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价值引领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知 2020-09-18 13:49
新价值引领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宜居新价值引领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引发国际形势剧烈变化,给正奔跑在转型路上的中国房企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迎接这场新的挑战,以恒碧万为代表的一大批百强企业,一边积极主动地挑起抗疫的社会责任,一边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快速有序地组织复工复产,适时推出在线售楼、AI看房等一系列商业新模式来重新打开购房者的心门。

  与此同时,由疫情触发的绿色健康和舒适安全等新的价值理念,也为房地产市场开辟了新的蓝海。

  健康住宅与新冠疫情其实并非一场偶遇。早在2001年,我国便发布了首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2年,全国范围内的健康住宅试点建设工作正式开始,此后15年间,有42个城市先后开展了62个健康住宅建设项目的试点。2017年,国家正式发布《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由此在房地产行业正式开启了对健康住宅的专业评价。





  今年上半年,由上市房企密集发布的2019年报和2020年中报,无不在以赤裸裸的数据宣告,楼市的高增长时代已成为过去,房地产行业在创出年销近16万亿元的新高后,将正式进入增速的换挡期、结构的调整期、政策的完善期和品质的提升期,迫切需要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来寻找新的发展动能。

  面对健康人居的风口,碧桂园、万科、恒大、金茂、保利、世茂等一大批房企迅速抢占先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重塑居住价值标准体系,把健康、安全、绿色和智慧的新理念迅速渗透到每一个社区、每一座住宅、每一项服务,使之成为整个行业的普遍适用和遵守的通行标准,成为这个行业新的引领者。

  新模式、新风向、新理念,加上政府不断推出的新政策,推动着整个房地产市场在上半年二季度快速复苏。根据南方产业智库最新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上市房企健康60指数显示,在纳入监测的60家房企里边,有40家企业上半年营业收入实现同比正增长,在60家房企中占比66.7%,平均增幅13.7%。其中,增幅超10%的有28家,超20%的17家,超30%的有12家,超50%的有8家。与此同时,58家房企的总资产表现出逆势增长的势头,60家房企总资产相比2019年末的平均增幅更是达到了7.9%。

  曾几何时,“高周转”模式曾困扰着房地产行业。周转速度慢,房企无法确保资金链稳定和扩张规模相匹配,而周转速度过快,衍生而来的控成本、将标准,又带来施工安全隐患和房屋质量下降。

  现如今,高周转模式下的弊病已经被业界普遍认知,规模房企也在有意控制速度。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安全健康的新价值理念变得更加深入人心。在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等粤港澳大湾区的热点城市,企业向市场推出了一系列弘扬宜居新价值的产品服务,迅速得到了新市民和刚需改善型住房消费者的热情回应。尤其是在前海、南沙、横琴、中新广州知识城、黄埔、白鹅潭等一批个政府正在大力开发的新平台和新热土上,四通八达的交通轨道,时尚潮流的楼宇设计,一应俱全的社区配套,满园春色的生态环境,无不让人对这个正在冉冉升起的世界级城市群未来的健康人居和品质生活充满了希望。

  例如碧桂园就在强化产品力的过程中启动健康住宅体系升级策略,通过精密计算和低密度、低容积率规划,打造户型方正、南北通透、空气自然对流的健康住宅,并配套家居健康升级产品和安全健康智慧服务。万科不仅是国内装配式建筑的拓荒牛,也是健康住宅的实践者,其自主研发的智净系统,在建筑、空气、水等多个方面率先提出严格的监测和管理要求。而中国金茂、敏捷集团等房企也在进行项目推售的时候大打“健康牌”。

  在居住产品设计和打造上充分考虑居住健康的作用,已经成为房企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但由于前几年高周转模式下开发的住宅项目在今年集中交房,适逢疫情导致交房时间过于集中在年中和下半年,因而由质量问题引发的矛盾仍然存在,这也是房企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推动建设,城市的居住与生活更是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当前,在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跨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格局下,打造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大都市圈,正成为区域发展的突破口。两年前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无疑也是在为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对房地产行业说,打造优质生活圈就是通过提供符合新价值标准的住房产品和人居环境,提高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对用户需求的进一步挖掘、价值再造,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是面对“新基建”带来的大环境的改变,还是即将诞生的万亿级旧改盛宴,又或是已经奔跑在路上的城市综合运营转向,显然都在帮助未来的都市圈、城市群竞争,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发展逻辑,让我们有关一座城市的所有美好的预期和愿望,都成为可能。

  健康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和发展竞争机制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而未来宜居大湾区目标的真正实现,同样需要房地产行业深入、健康地参与。

  【本文评论】葛政涵 冯善书

  

  2020上半年房地产行业十件大事

  01 房企大手笔支援抗疫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房地产行业整体陷入停滞。尽管房企的销售、收入和业绩均受到冲击,但在危难时刻,上百家房企主动发挥自身资金、资源和专业优势,捐款捐物毫不吝惜。

  南方产业智库历史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国内130多家房企累计为抗击疫情捐资捐物价值超过36亿元。少则百万,多则千万,规模较大的恒大、碧桂园、万科等龙头房企捐赠累计数额都已过亿。

  碧桂园在1月24日宣布捐资1亿元设立抗击疫情基金后,于2月13日追加捐赠1亿元。恒大在首先宣布捐赠2亿元后,又向以捐赠蔬菜物资、向中国医学科学院捐资、帮助钟南山团队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中美科研攻坚组并提供科研经费等形式,累计捐赠资金物资价值超过13亿元。而中国奥园、敏捷集团

  而从二月开始,随着疫情形势有所缓解,房企纷纷大力推进全面复工复产,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助力房地产市场复苏。

  02 线上卖房、直播卖房大热

  疫情发生后,线下销售停滞,房企纷纷线上卖房。

  克而瑞统计显示,到2月中旬时已有143家房企重启或新推出线上售楼处。线上卖房的受益者以恒大为代表,依靠高折扣和全民营销佣金制度加持,单月销售环比增速明显提升。

  到了第二季度,包括碧桂园在内多家房企先后推出线上购房节,并引入明星直播带货,面向更多受众来推送特价房源和优惠券。

  不过,这似乎动了一些人的“蛋糕”。6月中旬,链家、Q房网等五家房地产中介发布联合声明,宣称坚决抵制“全民经纪人”的营销模式。

  房产行业作为专业度诉求较高的行业,针对线上售房的新趋势,如何解决消费者看房以及解决购房流程完全线上化将成为重要环节和关键痛点。

  03 健康宜居成为居住新追求

  疫情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宅家生活”,也让人们对居住空间进行重新思考,健康宜居成为选购住宅的重要参考方向。以碧桂园对2899个家庭进行的问卷调查为例,日照、通风、绿化、户型方正、动线合理、社区智能等都成为理想居所的关键所在。甚至搭乘电梯,也成为了人们出行的敏感点。

  新冠疫情让居民和住宅、社区产生前所未有的紧密互动,同时像一个放大镜将原本许多住宅设计忽略的细节和问题无限放大,导致消费者住宅的敏感点、购房观念发生明显变化,对居家生活居住的舒适性、功能性、健康及社交等达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房地产行业和企业也需要更适应客户需求的住宅产品。

  04 物管行业大势不减

  疫情发生后,社区封闭式管理成为常态,物业服务人员身上多个角色——代买员、送餐员、快递小哥等等,物管服务的价值得以进一步体现。以碧桂园服务为例,上半年其创下上市以来的最高股价,华创证券和中信建投都给了碧桂园服务“买入”评级;中报显示,碧桂园营收大涨,且增速与去年相比还提高了3.97个百分点。

  同时,品牌物管企业上市也成为大趋势。中指研究院曾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有不低于12家物管企业上市,未来两年上市物管企业数量将超过50家。根据证券交易所信息,截至上半年末有7家物业企业实现上市或通过聆讯,10余家物管企业已递交招股书。

  05 房地产销售市场恢复迅速

  今年前两月新冠肺炎疫情令房地产销售整体停滞,因而各家房企销售额同比普遍下滑严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但从二季度开始,随着全行业全面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房地产市场逐步恢复了往日的成交秩序,成交量也随之回升,并逐步赶超去年同期水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771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销售额66945亿元,增长13.2%,主要通过住宅和商业营业用房的增长带动,但办公楼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仍有下降。

  中国指数研究院上半年开盘去化情况报告监测的14个国内重点城市,上半年住宅类项目共计开盘1361次,推出房源近24万套,超过七成为刚需类项目。从开盘当天去化率平均值为60%,其中5、6月份出现去化率持续上涨。

  房企销售情况也正在走出疫情阴霾。南方产业智库上周就HFI-60指数监测房企上半年销售数据的统计显示,58家房企有27家已经实现同比上升,其中恒大、瑞安、金茂等房企销售额增幅超过20%,而万科、碧桂园等房企上半年销售额尽管同比仍然下降,但距离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已经不远。

  06 房企目光转向“都市圈”

  如今都市圈时代已至,并成为为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间的竞争已成为城市群的竞争。在房地产行业普遍转型的背景下,布局都市圈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近年来,恒大、碧桂园、万科、奥园、新世界中国等广东本地实力房企纷纷强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以碧桂园为例,上半年末碧桂园在大湾区内已获取权益可售资源约3088亿元,潜在权益可售资源达3182亿元,权益可售资源合计6270亿元,开发价值巨大。与此同时,融创、新城、世茂等外来房企也积极进入大湾区市场,将大湾区作为自身全国化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企青睐的同时,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在今年迎来提速。3月20日,深圳五条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正式签约,总长度410公里,总投资约2018亿元,年内将陆续开工。

  这一切都意味着,新一轮都市圈的升级热潮正在发生,不光是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一系列都市圈都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基点。

  07 民法典定义居住权

  从摇篮到白发,从邻里纠纷到工作结婚,今年5月获得通过、明年正式实施的《民法典》将深刻地嵌入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民法典》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民法典》首次明确了“居住权”,提出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从实际情况看,此类居住权的保障在租赁住房等领域很重要。相关权利明确,令租赁优势凸显。

  对于人们普遍关注的“70年产权到期怎么办”的问题,《民法典》明确,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尽管并未明确续期周期和费用,但《民法典》也为此留出了立法空间,提出住宅用地续期费用的缴纳或者减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此外,《民法典》还在社区业主权益保障、公共维修基金、房屋承租转租权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08 保持“房住不炒”定位

  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房地产无论是投资、销售还有相关方面都出现大幅度下降。随着经济的恢复,房地产出现了回暖态势,销售面积降幅也在收窄。面对疫情的冲击,政府没有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仍然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持续落实城市的主体责任,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总体稳定,这种定位没有变。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宏观政策环境得到改善,过度压制的市场需求集中释放,市场快速回暖,央行三度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75万亿元,LPR两度下调,5年期以上LPR累计降幅达15个基点,房贷利率趋势性下移,5、6两月迭创2018年以来新低,同时,多地通过多举措在土地出让环节给市场、企业减压。

  09 城市更新成新风口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关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明确提出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三旧改造”、城市更新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在广东等地,经过多年发展,城市更新已经从旧建筑翻新转向保护、整治、活化等多重方式构成的多元化改造模式。

  尽管相比传统的拿地开发模式,城市更新项目存在周期长、难度大、不稳定因素多等问题,但随着市场机制不断成熟,城市更新作为新的风口,已经迎来大量房企参与,社会资本持续担当旧改主力军。

  在广东,南方产业智库此前统计显示,六成以上的全国百强房企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布局广东“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以富力为代表的一些龙头企业,在广东合作的旧改项目已占据其新增土地储备的60%以上,恒大、碧桂园、佳兆业、保利、时代、华润、奥园等都在“重仓”广东城市更新。

  10 租赁市场面临洗牌

  上半年,租赁市场季节性被打破,传统旺季不“旺盛”。据贝壳研究院数据,2月重点城市租赁市场成交触底回升,市场几近停滞,3-5月租赁成交持续上升,4、5月环比增速均超过20%,6月份成交量环比下降7.3%。整体上看,新上市房源整体均价较低,房东租房预期较低,租赁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

  对于住房租赁行业来说,原本春节是客户换房、新签约的高峰期,疫情让行业几乎停滞,存在的一些“短板”也暴露出来。多数住房租赁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疫情防控期间面临着资金、管理等多重压力,并屡次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也导致长租公寓暴雷事件频出,反映出“高进低出”“长租短付”这一模式并不可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