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中,陈宫为什么离开曹操?

未知 2021-09-23 09:43

三国正史中,陈宫为什么离开曹操?


《三国演义》中,陈宫救了曹操后,二人逃到吕伯奢家中。

曹操怀疑吕伯奢对他不利,于是杀了吕伯奢一家,并且还说了这样一句话。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就是因为这件事情以及这句话,离开了曹操,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罗贯中的夸张修饰下,曹操一句话诛尽天下人心。

这样一句蔑视天下之语出现后,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不将天下人放在心上的曹操。

事实上真就如此吗?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曹操若真是这样一个人,试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追随他?

实际上原文只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并且还不是出自于正史,这句话的来源是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孙盛杂记》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位孙盛又是何方神圣?

《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人。

孙盛是曹魏时期骠骑将军孙资的玄孙,东晋中期的人物。

此时的曹操已经去世了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是什么概念?在没有摄像机等设备储存的情况下,一百多年前的曹操,在逃亡路上说了什么话,孙盛是凭什么知道的?

其实,裴松之本人在注中也曾说过:“凡孙盛著书,多用《左氏》以易旧文,如此者非一,嗟乎!后之学者将何信哉?”

对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后,曹操杀人后的动情描写,明显属于文学想象,并不真实。

况且这孙盛并不是一个具有德行操守之人,他还是一个贪污分子。

《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以家贫,颇营资货,部从事至郡察知之,服其高名而不劾之。

关于吕伯奢是怎么死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应该不是死于曹操之手。

《魏书》中记载的是,曹操来到后,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以及宾客打劫曹操,结果被曹操反杀。

《世说新语》中则是记载,吕伯奢同样不在家,曹操害怕吕伯奢的儿子以及宾客会告密,才将他们杀害。

不过这其中曹操肯定是发现了一些苗头,甚至是起了些摩擦也说不定。

综上所述,曹操并没有和陈宫一起逃亡,也没有说过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那么陈宫究竟是什么原因离开的曹操?

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军率领“百万雄师”攻打兖州,兖州刺史刘岱准备带兵迎敌,却受到了济北国相鲍信的劝阻。

黄巾军虽然号称百万人,实际真正兵力只有2-30万左右,其余都是农民之类的,工具各式各样,大多是种地的耕具,算得上是一群乌合之众。

就这鲍信也不建议刘岱去迎战,称黄巾军势大,老百姓们都诚惶诚恐,这样一来兵士们从哪里来战胜的信心呢?

但兖州刺史刘岱不听,他偏要征讨黄巾立功,结果被青州黄巾军杀死。

刘岱一死,兖州群龙无首,只有一群士族,但士族不是军阀,他们只会利用影响力来控制政局,却控制不了军队。

兖州的士族们便想找一个军阀来守卫兖州,这便有了陈宫游说兖州士族们,迎接曹操前来担任兖州刺史。

在鲍信等人的迎接下,曹操带兵来到了兖州,双方各自有各自的打算,兖州士族是想有一支军阀来护卫,并且还要对军阀有着足够的影响,但他们实在是小看了曹操。

既然想要控制曹操这个军阀头子,那来到之后必然要给曹操一个下马威,于是这时东汉的名士边让就站出来了。

边让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大儒,同时也是兖州的士族。根据史书记载,边让当时与孔融齐名。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孔)融由是显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声称。

曹操进入兖州后,以雷霆迅疾的速度平定了黄巾军,自领兖州刺史。

边让则仗着自己的名气,几次三番蔑视、诋毁曹操。实际上这是兖州士族为了很好地控制住曹操,给曹操示威来了。

但曹操还真就不买账,曹操一生最讨厌士族垄断官位的作为,重才不重身世,于是直接让人将边让就地正法。

兖州士族对曹操示威,结果反被曹操给了个下马威。

边让一死,兖州士族哗然大惊,没想到请来的曹操竟然是这样的曹操,在兖州士族又恨又怕之时,开始秘密联合反叛曹操。

他们恨什么?他们恨偷鸡不成蚀把米,这曹操并不是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了,一代名士大儒、兖州士族,说杀就给杀了,毫无忌讳。

他们怕什么?曹操此举,恐怕也有着杀鸡儆猴之意,意思就是让你们这些士族给我安生点,少生事端,在背后安心享福即可,军政大事自有我曹操在。

曹操牢牢地将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一来后面的事情便说通了,陈宫等人是为边让报仇也好,还是为兖州士族本身考虑也好,在公元194年曹操征讨徐州时,立即密谋叛变,本以为胜券在握,可惜他们又一次小看了曹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