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历史人物形象有三种解读

未知 2020-07-31 15:23
武松的历史人物形象有三种解读



武松,可能大家比较熟悉。《水浒传》小说的广泛传播,让人认清了武松这个见义勇为的英雄好汉。其实武松有三个版本的形象,《水浒传》只不过结合两种版本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罢了。
 
武松在小说《水浒传》里,身高八尺(按宋元明清朝1尺约等于31厘米来算,那就是2米4左右,而宋朝之前单位是20多厘米,身高约等于1米8左右才是合理。作者施耐庵可能是受罗贯中的影响。毕竟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常常写身高八尺),仪表堂堂。而其大哥却是身高不足五尺,是个丁。世人称呼他二人分别为武大郎和武二郎。
 
 
 
 
武二郎双亲早亡,是武大郎一把屎一把尿把武二郎拉扯大。省吃俭用,好吃的好喝的都给二郎。武二郎在大郎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竟然长得人高马大,勇猛异常,而且也学会认识几个字(根据武松看到景阳冈的写的“三碗不过岗”可以看出)。武二郎对大哥的养育之恩,恩比天高,情深似海。只因武大郎是个矮子,常常受人欺负。武二郎经常替大哥打抱不平,也养成了暴躁的性格。一日酒醉因机密之事,暴打了一人,误以为打死了人,惹了官司,流落到柴进家中。
 
 
 
 
武松这个人,性格刚烈,谁待他千般好,他会性命相报。谁要怠慢他,他轻则暴打对方,重则拿命来抵。在柴进家里就是因为一些庄客怠慢了他,惹怒了他,动手打人。很多庄客以及柴进都不喜欢他。在柴进家里,宋江弄翻了,让他受惊了。武二郎二话不说就想揍宋江。不过也因此不打不相识。宋江赠银两,送衣服,互相吃酒,让武二郎心生感激。这也为以后投奔宋江打下了基础。
 
 
 
 
之后就是景阳冈打虎、阳谷县兄弟相逢、怒杀潘金莲、醉打蒋门神之一系列的事了。武松的结局是在六和寺出家,八十岁而终,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武松为人忠义,别人施恩惠于他,他便义气云天,两肋插刀。不过他只是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方面。至于主动为民行侠仗义,倒是不多。很多事都是别人侵犯了自己,以拳头先来解决。比如杀潘金莲,证据确凿,人证物证都在,却下手为先,再去衙门自首。这就是性格所致。武松为人戒备心理较重,这可能是因为大哥常受别人欺负,对别人的行为谨慎对待。这种态度对他来说既有好处也坏处。比如经过景阳冈,别人劝说山中有虎,他认为别人骗他,仍然前往。亏得他武艺超群,解了遇虎危难。在孟州道十字坡的黑店,如果不是因为谨慎,差点做了母夜叉孙二娘的刀下之魂。
 
 
 
 
历史上武松有两个人物形象。一是宋江起义里面的首领确实有个行者武松。宋江起义历史有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36人,并不是所谓108人。只因行者武松在里面介绍不多,只能根据起义动向猜测。宋江起义确实是在梁山伯聚众召集,队伍发展壮大。宋朝官兵几次攻打都不胜。后来起义队伍攻占河朔、京东东路,转战于青、濮州之间,攻陷众多城池。宋朝也几次想招安,但宋江不同意。后来宋江等人乘船到海州地界,却被官兵断了后路,兵败投降,之后再没消息了。
 
还有一个是为官的武松。这个武松是清河县人士,自幼武艺高超,因家贫卖艺为生。后来在杭州卖艺,被杭州知府高权看中,招到手下做都头。因为很珍惜这份工作,再加上武功不错,很快升到了提辖。高权对武松有知遇之恩,把武松看作心腹。武松也兢兢业业,来报答知府的恩情。谁知高权得罪了当朝权臣蔡京,被罢了官。知府一职由蔡京的儿子蔡鋆接任。武松也被赶出了知府衙门。蔡鋆是杭州一霸,苛政于民,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被众人称之为“蔡虎”。武松这个人实在看不过,终于某一天爆发,趁蔡鋆出门之际,行刺于他,结果了蔡鋆性命。武松也被当街被捕,后死于牢中。当地百姓感谢他除了杭州一虎,自发为他收殓建墓。
 
 
 
 
 
 
 
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可以看出《水浒传》的武松形象,是把这两个人物原型综合在一起进行塑造了。这也充分说明了,小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