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事件中鉴定美与丑

未知 2019-06-11 10:54
在历史事件中鉴定美与丑
 
 
         在人类世界,人们相互间的战争,无论如何都是一场场灾难。
         然而,因为信仰和利益等方面的分歧和争夺,战争一直在不断地发生和延续着。有战争自然会有战俘,或许是出于一种人性的自省与宽容,在历来的战争中,交战的双方都会有优待战俘的承诺。这似乎给残酷无情的战争行为留下了一丝温情。但是,并不是所有交战方都遵守相关协定。所以,虐俘、杀俘的兽性行为在战争中也并不少见。而在这个领域,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行为表现非常兽性。
       阎受鹏、孙和军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东极之光——“里斯本丸”事件纪实》,追踪描述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如何残忍对待英国战俘,而中国浙江舟山东极岛的民众又是如何冒险拼力营救保护战俘的动人情形。这是一个并不为很多人知悉的历史事件,但在75年后的今天,再次接近事件现场,打捞记述曾经的生死相争相斗情景,并不是一个过时和多余的行动。它对于人们认识战争的本真状态,战争的无情,日本侵略者的兽性和中国民众对于生命的珍惜和救助等,会有许多的历史现实意义。正是在这样的地方,两位作者付出大量的实地采访和各种资料归集研究劳动,最后完成这样的写实作品,应当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担当与价值的寻求。
        1941年12月25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香港,大量的驻港英军及相关人员沦为日军俘虏。日军出于扩大侵略的目的,在“充分利用”战俘的方针下,“里斯本丸”于1942年9月27日拂晓北上,押送1816名英俘去日本做苦力劳工。于1942年10月1日早上9时30分许,在浙江舟山外海东极岛附近突遭美军“鲈鱼”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尾部而渐渐沉没。事前,日军没有在“里斯本丸”上悬挂任何表明自己身份的标志,让敌方明白自己的任务,依照战争规则不要打击伤害战俘;也违反日内瓦协定,没有通知国际红十字会。运送战俘去做劳工,作贼心虚,什么都不标识,是日军最狡猾最恶毒的选择。如果侥幸逃过攻击最好,逃不过则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消灭掉战俘,把责任推卸给盟军,在舆论战中取得先机,给盟军一般战士的心理以沉重打击,这未必不是一条良策。在“里斯本丸”遭到盟军潜艇攻击之后,日军的所作所为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思维。如何对待已经失去抗争能力的人的鲜活生命,表现出了日本侵略者的狠毒残酷和中国老百姓的慈善大义和勇敢。
       《东极之光》根据大量的采访调查,检索当事者的回忆记述,具体而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当轮船被击中行将沉没的时候,船上押运英俘的日军首领和田英男少尉想到的不是设法救人,而是赶紧封死钉死舱盖口,防止英俘出舱;在有好几条船前来救助并转移走很多日军,还有可能救助他人的情况下,日军依旧不给俘虏打开生路,企图让他们与伤船一同沉入海底。日军用枪击碎试图逃出舱门的英俘的头颅,用枪射击开始夺命反抗的英俘。经过激烈地生死搏斗,千余名英俘终于在“里斯本丸”沉没前出舱跳入大海逃生,其余英俘和侨眷却随船沉没海底亡命。而对于跳入海中的英俘,日军不但不给予救捞,而且不断向海面扫射,甚至用其他船只在海上碾压,企图通过各种虐杀手段,不使一人生还。好在随着海浪的涌动,跳水的英俘渐渐地被海浪涌向海岸,被中国岛民发现,嘹亮的螺号声响起,来自青南、青东、青岙、沙湾多地的渔民迅速赶来,冒着被日军迫害的风险,对落水者提供救助,最终迫使日军放弃继续屠杀落水的英俘。渔民们不顾风急浪高,不惜自己的凶险,勇敢顽强地实施艰难救助,情景感天动地。据浙江省档案馆保留的当时定海县东极乡乡公所资料记载,东极渔民出动渔船46艘、救助65航次、使384名身陷滔滔大海的苦难英俘绝处逢生。在那个战争年代,岛上渔民自身生活非常艰难,他们拿出衣服给英俘穿,拿出食品给英俘食用,让出房子给英俘存身。可是,罪恶的日军,却没有忘记这些被渔民救助上岸的英俘。10月3日上午,附近驻地日军,除派遣飞机对“里斯本丸”进行集中灭绝人性地轰炸外,还派出日舰载来200多名荷枪实弹的日军,对青浜和庙子湖两岛进行清剿,除侥幸躲藏在海边暗洞的伊文思、法伦斯和詹姆斯敦三人脱险外,其他被渔民救上岸的381名英国战俘再次被押上日舰带走了。伊文思三人后被渔民历尽艰险转送到抗日自卫第四大队,被队里政训室的李伋收留,再转安全地方;而被日军清剿去的381名英俘却被继续转去日本做劳工,遭受奴役直至二战结束。
        当这个战争灾难中的灾难发生时,对如此众多人的生命处于生死一线的关头,日本侵略者和中国的老百姓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动,疯狂残暴的兽性和善念高洁、珍惜生命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东极的渔民,受当地古来“海滩文化”的熏陶浸润,对于生命有极大的珍惜尊重自觉。每逢海难,他们不管遇难者为何者,都会舍生相救,“他们只知道救人”。这种纯粹的人性光辉,让很多遇难者或死难者得到最好的结果,留下了很多温情动人的故事。可是,在“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日军的兽性表现,却同渔民们的这种人性表现出了严重的对立冲突,在救与不救之间,在施救和虐杀之间,将二者清晰地区别与定位。阎受鹏、孙和军的《东极之光》,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原貌呈现,文学地描绘了这种光明与阴暗的区别与表现。东极渔民身上的这种大善情怀和对生命的珍爱,是一种应当高扬和厚待的人类健康普世情怀,是需要永远给予钦敬和心怀感激的。
        我们或许不能够将当年日军的兽性暴行视为一种日本民族的习性。但是在二战期间,日军类似的虐俘暴行,绝非此一例。就在“里斯本丸”沉没前不到半年的1942年4月,日军占领菲律宾后,就曾在不提供衣物、食品和水等生活必备物资的情况下,勒令80000多驻守巴丹半岛的美菲联军俘虏行军,最后导致至少有15000名战俘被虐杀或遭受死亡。因此,今天重新追踪和还原“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原貌这样震惊人心的人类灾难,也是对当年日军兽性的一种声讨与谴责。特别是在今天日本右翼势力某些试图唤醒战争渴望,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狂妄者发力的时候,这样的行动,会更加富有现实意义。
       《东极之光》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采取了十分客观从实的态度。作品除了对东极当地的文化传说和珍爱生命的习惯作风进行了必要的探访以外,用力最多的是调查还原事件的历史进程脉络和现场表现及后来结果情形。作者的采访细致,尊重事实,不赏虚言,不轻易生发。这是以事实为基础原则表达的写实文学的根本特点,也是这种文学作品具有历史现实价值意义和力量的地方。《东极之光》在写实同时注意细节描绘,有温度,有筋骨,有道德,作品中许多细节故事让人惊心动魄。
         特殊意义的事件及其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成就了两位作者对“里斯本丸”事件翔实记述的史诗价值。正如主席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浙江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营救了日本‘里斯本丸’上数百名英军战俘。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永不褪色,成为两国关系的宝贵财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