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国家如何收税?

未知 2021-09-15 11:03

夏商周时期国家如何收税?


赋,指的是田赋,而税,则是指的各种税收,最有特色的就是各种人丁税。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努力为治下的国民创造安定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在国民身上征收赋税来组建暴力机构以便统治国民。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

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高祖的十五税一,再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最后终结于清朝的摊丁入亩,无一不说明了税赋的重要性。

王安石

而在这一次次的变革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云人物,如最早提出“相地而衰征”的管仲,推出方田均税法的王安石,主推一条鞭法的张居正等。

然而历史上最早的税赋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夏商周,来了解那个时期的国家是如何收税的。

夏商周是中国已证实的最早的奴隶制时代,也是有文字记载的从神话到史实的时代。自启继承了大禹的王位之后,公天下的禅让制变成了家天下的世袭制,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国家时代。

国家的出现,使得赋税制度应运而生,

从此统治者和治下的百姓进入了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时代。

夏商周

始于夏朝的实物税

夏朝初期,由于政权刚刚建立,各项制度并不完善。

借助大禹治水时对全国疆土的厘定,夏朝将全国分成了九州,而这九州又根据它们距离首都距离的远近分成了五服来征收田赋。

据《尚书·禹贡》记载,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这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五服的由来。

在五百里甸服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区缴纳带秸杆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去掉秸秆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带壳的谷子,最远的一百里缴纳无壳的米。

可以看出,

夏朝的田赋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只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主要的赋税标的物还是以实物为主。

大禹治水

土贡制度

然而仅仅只有这些田赋还是不能够帮助统治者有效地控制疆域内的国民。

于是要求地方的部落、诸侯等向夏进贡当地的特产和珍宝,这也叫做“土贡”,

其实就是中国土地税的雏形。

从此以后,偏远地区的象牙、水果、丝织品等开始源源不断地送往夏王宫。夏朝统治者为了更好地规范土贡,发明了“升斗石”等计量工具来厘定赋税的数量。

由此可见,

自夏朝开始,中国的赋税制度已经成型,并且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经过不断地更新换代,变得越来越适应历史的发展。

夏朝都城

十一税

在田赋征收的标准上,整个夏朝基本上都沿用了“十一税”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之下,老百姓也堪堪能活得下去,遇上年成不好的时候,因为比例是定好的,所以也能将就过下来。

直到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夏桀当政期间,奴隶主们根本不管奴隶的死活, 大幅度提高田赋标准,甚至把所有的收成全部据为己有,最后被商汤所灭,正好印证了唐太宗的那句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夏朝皇帝夏桀

商朝开始的井田制

历史的车轮来到了商朝,商朝的统治者们吸取了夏朝灭亡的教训,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赋税制度。

除了沿用了夏朝的土贡制度外,

商朝创造性地使用了井田制。

所谓井田制是指将九百亩(约合现在630亩)土地分成九份,外面的私田分给八户人家耕种,每户一百亩,产出所得均归自己。中间的一百亩土地即为公田,由八户人家共同耕种,产出的谷物作为税收全部归国家所有。

因为九块田地看起来像“井”字,所以被称为井田制。

表面上看很是合理,实际上这比夏朝的“十税一”还要高一些,约合八税一,但是这已经摆脱了农业定额税的弊端,在天灾期间农民的田赋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大大降低了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除此之外,商朝已经开始进入青铜器的黄金时期,甚至还出现了铜锡铅的合金,各种青铜农具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井田制

西周的一赋四税

武王伐纣,西周开启了中国神话史上最传奇的时代。然而当时的周朝百姓过得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因为同样的奴隶制,西周沿用了商朝的井田制,但是在税赋上有了大发展。西周时期,老百姓需要缴纳五种不同的赋税,分别是

田赋、力役、关市税、山泽税、军赋以及罚课

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本质上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所有的井田归周王所有,任何人不得买卖和转让。周王将井田分给大小领主,领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中间的一百亩地的收入归领主所有,周围的八份田地的产出归奴隶自己所有。

然后大小领主再向周王缴纳一定比例的赋税。这种税赋的高明之处在于采用的是按比例缴纳田赋,而不是像夏朝那样是一种定额税,这就大大调动了奴隶们的积极性。

周武王

除此之外,周朝开始实行力役制度,每户出一人,为特权阶层狩猎、追捕盗贼及运送物资等。由于服役时间比较短,有时候一年只有三五天,所以老百姓都能接受的了,而这也成为了战国后期徭役的起源。

合理的田赋、较轻的徭役,使得西周的发展非常迅速。

到了西周后期,农业生产开始出现较多的剩余产物,而国家对手工业的支持也使得手工业品增多起来,于是以物换物的商业活动开始兴盛起来。

当时的商人活动范围已经不满足于方圆几十千米了,各诸侯国之间也开始了商业往来,有的商人甚至到了海外发展贸易。在此基础之上,统治者开始征收关市税。

关税主要是在陆路关卡处征税,市税是对开门营业的商铺征税,当时用于交易的货币已经由大型牲口和贝壳过渡到更易携带和计价的布帛上了。

古代以物换物

除此之外,西周开始对山林、园池等产出的兽皮、鲜鱼等征收山泽税。收税物种的细分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西周时期,为了扩充军队数量,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从西周初期开始就实行军役,也被称为军赋。

一般是七户人家出一人服兵役,按规定轮换。占井田一区之地者,还需要出战马一匹,外加牛3头;占井田四区为一甸,需要出战马4匹,兵车一乘,牛12头,甲士3人,卒72人,干戈武器也由自己准备。

古代军队

这种类似府兵制的征兵制度一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才被募兵制所取代,究其原因还是生产力低下无法养活数量庞大的军队。

为了有效保证一赋四税的顺利实施,西周还特意设立了一种惩罚措施就是罚课。

罚课规定,凡是没有完成生产任务、未按要求服兵役的人都会收到处罚,轻者罚款,重者还要去服徭役。

西周时期进入了奴隶制社会的顶峰,然而顶峰之后就是没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王权衰落,西周进入共和时代,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就此灭亡。

影视剧中的周幽王

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改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

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奴隶们开始有余力开发荒地,私田渐渐多了起来,原先赖以维持周王室统治地位的井田制开始瓦解,手中掌握大量土地的诸侯王开始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而各诸侯国也开始进行赋税变革。

春秋时期,齐国之所以最先称霸,得益于管仲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

相地衰征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所谓相地衰征

,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远近分出若干等级,收税的时候按照等级收取田赋,这样一来,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土地开始精耕细作,产值也不断提高。

此时跟齐国比邻而居的鲁国也实施了一项税赋改革,叫

初税亩

。具体操作是,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这是绵延中国两千年农业税的由来。这一政策的推出,直接承认了土地私有,井田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商鞅

公元前350年,商鞅开始第二次变法,直接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按土地征收田赋,按人口征收

人丁税

,此外,继续沿用管仲的盐铁专营制新的税赋制度从此诞生。

赋税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们通过不断调整赋税的比例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并为征伐他国储备战略物资。

当中国的改革家们在绞尽脑汁进行赋税改革时,也许会经常翻阅一下史书,借鉴夏商周的赋税制度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