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口述历史发展新模式

未知 2019-04-12 18:26
探索中国口述历史发展新模式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概念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传统的口述历史主要依赖于录音机、录像机等器材实现口述者语言、声音、形象的保留,让记忆成为可以被感知的历史。但传统口述历史的受众有极大的局限性,一般只惠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随着技术和观念的普及,口述历史大众文学出版物、展览、主题文化活动以及相关影视作品的出现,更多普通人得以了解并参与口述历史实践。口述历史的公共传播,强化了口述历史来自公众、服务公众、公众参与、回归公众的公共属性。

2018年11月,“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的第二部成果《口述历史在中国·跨学科应用与公共传播》出版,林卉担任主编,赢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这个项目和这本书是口述历史领域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其中的许多内容都开创了数字时代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新模式。我们采访了项目出品人及本书主编林卉老师,谈及近年来以公共传播手段推动中国口述历史事业,林卉是当仁不让的先锋人物。

在中国传媒大学下属的中国最大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担任副主任的林卉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决策,她还曾参担任中央电视台多档访谈节目和纪录片的高级制作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传媒权威奖项,包括中国人大新闻奖和国家广电总局创新奖等。在央视工作期间,林卉了解到口述历史并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口述历史在中国的冷遇感到惋惜。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决定进入口述历史领域,在拯救无法留下的珍贵档案同时,探索口述历史公共传播的新模式。近年来,她已成功开拓出了口述历史同步作为学术研究、大众文学出版物、纪录影像、公共教育、博物展陈和影视作品改编素材的多元新模式。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一大难题是资金来源和衍生产品的传播,其衍生产品必须寻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并盈利,才可持续发展。林卉凭借其在媒体领域多年的成功出品的经验,成为中国顶级的出品人之一,尤其是在口述历史项目出品方面,它开创了口述历史在影视以及出版方面的新模式, 包括口述历史相关影视作品、文学出版物、大型展览、文化活动等。

在文学出版物方面,林卉在传统口述历史出版物上积极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创新,出版了诸多口碑好社会影响力大的作品。她是《口述历史在中国第一辑·多元化视角与应用》的主编,这本书是必读的口述历史领域的专业性出版物,同时也是《口述历史在中国·跨学科应用与公共传播》的前传。此书同时也是第一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征文集。作为主要编者以及项目制作人,林卉确保书的内容既有学科前沿的剖析,也有实际案例的解读。论文作者来自中国、印度、美国及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资深学者;内容多元化呈现口述历史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现状,有学科前沿的剖析,也有实际案例的解读,有口述历史方法论指导,也有口述历史记录文本,是一部多维度展示中国口述历史研究现状的专业性学术读物。与此同时,她成功推动出版了国内首个口述历史类MOOK丛书《述林》,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述林》在全国范围内的销量已跃居同类出版物的前三名。业界专家反馈,这本书同时保证了档案的严谨性和内容的可读性;有老师们则反馈,通过这样的口述历史图书,学生们感受到了课本上所没有的历史的温度。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首次出版之后,《述林》已两次再版,成为2016-2017年度国内知名的畅销公共历史读本,并被许多权威教育部门列入学生必读历史书目。口述历史类自传也是一种新尝试,不久前刚刚出版的畅销书《有话说》就霸占了国内各个图书榜的的显要位置,作为该书的出品人,林卉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为项目罗列提纲、确定主题并制定推广计划,该书在上市半个月的时间里就取得了五十万册的惊人成绩。

由于林卉结合影视和口述历史做出的成就以及影响力,口述历史与影像的关系也逐渐在领域内被重视。在十余年前提到这个话题时,林卉还是一位电视制作人,她同栏目组一起打造了第一个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作为电视品牌引入中国的访谈栏目,诺贝尔获奖者罗伯特·奥曼、约翰·纳什、杨振宁等都是他们的口述访谈对象。如今,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中也都有口述历史的痕迹。中国公众对口述历史影像的了解,最多始于林卉现在所在的团队出品的中国第一部口述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这在中国公共领域掀起了一次口述历史热潮。而近年来林卉先后主持或参与出品了“家·春秋”青年口述历史影像计划、“蒹葭”中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计划和高校参与小学教育的口述历史特色课程项目,为数以万计的群体提供了学习和展示影像作品的平台,许多作品后来都获得了国内外大奖。“家·春秋”还获得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十大纪录片推动者称号。林卉的出品项目同样推动着中国口述历史界的重大转变,不仅帮助孩子们更加理解所学,帮助成年人建立有血有肉的社交通道,而且也鼓励人们去挖掘传承家族、社区故事,凝聚了人际代际间的情感。

口述历史的另外一个常见应用是博物馆的展陈。林卉近三年来都会在她所策划推出的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中开设一个全国性的口述历史项目展版块,以传统档案结合影像采访,展示近代中国史中的个体故事,已经累积吸引了几百家机构参展。这是中国口述历史届首创的行业展览,几年来吸引了数万人到场参观,多次引起强烈反响。而她原创的这种历史档案形式的多元化展示,更是推动了传统的官方文字影像记录习惯,向关注范围更广泛的普通百姓、人民经历的领域扩展。林卉也被多家口述历史机构特聘为兼职研究员,为他们的口述历史展陈项目提供帮助。

以上是根据林卉的口述历史项目成功出品经验所列举的,口述历史在学术研究、非虚构写作、纪录影像、公共教育、博物展陈等领域的应用可行性。与此同时,口述历史也在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应用范围。2017年林卉曾尝试了一个“影视故事库”的商业计划,依托口述者讲述的好故事,在充分考虑各方的隐私权、知识产权等各项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汇集作家、编剧和影业机构资源,将素材整合转化为优质的影视剧本。一年的时间里,就与数位知名导演编剧开展了合作,创造了口述历史在中国影视创作领域应用的一轮新的热潮。

除口述历史出版物,大型展览与影视作品外,在探索口述历史发展新模式的道路上,林卉还制作策划了“口述历史国际周”“口述历史项目海报展”“口述历史在中国项目扶持计划”等多个影响力重大的大型口述历史文化交流活动,为行业实践者、研究者和观察者提供了数以十万记的交流机会,也不断在为心理疗愈、临终关怀、非遗传承等许多领域近年来涌现的口述历史新应用提供平台。在她和她带领的团队努力下,口述历史还将被与体感技术结合在一起,让传统档案库变身为高科技的“记忆数据库”。一个个全新的模式,都对中国口述史发展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都成为业内现象级的作品。冷门小众的口述历史概念在中国最大范围地面向大众普及,越来越多在大历史书写中被忽略、遗漏或遮蔽的部分得以被记录和保存。

口述历史在中国愈加受到重视,与林卉带领的团队多年来的推广工作有很大关系,也同样得益于每一个个体的坚守。越来越多的口述历史人在加入,越来越多的口述历史项目在迸发新的亮点。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这个领域中更多的惊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