机构,以此为主体打造优秀新人文电影作品并接受市场检验;计划自2021年始,3年内孵化制作首批10部中国新人文电影全新作品;定期举办中国新人文电影展映与研讨会活动,搭建中国新人文电影遴选及推介平台。

随着“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的发布,首届中国新人文电影展映活动也正式拉开序幕。其中,张杨执导的《冈仁波齐》将为影展开幕,该片将与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陈凯歌《和你在一起》、黄建新《求求你,表扬我》等多部影片一道进行展映及举办观众见面会。

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上,《白蛇传·情》《掬水月在手》《过昭关》《榫卯》等四部影片集体亮相,这些影片因展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对打造电影艺术精品的孜孜以求精神,获得“2020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人文电影致敬影片的荣誉。

积极打造电影产业集群

影视产业的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广州对影视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18年出台了《广州市扶持电影产业发展暂行规定》,明确将着重扶持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准、高新技术应用和市场价值的优秀影片、新人新作、票房佳作和原创IP产品;

广州积极打造电影产业集群。今年7月,广州大湾区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在黄埔区挂牌成立,加强后期制作高水平建设,打造电影创作生产闭环链条。同时,广州积极打造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银都电影数字摄制基地、广东艺影番禺影视基地、1978电影小镇、小洲影视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涵盖电影拍摄、后期制作、电影发行等产业链条的电影产业基地和园区,推动广州从票房重镇转变为产业重镇。

两大民营电影巨头相继落户广州

以影视产业为突破口,广州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方位整合资源,一系列相关影视项目相继落地。今年5月,博纳影业集团粤港澳大湾区总部落户广州,同时发布包括抗疫主题电影《中国医生》的拍摄计划。

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时,中国影协副主席、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表示,博纳影业将在广州建设配套的后期技术制作中心和创作中心。汇聚更多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人才,打造中国电影创作“第三极”。

在他看来,借助这次大湾区文化建设、人文建设的契机,广州的电影产业发展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对人才集聚起到积极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人文湾区’的理念非常先进”,最大的优势就是天然的文化亲近性,与此同时,一批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推出,广东本身又是电影票仓,同时辐射周边的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份,“可以说,这是无可匹敌的华语票仓重镇。”



华谊兄弟也计划将粤港澳大湾区总部落户广州。在今年文交会的开幕式上,“大湾区华谊兄弟文旅中心”合作项目正式签约。华谊兄弟将与广州空港产业投资集团、广州产业投资基金公司三方联手,落地集观赏性与互动性为一体的华谊兄弟艺术中心,建设影视拍摄基地,推出一批“广州出品”的影视精品,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目前影视行业的头部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电影产业具有自己的优势。”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中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对于电影行业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电影产业发展要持续“出新出彩”,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今年9月,广州市电影家协会正式成立。首任主席蒋德富表示,借助“人文湾区”建设东风,广州市电影家协会持续打造成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优秀的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提供扶持,培育出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电影“粤家军”。

三部“广州出品”电影入围金鸡奖

电影产业发展,创作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广州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创造力,激发湾区影视人才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湾区故事,老牌票仓焕发出全新活力。

即将举行的第33届金鸡奖颁奖典礼上,“广州出品的《掬水月在手》《刑场上的婚礼》《点点星光》,分别入围第33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最佳戏曲片、最佳儿童片提名。 三部影片虽涉及不同类型,但同样显现出人文的温度。《掬水月在手》呈现出诗词大家叶嘉莹“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

原创儿童励志电影《点点星光》以广州花都七星小学跳绳队为真实原型,展现了花都七星小学的孩子们“一根绳子改变命运”的经历《刑场上的婚礼》创新性地以戏剧电影的方式再现了广州起义的革命历程,缅怀英烈、歌颂英雄,保护、传承粤剧这一非遗文化。

而正在紧张拍摄的《中国医生》也即将于明年暑期档与观众见面。影片将以国内抗击新冠肺炎的医学专家钟南山院士、李兰娟、张文宏为原型进行创作,讲述中国医生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反映中国医生为阻止疫情在全球蔓延所作出的贡献。

五大知名电影平台打出“组合拳”

每年,多个电影节展在广州举行,包含评选活动、展映单元、论坛、市场交易、投融资活动等全链条,为业内打造交流平台,为市民带来文化福利,成为城中文化盛事。

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广州大学生电影展、新时代戏曲电影高峰论坛、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五大国内国际知名电影平台,首度联合倡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推介联盟”,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助力,此举标志着粤港湾大湾区电影产业影响力迈上新的台阶,在深度辐射业内的同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尽管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但2020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作品征集依然表现抢眼。共征集到来自全球的 126 个国家和地区的 3227 部作品参评参展。

3227 部作品参评参展,境内作品 583 部,境外作品 2644 部占作品总数的 81.90%。在今年参评参展的 126 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报名数量位居前三名的国家分别是西班牙(497 部)、意大利(215 部)、法国(198 部),欧洲国家的报名总数量位居五大洲之首。

广州人爱看电影。包容、多元化的城市文化,令广州这片热土给予不同类型的电影以丰富土壤,为电影节展在此举办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正在举行的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线下展映吸引了来自法国、波兰、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4个国家的34部儿童电影,其中,17部外国影片中有14部为中国“首映”——分别来自11个国家,包括2部“国际首映”、7部“亚洲首映”,分别在全市18家影院放映93场。

在UA花城汇影院记者看到,小观众们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来自加拿大的儿童影片《马戏团的童年》。“孩子们可以看到这样优质的国际儿童电影,非常有意义。”家长李小姐说。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全世界几乎没有线下的儿童电影展,能够在这时候举办线下电影展,本身就是今年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最大的亮点。” 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主席侯克明告诉记者,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已经正式落户广州第四年,随着一届届越办越好,广州是中国动画产业推动的中心,已经成为全世界许多儿童电影人所熟知。“疫情期间办电影展很困难,但当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的邀请函发出后,国内外许多影业同仁依然踊跃报名,将最新、最好的片子送到这里来。”

而即将在12月举行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多年来坚持每周末在广州图书馆以及高校等开展免费公益展映,并逐渐延伸至院线展映和网络展映。每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一早就有多场售罄,考验体力的“通宵马拉松”吸引了不少外地影迷“打飞的”前来,形成独特的“广式文化消夜”,进一步提升市民审美素养和观影品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