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本土红色资源 镌刻百年红色烙印

未知 2022-01-21 11:20

深挖本土红色资源 镌刻百年红色烙印 


龙岗是东江纵队的重要发源地,是深圳重要的革命老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龙岗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龙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牢固树立“当好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重要守护者”的职责使命,自成立伊始,该局便组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专班,协同区组织、宣传、文化、城管、民政、街道及各政法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形成保护管理合力。

经过近3年的努力,在保证辖区各烈士纪念设施场馆安全有序的基础上,龙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还联合相关单位大力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深度提炼纪念设施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陆续推出“龙岗区革命武装斗争陈列展”及《烽火岁月,英华绽放》《环水楼的枪声》《故乡风云》《吉华红色印记》等红色读本,并依托新媒体平台及组建区街社区三级“新时代爱国拥军讲习所”等线上线下阵地,扩大辐射力,为引导全社会更好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产品。

解读《环水楼的枪声》

东纵精神百折不挠、 威武不屈

《环水楼的枪声》书籍作者叶端雪已年逾七旬。他历时10年收集素材,走访了30多位龙岗籍的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老战士,并手写书稿数万字,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编印发行,终于完成了原粤赣湘边纵队老团长李群芳的生前愿望:“我们用鲜血书写的历史,要让我们的后人能够了解、学习、自强不息。”

粤赣湘边纵队东一支二团是驻扎在惠东宝地区龙岗区域(指坪山、龙岗、布吉等地)的武装主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花岭阻击战中,二团以260多人(大部分是客家人)与敌军徐东来主力部队2600多人血战一整天,最终以少胜多打败敌人。这场战斗是当时惠东宝地区发生的最激烈、最大规模、最具有影响力的战斗,为惠东宝地区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环水楼的枪声》在这些历史真实故事的基础上,着力还原史实中的真人真事,把当时壮烈震撼的战斗场景、斗智斗勇的敌后工作、视死如归的人物心理等,都描写了出来,突出表现战士们英勇善战、服从命令听指挥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作者也描写了指战员雄才大略、运筹帷幄的指挥风格,以及革命战争年代地方群众对革命队伍的鱼水之情、舍命之爱。看后催人泪下。

解读《故乡风云》

龙岗革命有声有色、轰轰烈烈

根据原东江纵队老战士张启秀的回忆录手稿整理编印的《故乡风云》一书,生动记载了现在龙岗泛中心城一带在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觉醒爱国意识,组织起来与日寇、伪军及当地反动派开展机智勇敢斗争的历史事实,对于还原龙岗革命武装斗争史具有珍贵的历史佐证作用,对描绘龙岗红色文化版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1939年春夏间,地下党员邝九如、蔡端、阮群英(曾生同志的夫人)、李洁等人,驻在岗贝村(现龙城爱联辖区)的李姓祠堂里演出抗日话剧,贴出宣传抗日的“墟报”。“群众受到广泛的启发教育,逐渐从迷惘中觉醒过来,感到国家民族的光明前途还有一线希望。”张启秀经地下党员的指导,和李奕清等先进分子组织成立了“抗敌同志会”。

为了开展抗日宣传,“抗敌同志会”决定办学宣传抗日思想。1940年春,中心小学(现爱联小学前身)办起来了,乡亲们一致推举李奕清为基金筹集委员会主任,张启秀为教导主任,教育的实权紧紧地抓到了党的手中。

据回忆录记载,东纵民运中心支部下属的田寮支部(现龙城爱联辖区)开办企业(东南石灰窑合作社),做到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并积极支持部队建设,这在龙岗乃至深圳地区的革命武装斗争历程中也是鲜见的。

1944年8月,“上级要我把长期积蓄起来的武装力量立即集合起来,命名为镇西队,由我任中队长,黄福任中队副队长……”到了9月,上级把镇西队正式编列到第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番号改为‘飞狮队’。”

“那时,纵队司令部曾一度驻在山子下。曾生同志对我说:‘你们要迫近龙岗,不要向横岗撤,你们那里炮楼很多,必要时可以据守炮楼。’”这是龙岗中心城一带人民参加东江纵队、开展武装斗争的生动历史。

张启秀的回忆录近4万字,呈现出龙岗革命武装斗争的一幅幅生动历史画卷。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在东江纵队的领导下,在田寮等党支部的组织下,李奕清、张启秀、李六英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以大智大勇的精神,将龙岗的革命斗争开展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

解读《吉华红色印记》

红色吉华是抗日屏障、革命堡垒

由龙岗区吉华街道党工委主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参与的《吉华红色印记》中,详细记录了吉华辖区从甘坑一路向南,经水径、越三联的一条红色革命线路。这条红色线路,与观澜、平湖、坂田、布吉等周边“红线”水乳交融,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

书中,甘坑虽不是东江游击队的总部驻地,却是游击队的大后方。这里山高林密、重峦叠峰,是开展游击战的天然区域。据史料显示,抗战期间,游击队在甘坑驻扎过的地方就有10多处;曾生在甘坑养伤期间,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动员一批甘坑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解放战争时期,林文虎率领的宝安护乡团钢铁队长期驻扎在甘坑,依靠当地群众抗击国民党军队。

为了保家卫国,甘坑的张桂清、彭耀先、彭华、张发、邓发、邓石泉、邓金仁、谢佛金、钟林、张其威、张玉荣等;水径的邱亚乙、邱称发、邱煌娇、邱伯寿、邱添寿、邱伯祥、邱甲寿、邱为理、陈福、江才娇、曾秀、曾安、曾华、邱贵房、邱生、邱才、甘淑文等;三联的洪宪、黎天平、黎静贤、郑财等,前赴后继投身革命队伍,很多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经作者考证,吉华地区曾是东江纵队首部电台诞生地,是上下坪会议旧址、林文虎部队驻地遗址,是文化名人中转休整地、红色运输及交通情报中转站……曾发生过破袭敌公路铁路、袭击敌碉堡、掩护游击队转移等多次战斗。吉华辖区的上下坪、凉帽山及相邻的鸡公山、木古等区域,成为东江纵队路西游击区坚强的革命堡垒区。

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尹昌龙评价此书:“这是一部经过田野调查,用心血、用匠心写出的史书,填补了深圳军史、文史的一段空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