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未知 2020-04-08 15:47
《诫子书》,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借鉴之处。在这些优秀的古代家训中,有着《诫子书》这一特殊的类别。关于《诫子书》,大家熟知的莫过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其实除了诸葛亮,很多古代名家都写过这类家训,劝诫自己的孩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读来发人深省。

王修 《诫子书》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

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做人。

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

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

译 文

自从你走了以后,我闷闷不乐,为什么呢?因为我确实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们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惶恐不安。

人生在世,很容易过去。所以时间非常宝贵。大禹不爱珍宝玉璧而爱很短的光阴,是因为时间一过就不会回来,如同年纪大了不能变为少年一样。盼望你早有作为,不光是要读好书,并且要学做人。你如今离乡背井,跋山涉水,离别弟弟,别妻离子,是想看到你会做人行事,学习道德高尚的人的远大节操,能够举一反三,立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你时时不可不慎重啊!善与不善,现在是关键时候了。

你的行为举止,对于别人,总要宽容为好。说话要经过深思熟虑,做事要做好详细计划后再开始行动,说话做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道理,如果违反这些原则,就会招致失败。父亲想使儿子成材、向善,除了不能牺牲自己生命以外,其余都在所不惜。

解 读

王修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贤士。为人纯孝又廉洁自律,对外重承诺,忠职守,不畏强暴,敢于担当。他7岁丧母,母亲去世的那天正好是“社日”(中国传统节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春社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所以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第二年的社日,邻里们正在欢度社日,王修怀念母亲,哭泣甚哀,邻里闻之,为之罢社,世人留下成语“王修辍社”。因此被郡县举荐为“孝廉”。

王修不仅纯孝,也能待人以诚,为感恩倾身已报。二十岁时游学南阳,在张奉家中修学。张奉全家得疾病,无人照料,王修亲自照顾至病愈。王修为人清贫自守,不恋财货,一心读书。据《三国志·本传》记载,建安十年(205年),曹操破袁绍。袁氏当政时法纪松弛,在职有权势的人都积蓄了许多财产。太祖攻下南皮后,查抄没收审配等家的财物数以万计。但检查王修家时,谷物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曹操见之赞曰“你真是名不虚传”。

在王修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子们也都终成大器,其子王忠官做到东莱太守、散骑常侍。王基还是孩子时王修就觉得他不同寻常,所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为王修立传时,不仅称赞其特色品德操守,还夸奖他重视子女的教育,了解孩子,“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这篇《诫子书》就是王修重视并善于教育孩子的一个最好证明。他教育子女,不是居高临下,动辄训斥,而是以情动人,剖白自己的苦心:开头就挑明自己对子女的依赖和眷恋,而不是以老自居:我确实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们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惶恐不安。结尾又再次表明自己对孩子的情感: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这样的教育,以情动人,一下子就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孩子情感上也会容易接受父亲的劝诫。

另外,王修教育子女要珍惜时光,不光是要读好书,并且要学会做人,将做人、品格操守放在第一位,可见王修的远见卓识。至于如何做人,一方面要学习道德高尚之人的远大节操,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另一方面要付诸实践:“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这确实是精炼扼要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体会。

向朗 《遗言戒子》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

吾,楚国之小子耳,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以为深戒。

译 文

《左传》中说:战胜敌人在于团结一致而不在于兵力的多少。这就是说:天地之间如果和谐,风调雨顺,四季调和,万物就会茂盛生长;君臣之间如能和谐团结,国家就会太平;家族间如和睦相处,行动起来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平日才能安居乐业。所以圣人提倡和谐,这是万物得以存亡的关键。

我,不过是襄阳郡中一个后生晚辈,早年丧父,全靠兄长教导养育,才使我的品格行为没有堕落。今天只是贫寒一些,贫寒并不是人的祸患,只有人际和谐才是最重要的,你要努力去做,希望你牢记我的教诲!

解 读

这篇诫子书根据历史、天地万物、自身经历来告诫自己的孩子,文章中心就一个:强调人际之间的和谐,强调家族、国家的团结一致。这在三国时代无疑是个规劝,对保全家族、保住个人生命和名节自然也有现实意义,而不仅仅在于一般的修身育德。

文章开头所举的儒家经典之一《左传·桓公十一年》楚郧蒲骚之战就是历史上一个靠团结而不靠兵力,实现寡战胜强敌的有名战例: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楚武王四十年),楚武王为了分化和占领汉东诸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派遣楚大夫屈瑕、斗廉,准备与贰国、轸国结盟。郧国为阻遏楚国势力的东渐,立即调集重兵驻守于郧国的边境蒲骚城,同时准备联合随、绞、州、蓼四国之兵共谋伐楚。

战争开始时,楚将莫敖担心兵力不足,建议向楚武王请求援兵,而斗廉说:“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不一定单纯靠兵员众多,主要靠的是内部的团结、同仇敌忾。”他还援引说明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殷商军队,靠的就是君主有道、上下同心。莫敖被说服,结果上下同心,趁郧国的联军尚未到来之际,夜袭蒲骚城,大败郧师。随、绞、州、蓼四国听说郧军已败,就不再去与郧国联合,楚国遂与贰、轸二国结成了联盟,奏响了东渐扩张的序曲。在这次战争中斗廉所阐述的“师克在和,不在众”的深刻道理,一直被古今众多名人引用。

向朗的这篇临终遗言对其子,乃至对整个家族的和谐团结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向氏一族,一直“动得所求,静得所安”,子子孙孙,出了许多能臣名流:儿子向条谨记父教,亦博学多识,仕途通达。据《襄阳耆旧记》记载,向条,字文豹,蜀汉景耀年间,担任御史中丞。入晋后,历任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等。向朗兄长之子向宠,蜀汉名将,刘备封其为广益将军,也极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北伐时,向后主刘禅极力推荐向宠为大都督,主持蜀国军务,在《出师表》中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故刘禅封为大将总督,赐御林军马,以镇成都,至今成都尚有向宠太庙。向宠之弟向充,历任射声校尉、尚书等。

向朗的诫子书启示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精诚团结,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其对“和”的强调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