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以“仁义之师, 威武之师”著称

未知 2020-02-10 09:09


历史上以“仁义之师, 威武之师”著称

打起仗来,究竟该兵不厌诈,讲究孙子兵法,还是该讲仁义之师,威武之师?历史上有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例“泓水之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此人极其讲究仁德。他认为即使是战争,都要以德为先。宋襄公经常教育自己的部下:“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即使在作战时,也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就算要灭亡,也不能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这样才能胜之威武,让人心服口服!”
宋襄公的讲信义,可不是嘴巴上说说,他是说到做到的。公元前639年,以盟主自居的宋襄公首次约定诸侯:齐国、楚国的国君相聚,引发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当年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约定齐君和楚王再次在一个地方相聚。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宋襄公就是不听。
在赴约前,公子目夷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有变,因为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宋襄公不带军队就赴约了。

到了约定之日,好多国君都来了,楚国也早早的埋伏好了军队。当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持时,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了宋襄公,把他带回到楚国囚禁起来,并以此来要挟宋国。此事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再次聚会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宋襄公才得以释放。
本来吃了一次吃亏,应当吸取教训。但宋襄公偏偏好象是把此事忘了。周襄王十四年,亦即公元前638年,初冬时分,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派出大将率兵向宋国的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军了。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很多人都埋怨宋襄公没有听公子目夷的话。而极讲信用的宋襄公自己也在一年后因箭伤发作,不治而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