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背后的文恬武嬉

未知 2021-06-21 16:12

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背后的文恬武嬉 


王钦若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家庭,自小文采出众,在青年时曾向太宗献过《平晋赋论》。此后,他以科举甲等的成绩入仕,到真宗咸平时,已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要职,以精明而出名。不过,当时王钦若身上也已暴露出一些受贿、弄权的弱点。如他在任考官时,曾接受某举子数百两白银,将其录取为官。当此事被人揭发出来后,他又运用智谋和权势巧妙地抛出替罪羊,使自己安然脱身。然而,真宗皇帝却看中了王钦若机敏、善于体察上意的长处,对他非常赞赏,包括他提出的南渡避祸的建议。

当王钦若用计攻倒寇准之后,为了能获得天子的进一步信任,他又揣摸真宗心思,积极做出各种应对措施。据史籍记载,真宗皇帝自从王钦若当面点破议和的耻辱事实后,心情常闷闷不乐,一心想在国人面前挽回天子的尊严。景德四年(1007年)冬日的一天,真宗向王钦若询问如何才能洗刷澶渊之盟带来的耻辱,这位“智数过人”的文臣明知天子畏战,却故意说:陛下只有用兵收复燕云,才可以雪耻。真宗只得说:河北百姓才得到休养,我不忍心再将他们置于死地,你可以考虑其次的办法。王钦若眼见天子正如自己猜想的那样急于挽回脸面,遂将早已想好的对策说了出来。他对真宗说:如不用兵,就应当创造一番大功业,这样才可以镇服四海,炫耀于戎狄。当天子询问何谓大功业时,王钦若悉心予以解释,其意思大致是:大功业便是封禅,封禅虽应以天降祥瑞而举行,但祥瑞乃稀世罕有的事情,前代也有人为制造的先例。如果人主真心实意相信上苍,纵然编造出祥瑞,其实也与真实的无异,像所谓的河图、洛书,也不过是先圣们借助神道教化万民的手段。据说,真宗听了王钦若的建议,一时还犹豫不决。某天晚上,真宗来到藏书的秘阁,正碰上值班的一位老儒臣,便问道:你博览经典,河出图、洛出书的事果然有吗?老儒不知皇上心意,便随口答道:此为先圣所造宣教百姓的神道办法。真宗一听,觉得王钦若的建议的确有所依据,于是下决心举行封禅礼仪。

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宰相王旦、知枢密院事王钦若等大臣突然接到了入宫的通知。天子何故召诸臣到内廷,也许只有精明过人的王钦若能够猜到。当大臣们踏入崇政殿后,真宗告诉了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原来,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晚,天子在寝宫突然遇见了神人,神人告诉他可以在宫内正殿设道场一个月,然后上天就将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最后,神人要求他不得泄露天机。于是,真宗按照上天的指示,一面在朝元殿精心安排道场,一面斋戒素食,并没有向朝臣们透露此事。正是心诚则灵,这天早晨就有巡逻的卫士前来报告,称在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屋顶上发现了大幅黄色丝带。经派去的宦官仔细察看,获悉黄帛长二丈多,呈书卷状密封起来,外面系有三圈青色丝缕,隐约有奇怪文字露出,想来便是神人降下的天书。事情如此重大,所以将众臣请来商议对策。等真宗述说完事情的经过,王旦马上代表大臣表示:陛下仁孝爱民,与邻邦和睦,励精图治,五谷丰登,以至感化上苍,降下祥瑞天书。说罢,群臣跪拜,高呼万岁。随后,真宗亲率百官来到承天门下,先焚香拜谢一番,然后令内侍攀登上房顶取下天书。当天书被传到道场后,另一名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奉命将天书启封,宣读了黄帛中的文字:“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真宗立为太子后,改名赵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云云。当天晚上,真宗又令王旦留宿于中书,其间天子与宰臣又同来到宫中道场,进行了长谈。

随后,朝廷下达了一系列诏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加群臣官爵,赐京师百姓欢宴等等。不久,泰山所在的兖州(治所在今山东兖州)父老千余人赴京请天子封禅泰山,又有各地进士八百多名到皇宫前呈递了请封禅的奏书。到三月下旬,请求封禅的呼声达到高潮,不仅有大批文武官员接连上书,而且还有各地的武官将校、少数民族首领、僧侣道士以及高龄老人二万四千多人,都不辞辛劳专程赴京请愿。面对如此众多赤诚的请求,天子深受感动,遂下诏答应举行封禅大礼。

于是,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初,也就是秋冬转换的季节,真宗皇帝率群臣、大批护驾卫军离开京师赴泰山。在天子东巡之日,沿途黄沙铺路,地方官吏全部出动,父老百姓夹道欢迎,人数逾数百万之多。十月下旬,真宗在封禅大礼使王旦、封禅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赵安仁和封禅礼仪使冯拯、陈尧叟等朝廷主要大臣的陪伴下,登上了泰山,举行了全套的祭祀大礼。据说,当日在举行有关礼仪过程的前后,泰山上空出现了五色祥云,放置天书的盒子周围紫气黄光缭绕。又据王钦若反映,泰岳山谷间突然生长出无数的灵芝草,仅他一次就采集到三万八千余枝。真正是君王心诚,天降祥书,地生瑞草,至于报告醴泉涌流、苍龙显露以及猛虎遁入深山之类吉祥征兆的奏书,更是不胜枚举。

东封泰山之后,真宗还陆续亲临汾阴(在今山西万荣西南荣河)祭祀后土,抵西岳华山脚下祷告山神,赴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州)朝拜太清宫老子真迹,等等。并且不惜人力和财力,在开封城内大修玉清昭应宫,以供奉天书及安置祭祀天地的道场。可以说,一直到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驾崩为止,前后十数年间,朝廷的中心大政全部集中在名目繁多的各种神道礼仪活动中,为此花费的资财已无法统计,其中仅营造有二千六百一十楹的玉清昭应宫,便动员了三四万工匠,日夜赶修,历时七年左右才完工。以至于当时有人说:“竭天下之财,伤生民之命。”以后的名臣王安石也指出,为了向天子献灵芝,各地官员责令农民入山寻觅,“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容,分崩绝裂,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

不过,正如封禅活动的首创者王钦若所预想的那样,朝廷文武百官及社会各界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这场声势浩大、时间持久的祥瑞运动中,从而使得澶渊之盟的耻辱化为烟云,从国人的视野中消失殆尽。甚至包括辽朝、西夏以及边疆部族的使者,也不时入朝庆贺祥瑞降生的喜事。

而当时最勇敢的批评者是一名在外地的将官石普。石普从太宗朝就已带兵,曾在镇压四川农民造反和抗击西夏的战争中屡立战功。真宗即位初,他又戍守北疆,取得过几次御辽战斗的胜利。大中祥符中,石普已官拜河西军节度使,历知河阳(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许州(治所在今河南许昌)等地。史称他有胆略,通兵书,又喜好阴阳及六甲等术,曾向朝廷上过《军仪条目》《用将机宜要诀》等兵略。由此可见,石普是一位有相当头脑的将官。当朝廷上下日益沉迷于无止境的祥瑞迷信活动时,石普深为国防的松懈而忧虑,于是上书天子,请求取消各地的道场,每年因此可以节省七十多万缗钱,以补充军用。当时,真宗举办封禅祥瑞的兴致正浓,看了这位不知深浅的武将的奏言极为恼怒,只是暂时未予理睬。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冬,石普又上书反映天象变化和西北边防有警,请求加强守备力量。这一次,石普终于被打算惩治他的君臣抓住了机会。真宗先责怪他越职多言,接着枢密使王钦若又议论他企图以边关兵事惑乱朝廷。于是,天子震怒,立即下令派人前往许州收捕石普。结果,石普以私藏天文图籍之罪被下狱,有的文臣遂建议对其施以极刑。最终,真宗宽恕了石普的死罪,但将他撤职除名,发往远方服刑,并特别在流放地增设了百名士兵监管他的行动。石普不过是对朝廷提了一些不同看法,既未损兵失地,又未图谋不轨,本来绝不至于遭此报复。他无非是大胆反对祥瑞运动,何况他不过是一名武臣而已。

正是在“一国君臣如病狂然”的活动之下,大宋的政局变得扭曲起来,而国家的武备更被抛到一边,像石普那样稍有头脑的武官将领只能受到无情的排斥和打击。当时,唯有崇儒重文的方针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因为大批文臣的竭力提倡,使天子和朝廷对文官集团的依赖进一步加深。大中祥符中,真宗皇帝曾亲自著述了《崇儒术论》等文章,颁示天下,以向全社会表明朝廷尊崇儒学的坚定决心。据记载,真宗在写作《崇儒术论》之前,曾对身边的近臣们说过写作的动机,其大致意思为:儒术渊深,当发扬光大,国家对它的尊崇,无可比拟。以往历代凡崇儒者则国运盛,凡抑文者则王业衰。本朝太祖、太宗“崇尚斯文”,才改变五代流俗。本人继承先帝遗业,“谨遵圣训,礼乐交举,儒术化成”。还有一首流传甚广、影响后世近千年的《劝学诗》,据说也是出自真宗手笔。此诗全文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诗语言通俗,内容极其富吸引力和鼓动性,使世人读了之后没有不动心的。可以说,此诗为年轻一代描绘了一幅诱人的前景,即通过苦读圣贤经典、练习文字,以博取科场功名,便可以享受一生富贵,包括良田、金玉乃至于美女等。难怪连当时的许多赳赳武夫也为之感化。史籍有这样的记载,真宗朝的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就曾向天子讨要过经史书,于是,宋朝史家就此评道:“上崇尚文儒,留心学术,故武毅之臣无不自化。”

澶渊之盟以后,在祥瑞运动的冲击之下,宋朝犹如一艘巨大沉重的航船,驶入了完全无人知晓的航线,未来可能遇到什么暗礁或旋涡,已没有什么人在意了。用传统史家们常用的词解释便是“文恬武嬉”。到下一代天子继承江山时,终于遇到了灾难,特别是来自西北边防上的无穷祸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