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并非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

未知 2020-05-23 09:06
历史人物并非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


提到中国的近代史,就少不了李鸿章这一关键人物。关于李鸿章的评价向来都有不同的声音,甚至不少人都将他冠以“卖国贼”的头衔。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
 
 
 
 
早在甲午战争时期或稍后,孙中山、章太炎还上书李鸿章,把变革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李鸿章是那个时代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李鸿章毕竟是个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大臣,他同封建统治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然也不可能越过封建肌体。
 
可贵的是,李鸿章给封建体制绽开一个裂口,这是评价李鸿章与中国近代经济的基点,我们不能超过这个基点,否则就与当时的历史不吻合。
 
李鸿章生活的时代,中国有四亿人,而像李鸿章那样主张跨出国门,认识世界的人找不到一百个,他对世界的认识,时代的认识,比他同时代的人要高得多。我们研究洋务运动,离不开曾、左、李。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各有所长,可是,在认识世界、了解时代这一点上,李鸿章要比曾、左高出一筹。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在朝廷主持内政40余年,李鸿章以封疆大吏辅政40年,赫德以税务司干政50余年,他们互相结纳,构成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这是三个人中,李鸿章又是关键人物。
 
过去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停留在爱国、卖国的表层上,李鸿章是个卖国贼过去几乎家喻户晓。那么,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李鸿章有没有爱国主义之心。民族主义之情呢?
 
显然也是有的,他毕竟也是炎黄子孙。他办的许多企业,是为了抵制外国,分洋人之利。拿军事来说,他创建的北洋水师主要是对外的,威海卫炮口也是对准外国侵略者的,因此,我们不能说李鸿章的身上就没有一点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
 
 
 
 
很长时间内,在思维方式极左路线的束缚和干扰下,对李鸿章的评价一概否定、贬斥,骂他是卖国贼。既然定性了,他当然也就不再存有什么爱国主义的东西了。这种简单的思维应该说是不可取的,李鸿章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他的身上是否存在着爱国、误国、卖国这三个方面的矛盾现象?
 
比如说,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作了准备,但又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对日本政府的干涉,特别是对沙俄帝国的幻想上。这不能说不是李鸿章的一个重大失误之处,也是甲午战争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李鸿章是否卖国,很多人将焦点聚集在《中俄密约》上。多年来一直沿用由沙俄大臣维特写的一条材料,说李鸿章之所以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是受了沙俄政府给他的300万卢布的贿赂,但这条史料是个孤证,没有旁证,如果这是事实,这就很难说不是李鸿章卖国了。
 
至于其他的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我们是很难给李鸿章扣上卖国的帽子的。因为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不管谁签约,其结果都会像李鸿章一样无力回天,改变不了现状。
 
过去说李鸿章崇洋媚外,投降卖国,铁证如山,但是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开始转变了这种看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李鸿章较高的历史评价,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是一种观念和思维的进步。
 
 
 
 
我们研究或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某一件事上,或是片面地看待问题,就会出现偏差。以至于出现讲一个人好,那简直就是完人;讲一个人坏,那就是头上生疮脚下流脓。事实上,历史上很多人物都有两面性,而李鸿章则最为突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