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永恒的利益:浅析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矛盾

未知 2019-12-02 11:16
只有永恒的利益:浅析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矛盾

引言: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历任太祖太宗两朝,前后三次拜相,给后世留下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这样一个功臣、名臣,在他死后宋太宗赵光义曾经对身边的近臣评价过赵普:

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响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宋史·列传第十五》

十分奇怪,明明是在称赞赵普“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表示了自己对赵普去世的惋惜,但这番称赞的话中却夹杂了一句“响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意思就是赵普曾经和他有过一些不愉快,而且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放在一堆称赞的话中,显得很突兀,那么二人之间究竟有过什么矛盾,使得宋太宗对一个已死的开国功臣,竟如此耿耿于怀呢?以下我来具体分析。

只有永恒的利益:浅析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矛盾

 

战端初起

赵普当宰相后(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同日罢,以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赵匡胤反映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关于宋代的官制,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宋太祖对赵普十分信任,两个人的私人关系也很融洽,直接回答赵普说:“卿但进敕,朕为卿署之可乎?”意思就是不需要中书省签署了,我这个皇帝直接给你签。但赵普并没有答应赵匡胤的这一番好意,而是说这种事是官员们做的,不应该由皇帝本人来做。

(宋太祖)令翰林学士讲求故实,窦仪曰:“今皇弟尹开封,同平章事,即宰相任也。”令署以赐普。——《宋史·列传第十五》

原来这才是赵普的目的所在,当时的赵光义身上有“同平章事”这个称谓,也就是可以参与国政的宰相之一,赵普主动跟宋太祖反映中书省没有宰相这件事,无非是怕赵光义去中书省任职得到签署权(果然有人提出让赵光义掌握签署权),这时宋太祖才明白赵普提出这件事的目的肯定不是要推荐赵光义,而是想自己拿到签署权,于是就满足了他。这件事也可以看做是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矛盾公开化的标志。

只有永恒的利益:浅析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矛盾

 

你来我往

此后的岁月里,两个曾经亲密无比的战友,为了权利,展开了一系列的交锋:

冯瓒给赵光义的幕僚送了点礼物,赵普就想尽办法把他流放沙门岛;

宋琪跟赵普走得稍微近了点,赵光义马上就不想看见他,后来继位都不忘为此痛骂宋琪一顿;

赵光义的前幕僚姚恕因为没拦住决堤被填了黄河,明明是给赵家哥俩的亲舅舅杜审肇背锅,但满朝风传因为他得罪过赵普,所以赵普公报私仇;

曾经闯殿骂赵普被赵匡胤敲掉两颗大牙的雷德骧先生,赵光义继位不久就派他去干掉赵匡胤的小舅子吃人狂魔(字面意思)王继勋,可见亲信度了。而当年老雷“骂奸”的行为后面估计就有赵光义的影子。

总之两个人之间用龃龉不断来形容,十分恰切。最终,赵光义联合了被赵普打压的翰林学士卢多逊,利用卢多逊接近皇帝且受赵匡胤欣赏的机会,时常吹耳边风,向赵匡胤灌输赵普的种种恶行。与此同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雷有邻,由于父亲雷德骧曾遭赵普打击迫害导致流放而对其怀恨于心,估计也是在赵光义的授意和帮助下,他精心收集证据,对赵普进行了一次致命弹劾,终于导致赵普被罢相了。

只有永恒的利益:浅析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矛盾

 

最关键的矛盾

​曾经的赵光义与赵普在陈桥兵变以前,关系还算比较密切,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每次都嘱咐赵光义出去时要和赵书记(赵普)一起,她自己才放心。但自从赵宋建国,特别是赵普担任宰相,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后,两人都是位高权重,性格强硬,又各自培养笼络了一大批心腹,难免发生利益冲突甚至争权夺利之事。在权利面前,两个人还是渐行渐远,终成敌人。最开始两个人争的不过是赵匡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臣权,但后来,已经演变为争夺最关键的君权——在储位问题上,才是二人最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在。

在继承人问题上面,所谓的“金匮之盟”,很大概率是后面赵普向已经为帝的赵光义妥协的政治产物,但宋太祖赵匡胤生前的种种表现看来,的确是很想让弟弟赵光义继位。但宰相赵普对这个提议是持反对意见的,他希望能由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继任君位。在赵普罢相后的一个月,赵光义进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在加上他本身开封府尹的职位,“亲王尹京”在五代就是皇储地位确立的重要标志(终赵匡胤之世都没有封他自己的儿子为王)。因此,可以说赵普前脚失势,赵光义后脚就被确立为储君了,原因一目了然,常年压制赵光义的人不在了。宋人笔记《丁晋公谈录》也记载,太宗即位后曾说过“若赵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

只有永恒的利益:浅析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矛盾

 

实际上,这件事赵普后面自己当着赵光义的面都曾经大方的承认了:

他日,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宋史·列传第三·宗室一》

韩王(赵普)曰:“先帝若听臣言,则今日不睹圣明。然先帝已错,陛下不得再错。”——《曲洧旧闻》

“太祖已误”误的是什么,当然是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了,先帝听什么话,才能“不睹圣明”,当然是不要立弟弟,而是立儿子的话。要说赵普这个人也真是胆子大,这种事情都敢当着皇帝的面说出来,估计他以为有了“金匮之盟”这件事,和赵光义彻底和解了,但他低估了赵光义对他的恨意。于是,在太宗朝赵普又经历了两次罢相,好在最后善终病逝在家,也算是大幸了。因为在一些野史记载中,赵光义甚至明确表示过想要杀了赵普:

疑既释,窜多逊于朱崖。上谓普曰:“朕几欲诛卿。”——《玉壶野史》

 

只有永恒的利益:浅析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矛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