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医是怎样的存在

未知 2020-03-25 14:41
古代女医是怎样的存在

最近,电视剧《大唐女法医》在网络上热播。
 
在中国古代社会早期,具有名望的专门从事医疗工作的多是男性,但女医或者从事其他医疗工作的女性仍不乏其人。这些影视作品当中出现的女性医生形象,和真实的历史有几分相似呢?
 
自宋代以来,随着性别隔离的区分严化,女医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扮演着男性不可替代的角色。奇怪的是,在理学意识的影响下,从事医疗工作的女性往往被污名化,我们常谈到的“三姑六婆”的说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三姑六婆”最早出现在元代学者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三姑是指:道姑、尼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稳婆、师婆、虔婆、药婆。
 
 
六婆当中的稳婆(旧时民间以替产妇接生为业的人)、药婆是与医疗工作有关的。但“三姑六婆”在社会上的名声不佳,她们被看作九种卑下的职业,世人避之唯恐不及。
 
接生工作由来已久,但是早期从事接生工作的人并没有专门的称号。唐代文献记载,当时接生的人称为“产时看生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性别也没有明确界定。一直到北宋,欧阳修写了一篇关于当时的宫女假怀孕的文章,文中记载了三个“坐婆”,坐婆有可能就是北宋时对产婆的称呼。
 
正统的男性医者对产婆也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不得不承认女性产婆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怀疑产婆技术不精,无法胜任此项工作。传统男性医者与产婆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三姑六婆”称呼的兴起更加深了两者之间的对立。
 
尽管如此,产婆在接生工作当中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她们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不仅可以获得财富,还能获得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明清之时,接生之人被尊称为“老娘”。
 
除产婆外,女性在医疗工作中还扮演着另一重要角色——女医。道家对医学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宋之前,女医多是作为道医的形象出现,如著名道学家葛洪的妻子鲍潜光就是一名女医。
 
明清之际,女医也面临被猜忌和怀疑的困局。但和产婆一样,女医虽遭受非议,但其社会作用却无可替代。那些掌握精湛医术的女医,有机会被朝廷征召入宫成为皇家女医,她们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还能为家族带来荣耀。如无锡地区名医徐孟龙的妻子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她于永乐年间进入宫廷,直到晚年才衣锦还乡,被传为佳话。
 
晚明时期,各地的官方医疗机构式微,于是民间百姓更加依赖江湖郎中和女医,这样一来,对民间医疗工作者的管控就迫在眉睫。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吕坤在《实政录》中提出两大主张,即增加大众医疗资源和改善医师的素质。里面提到的医师,就包括对女医的训练。他提出要先由资历深、经验丰富的老医师带领新医师学习理论知识和见习实操,要求学习一两部医学经典,在理论知识过关后,才能在老医师的带领之下替患者治病。
 
到了明代,由于江南经济富庶,社会风气也趋于开放,一些豪族世家逐渐放手对女子的教育,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女医书作者。这些人大多出自医学世家,很可能受业于她们的母亲或祖母一辈。虽然她们是当时社会很少的一批人,但这也是女性学习医学知识的一个途径。据公号“浩然文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