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为何成了一个“神明式人物”

未知 2020-07-31 11:56
张飞为何成了一个“神明式人物”



一个历史人物形象的改变,其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方面历史文献记载少,因此随着时代发展,热度不退就会被添油加醋,甚至面目全非。另一原因是帝王将相恩宠有加,为表达敬意追封和建造庙宇,于是民间上行下效,时间久了就变了味儿,就是他是普通人也就会被看作神明,被顶礼膜拜。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人物之多,形象之复杂,战事之频繁令人叹为观止。受到文学艺术的影响,在民间广为流传、印象深刻的三国人物主要是曹操、关羽、刘备、赵云和诸葛亮,对于其貌不扬,名不见经传的张飞提及甚少,也几乎只字未提他的确切生世。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桃园三结义”的名声,张飞作为蜀汉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其形象随着民间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而出现很多变化,张飞由原本威武霸气的大将形象,演变为文武双全的大英雄,甚至神明形象。
 
1.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平话与元杂剧
 
平话虽然看说话人的随机应变,但也有底稿依据,平话由于通俗易懂,用的是民间较口语话的非正式语言,所以深受民间的喜爱。元杂剧虽然是文化、艺术人们的创意,但是他们也迎合百姓的生活和爱好,所以也是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之一。
 
 
 
为了使文化艺术与百姓生活相互融合,张飞形象也在此间发生了变化。平话的创作者主要是普通百姓,而元代杂剧主要的创作者是科场失意的文人。
 
由于普通百姓和文人无法全面客观地对地位较高的历史人物进行塑造,所以创作的作品会与历史有很多偏差,比如政治家诸葛亮,人们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求神问卜、呼风唤雨的道人形象,这与睿智的政治家形象有较大的偏差,但是也表现了与民间生活的联系,反映了创作者为吸引百姓眼球,使人物形象民众化。
 
也正是因为这种相似原因,使得所塑造的张飞形象更加贴近民间的生活,人们结合生活,结合相关记录,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好汉的现象。
 
2.张飞在平话、元杂剧作品中的形象
 
在史书中并没有对张飞的出生刨根问底,但是,在元代的民间,作品里出现了张飞的出生是“杀猪卖酒”的,身份地位之低贱可见一斑,这与当时人们生活相契合,都是出于同一阶级,人们对此会产生亲切感,张飞由这种微贱身份晋升为大将,威震八方,这是在教育人们贬低微贱之人,人们总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在《虎牢关三战吕布》中,孙坚轻视张飞的出生,认为他没可能战胜英勇的吕布,但是张飞以性命作赌注,用实际行动说明了自己的神勇无比,战胜了吕布,这让孙坚颜面扫地。这种勇敢无畏,自信心爆棚的行为和形象,符合人们愿景和心理。
 
 
 
由于元朝时期,广大汉族人民深受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生活困苦不堪,在这种环境下,张飞形象开始成为疾恶如仇的正义形象,张飞杀太守、鞭打督邮和拳打十常侍等等,都是对统治阶级的惩罚,和对群众的维护。这是塑造者以其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来与百姓产生共鸣,得到百姓的认可和推崇。
 
在《平话》故事里,张飞还有一个形象,他还自立为王。当时他与蜀汉将领们一众在徐州失散后,他就自号“无姓大王”,立年号为“快活年”。这都反映了百姓的内心,试想又有谁不想自立为王呢?所以随着百姓的生活变化,张飞的形象的千变万化,体现了不同时期百姓的各种心理。
 
自古以来,祭祀就是民间主要的活动,在古人看来,通过祭祀神明能够祈福平安,消灾免难,所以上至帝王之家,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祭祀为一大要事。在战乱频繁,疾病和困苦逼迫,天灾人祸不断的古代,人们通常寄希望于神明。
 
从历史发展长河看,古代对社会、人类作出贡献的都已被奉为神明,比如马祖、女娲、玉帝、关公等等,在民间的很多宗庙都能看到。张飞由于古代帝王追封,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其忠义和大将之形象已经被人们神话并尊崇,因此,民间出现了张飞庙。
 
 
 
据史书记载,宋朝以前,巴蜀地区有四个张飞庙,分别是梓州的阳关神庙,成都的张飞祠,云阳的张飞庙和阆州的张桓侯祠,宋朝以后,张飞庙、祠逐渐增多,在《方舆胜览》中提到,阆州的张桓侯祠,各州县多祀之。
 
徐松的《宋会要辑稿》提到,在乐温县有张飞祠庙,在宋徽宗时期被追封为肃济侯,后来又被加封为武烈公。云阳张飞庙有石碑记载了一件事,陈似沿长江上游行走发现很多武烈祠。说明张飞神明形象在当时民间影响之广。
 
唐朝诗人闻名遐迩,他们也用张飞为诗歌体裁,表达自己也希望能有张飞的际遇,能有张飞不畏万难的气魄,同样也希望自己也能像张飞一样战功卓越,流芳百世。可以说张飞在唐朝诗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肝胆忠义的大英雄形象。
 
唐诗使张飞在文坛流传,在民间流传,唐朝李商隐所写的《骄儿诗》就有提到张飞,诗中说“或笑张飞胡”,这是说张飞面貌黝黑,给人一种威慑力,虽然诗中“胡”字,不同学者都有千奇百怪的解释,但总的可以反映张飞随着各种文化艺术对人们的影响,给每个人印象也会大不一样。
 
还有唐代贯休的《贺郑使君》也提到“张飞关羽太驱驰。”再看唐代殷尧藩的《张飞庙》“威名垂万古,勇力冠当时。回首三分国,何人赋黍离。”这些诗都反映张飞在唐朝也是影响十分大的,而且已经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他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由盖世英雄转变为能赐福消灾的神明。
 
 
 
在三国人物宏传的唐朝,文人墨客把刘备、关羽、张飞极尽表彰,对于一个朝廷臣子,他们认为只有能得到像刘备一样任人为贤,重视人才,贤明的君主才能一展抱负,所以对刘备在诗文中也大用笔墨。对自己的期望,特别是武官,他们则愿意像张飞一样,驰骋疆场,为国争光,建功立业。
 
《从军行》由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尽显诗人爱国情怀和对建功立业的满腔热血。另外还有岑参“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也可见诗人对大将们的赞美和崇敬。这些都反映了唐朝诗人对武将的赞叹和对自己也能建功立业的憧憬和向往。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张飞能成为人们的表率不足为奇。
 
诗人们对张飞的英明神武极尽渲染,而对战事和沙场战况却一笔带过,甚至不加点缀,因此对张飞形象塑造上给人一种带有如诗人般具有儒家学士气息的儒将形象。如殷荛藩的“威名垂千古,勇力冠当时。”一个“冠”字写出了张飞武功是三国时期最厉害的。
 
唐朝诗人以张飞、关羽为标准形象,以他们的忠义为模范,来和当时的一些人物进行对比,来突出当时人们的忠义和功劳。同时诗人以关张最后的命运来感叹当时国家的命运。如对当时徐太常的反衬,崔道融的《过隆中》写道“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
 
 
 
还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如李商隐的《筹笔驿》,“关张无命欲何如?”诗人们用古时的张飞来反映当时的国家现状和映衬有关人物的形象,把张飞赋予了自身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建功立业渴望。
 
张飞庙古来有之,张飞庙在蜀汉末期在重庆就已经存在,唐朝也有记载张飞庙的诗文,宋代和元代更是极其繁盛,如今文化艺术和精神依然在我国巴蜀一带传承,张飞庙也已经换了新颜,但是人们对张飞的崇敬旦古未变。
 
张飞形象天差地别的演变和三国很多名人有明显的不同,比如我们普遍认为的武财神、佛教护法“关羽”主要源于朝廷对他的特别褒奖,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主要是文人墨客的特别描绘,而张飞形象的转变主要是民间的文化、艺术活动的特别塑造。但不能否认,张飞由于在世战功卓越,逝世后被很多朝廷追封,如“灵应王”、“显忠王”、“武义忠显英烈灵惠助顺王”、“武义忠显助顺王”、“威显”等等。从历代对张飞的追封可见都带有神明色彩,描述他的忠、威、灵、显,这对民间的信仰和推崇有一定的影响。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对张飞也有魁梧身材、刚硬外貌和非凡气概。这些都为民间对张飞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素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