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就是靠这招征服了北部中国!

未知 2019-07-24 16:18
满清就是靠这招征服了北部中国!





看过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朋友,想必都对其中一个名词“打草谷”留有印象。作为小说里一个重要场景和情节,“打草谷”不同于两军正面对阵的大战和小部队的斥候战,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掠夺战,目标是敌方的人口、牲畜、财富,奉行“能带走的全带走,带不走的全烧光”的基本战术原则。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不以战斗为目的,而以劫掠为目的。那么么历史上的“打草谷”到底什么样?在军事历史上有发挥过那些作用呢?



历史上最擅长用“打草谷”这一招的,当属游牧民族。两汉时期,北方边境广受匈奴“打草谷”的困扰。西汉初年,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加剧,很多汉将,比如韩王信、赵利、王黄、卢绾等,纷纷投降匈奴,并且引匈奴袭掠汉地,屡次“侵盗代、云中”,“常往来侵盗代地”,“往来苦上谷以东”。到了汉文帝时期,匈奴入侵的规模越来越大。汉文帝三年,“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十四年,匈奴单于亲自带领十四万人入关,在关内劫掠一个多月,“虏人民畜产甚多”。之后,“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馀人。”



匈奴的这类入侵,并不是以攻城略地或者与汉军决战为目的,而是具有强烈的经济掠夺色彩。匈奴地处北方苦寒之地,出产少,环境恶劣,劳动力也不足,所以需要从汉朝获取大量商品。和平时期有关市、互市,双方以物易物,各取所需。等到了局势紧张之时,正常贸易中断,而匈奴对汉朝物品的需求仍在,所以发动以劫掠为目的的经济战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史书中对于此类“打草谷”的描述,最常见的就是“略二千馀人”、“杀略千馀人”,“杀略人民畜产甚多”,可见一斑。



一千多年后,当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换成明朝与蒙古时,类似的战斗仍在上演。自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边防线所遭受的来自蒙古的压力越来越大,蒙古袭扰的频率也逐渐上升。这一时期劫掠的显著特征是,虽然蒙古动辄数万人入侵,但是在一处受到明军的攻击之后,不会做太多抵抗,会转而劫掠其他地区。其避战求财的流寇式作战特征极其明显。比如嘉靖年间,“吉囊十万骑复窥花马池”,被明军阻击,不得入关,于是“转犯干沟”。明军尾随追击,于是这些蒙古骑兵“遂趋固原”,结果又遭到当地明军的阻击。紧接着他们“趋青山岘,大掠安定、会宁”。遇到抵抗,不打硬仗,换个地方接着抢,充分体现了其“打草谷”的本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