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达、常遇春并列的明初三大将之一

未知 2022-05-21 14:40

和徐达、常遇春并列的明初三大将之一

说起朱元璋座下得力大将,人们议论最多的便是徐达和常遇春。 这两位的确是天然生成名将,不但足智多谋,并且能征惯战,在朱元璋荡平天下、一统江山的过程中,百战沙场,建下赫赫战功。

事实上,徐、常之外,朱元璋手下还有一个愈加能打、愈加生猛的大将,其早期战功更大,威名更扬,止因反叛被诛,致使战功被掩、姓名不大为后世所知。

这个人,便是蚌埠人邵荣。

邵荣原先的威名有多响呢?

举一个比如。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处州(今浙江丽水)苗军降将听闻金华暴乱后,也响应发起暴乱。张士诚部趁机攻击诸暨。镇守诸暨的谢再兴向李文忠求救。这时的李文忠刚镇压完金华暴乱,无法兼顾,只好派胡德济前往救援。谢再兴嫌援兵太少,再请李文忠。李文忠只好打着邵荣旗号虚张声势,到处贴告示说邵荣的大军马上就到。谢再兴部由此军心大振,而张士诚部一下子就慌了,上下将士都收拾行装准备撤走。晚上,谢再兴,胡德济施行劫营,得以大胜。不久,邵荣果然领兵前来征讨,张士诚部已撤得干干净净,邵荣所以轻而易举地平定了处州暴乱。

看,邵荣的旗号打出,张士诚部就军心惊惧,不战自乱,足见邵荣威名之隆。

 

惋惜的是,《明实录》对邵荣着墨极少,也只在邵荣平定处州暴乱时略书了一笔。 而宋濂在提及处州之役,记安南翼总管季汶“勒部驻白岩,出其不意攻之。已而中书平章政事邵某亦引兵至,左右夹击。”竟不提邵荣的姓名,而称为“邵某”,足见小心谨慎。

不过,从“邵某”的官职为中书平章政事上看,他当时的位置是很高的了。 “中书平章政事”的全称应该是“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这个官职,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取应天后承受小明王册封的官职。由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五月,朱元璋被小明王升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而平章一职则就由邵荣接替。

也便是说,在朱元璋集团中,榜首号人物是朱元璋,第二号人物便是邵荣。

《明史》对邵荣着墨更少,但在《明史常遇春》里却有这么一句:“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

即论资历、战功、位置,邵荣在徐达、常遇春二人之上。

 

也由此可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邵荣都是以榜首统帅身份领军南征北战的。 这段时间有多长呢? 可以从至正十六年(1356年)算起,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止。

至正二十年(1360年)的龙湾大战之后,朱元璋改置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朱文正为大都督,总中外诸军事,从此,邵荣就再也没有以榜首统帅的身份带兵出征。

关于邵荣的来历,《明实录》只说“荣,粗勇善战,与上同起兵濠梁”,可知邵荣并不是投靠或投降朱元璋的,情形应该与汤和类似,一开始是参加郭子兴义军,后来在郭系集团消失后才成为朱元璋部下的。

 

邵荣在《明实录》中的榜首次亮相,是红巾军于至正十五年渡江追求攻克集庆路(应天府):“上率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各引舟渡江。” 必须指出的是,这段记载是有问题的。 由于,在红巾军进攻集庆路之前,这支红巾军中,郭子兴长子郭天叙为濠州都元帅,张天祐、朱元璋分任左右副元帅。

此外,大将中级别最高的是邵肆、邵荣以及前来投靠的巢湖水军统帅廖永安。 《明实录》的这段记载,没有郭天叙、张天祐、邵肆等人的姓名,又把邵荣的姓名排在徐达、冯国用之后,廖永安更是被排在最末,明显心怀叵测。

至正十六年(1356年)初,郭天叙以及张天祐在攻击应天过程中,被降将陈埜先杀戮。而邵肆不久阵亡,廖永安于至正十八年(1358)底不小心被张士诚俘获。 原先位置最高的六人,剩下了朱元璋和邵荣。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攻克门户和平府后挥军直逼应天府。

 

《明实录》载:“上派杨璟驻大胜港,常遇春和冯国胜帅五翼军屯石灰山,张德胜,朱虎帅水师在龙江关外,徐达驻南门外,上亲总军于卢龙山。”没有出现邵荣的姓名。 俞本《纪事录》的记载却和《明实录》完全不同,俞本《纪事录》是这样说的:“上调常遇春拒长张于龙湾,邵荣拒五王于石灰山,徐达居中应援,上于石头城山上督战,数战晦气,上调邵荣沿江西截战,友谅兵首尾不能相顾,遂大北。”

按照俞本《纪事录》的记载,在这场大战中,邵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可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初,朱元璋得小明王封吴国公后,就录用邵荣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徐达为行中书省右丞,常遇春为参知政事。该年三月,又调邵荣、徐达、常遇春等人到中书省,而将军事机构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录用朱文正为大都督,把全军最高军事统帅交给了朱文正。

 

此举,对此前一向独立统军的邵荣来说,那是明升暗降。 大事未成,朱元璋为什么就开始镇压得力干将了呢? 估计是受了陈友谅弑主事件的刺激。 陈友谅和邵荣的阅历有几分相似,都是威名赫赫独立带兵打仗的主将,而在龙湾大战之前,陈友谅野心焕发,挥刀杀了主子而自立为帝。

在龙湾之战后,朱元璋考虑到邵荣掌握兵权,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玩了这么一手。 邵荣天然因此不满。 《明实录》记:“(邵荣)自平处州还,益骄蹇,有觊觎心,常愤出怨言。部将有欲告之者,荣惧不自安,与赵继祖俟间作乱。”

邵荣和赵继祖等人计划趁当年八月朱元璋阅兵之时发起反叛,哪料,事泄,被捕。

 

《国初业绩》记:“上命武士执荣与赵某连锁,置酒待之,间曰:‘吾等同起濠梁,本想事业有成,同享富有,不失为一代君臣,尔等如何要谋背我?’荣曰:‘吾等周年在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得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不饮酒,仅仅追悔而涕,太祖亦泪下。赵某呼邵荣曰:‘若早为之,不至做床下狗死,事以至此,涕何宜?惟畅饮而醉!’”

《明实录》记:“上不欲即诛,系于别室,召诸将曰:‘吾不负邵荣,而荣所为如此,将何故处之?’常遇春曰:‘荣等凶悖,一旦忘恩义,谋为乱逆,晦气于主公,将害及我等。纵主公不忍杀之,我等义不与之俱生。’上不得已,命具酒食饮食之,涕泣与诀,皆就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