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葬当中是如何做好保护措施的

未知 2020-11-26 12:23
古代墓葬当中是如何做好保护措施的 





导语:人类社会从人类自我意识开始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了墓葬。人们通过掩埋死者,并且以特殊的仪式祭奠缅怀来寄托自己的哀思,表达自己的无限思念之情。墓葬是人们对于人和动物认识的分野,到了后世,墓葬逐渐被赋予了死后家园的概念,人们开始将生前世界中的物品带入到墓葬当中,希望死者在身后依然可以享受到在人间的待遇。墓葬中大量私人物品的出现,既给墓主人带去了死后世界的享受,同时也吸引了生者贪婪的目光。此外,因为特殊自然环境影响,墓葬的保存方式和保存条件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由此,人们开始产生了对于墓葬安全性和墓葬保存性的考量,对于墓葬的建筑和艺术也成为了墓葬的重要方面。

一、由木到砖石的建材变化
史前社会人们掩埋墓葬通常是直接挖掘一个浅坑就地掩埋,后来随葬木质材料在墓葬当中开始运用,人们对于墓葬的密封性的考虑开始增加,并且开始促进了从木构材料向砖石材料转变的过程。

1.竖穴土坑与木椁墓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墓葬是距今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墓葬,山顶洞人的墓葬是直接在洞内挖掘一个浅坑,而后将死者放入,围绕尸身撒上赤铁矿粉末,然后再进行填埋。这种早期墓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在此前人类死亡是和动物一样处理的,任由死者暴露于荒野,遭受野兽的啃食和践踏。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对于自己在自然界中地位认知提升,并且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动物之间是有所不同的。

山顶洞人遗址



这种直接挖掘土坑就近掩埋的方式其实是极其不利于尸体保存的,因为野兽等动物具有刨地的能力,很轻松就能够将墓坑刨开。棺椁的出现大约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并且最早的棺椁出现与表现身份等级有很大关系: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够在氏族墓地中享有木质棺椁的殊荣。棺椁的存在在于它能够更好地保护尸身,避免了泥土与死者直接接触,另外,棺椁的存在意味着墓葬中能够容纳更多的随葬物品。后世的竖穴土坑木椁墓中还出现了二层台、腰坑等设置,使得墓葬想着更加私人化和奢侈化发生改变。

竖穴土坑墓



2.木质棺椁向砖石墓的改变

木质棺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墓葬的封闭性,同时也增加了墓葬中随葬物品的数量,这也就为墓主人死后世界的安宁带去了隐患。木质棺椁墓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约莫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砖石砌筑墓葬的方式。所谓的砖室墓或者石室墓就是以砖和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构筑墓室,因为砖石的重量足、体积大所以很好地保证了墓葬的完整性和封闭性。

竖穴土坑墓墓地



砖石墓葬中极大程度地仿造了生前的宅院设置,墓室内设置有长长的墓道、甬道,还有石制的墓门、墓室以及砖石质的棺床等。砖石结构的墓葬使得墓葬向私人化方向发生转变,将墓葬同生前世界联系起来。在墓道和甬道、墓门两侧往往绘制有鲜艳的壁画,这些壁画显然不是给死者观看的。和现实世界一样,墓门和墓道将墓室与生人分隔开来,客人只能进入前院和大门,而一般不会被邀请进入卧室。墓道和甬道末端部分的石门就是起到一个阻隔作用,意味提醒生者可以"闲人免进"了,墓主人不会乐意你擅自进入属于他的领地。

二、墓葬中的密封和保存设施

除了墓葬本身带有的建筑形制以外,在建筑墓葬时,人们还会有意地格外注意对于墓葬密封性和保存性的设置。

1."题凑墙"和砖石门

在一些高等级墓葬当中尤为注意对于墓葬的密封性和保存性的设置,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题凑墙和砖石门。"题凑墙"也叫做"黄肠题凑",以为将柏木一根根堆砌起来,形成高大的围墙,再在题凑墙内放置墓主人的棺木和边厢等设施。题凑墙一般会堆建得高大而严密,一般作为皇帝才能够使用的设置,但是经过皇帝的特许,权贵大臣也能够被允许使用。黄肠题凑墙极大程度地将墓主人与外界隔离开来,并且盗墓者通常也很难一次性找准墓主人棺椁所在,这样也就大大保护了墓葬。

黄肠题凑模型



石门和砖石混砌墓都是墓葬中常见的设施,以北魏冯太后的方山永固陵为例,墓道和甬道中前后共砌筑有三、四道墓门。设置这样多道墓门显然不仅仅是起到分隔生者和死者的作用,更有可能地是起到保护墓葬的作用,试图为前来盗扰的人设置重重阻碍。石门坚固异常,有的在墓门之后还设置有封堵墓门的封门石,对墓门起到另一层加固作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石门还混合铁水浇铸,极大增加了墓葬的坚固性,墓葬一经封闭几乎没有可能再被打开。

满城汉墓平剖面图



2.墓葬选址的特点

墓葬的选址也是保证墓葬密封性和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措施。以金代帝陵来说,金人偏好选择在深山峡谷之间,除了金人本身的习俗和认同以外,还有就是金人更加注意对于帝王陵墓的隐蔽性。元代帝陵更是这方面的翘楚,元代盛行"潜葬",墓葬不像汉唐帝陵一般树立高大封土,地面上更是几乎不留下任何痕迹。元代入主大都之后一般会将驾崩的皇帝送往元代祖居之地归葬,没有人知道究竟葬在哪里,这就导致了元代帝陵地点成谜,从而保证了安全性。

三、古代墓葬应对自然环境的设置
除了墓葬形制和选址等因素外,古人对于墓葬的保存还会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依据不同的自然环境来建筑墓葬。

1.墓葬中的防护设施

我国的南北方墓葬差别很大,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南方环境潮湿,北方环境干旱,因此南方墓葬比北方墓葬要更加注重对于墓葬防水性的保护。著名的曾侯乙墓和长沙马王堆汉墓都是南方地区的高等级墓葬,墓葬中大量积炭和青膏泥。炭能够吸附墓葬中渗入的水分,使得墓葬中不会因为大量地下水的渗入而变得潮湿,从而使得墓葬能够更大程度上保存下来,达到古人期望的"永生"境地。

曾侯乙墓棺椁



在古人的理解中要在死后获得永生,需要保证尸骨的完整性,最好是保证尸身不腐,才能够更好地"长生不老"。保证尸身不老的另一个方式是隔绝空气,人为地制造出一个真空环境,通过在墓葬中积累大量的青膏泥起到隔绝外界的空气的作用,极大地延缓了墓葬中尸身的腐烂和衰老。另外当时还会通过包裹墓主人尸身的方式保证墓主人尸身不腐烂,马王堆汉墓中的女尸身上包裹了层层叠叠十几件外衣,在无氧环境下,不仅衣物没有发生变化,被包裹起来的墓主也几乎保持了死前的样貌。

马王堆汉墓墓坑



2.南方地区墓葬新形式

出于对墓葬防腐性和密封性的需要,以及当时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明代南方地区新出了一种名为三合土浇浆墓的墓葬新形式。三合土浇浆墓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一所谓的三合土一般是由石灰、细砂和黄泥用糯米汁以及各种植物粘液调和而成的,颜色一般呈现灰色,因此也被称为"灰浆"。这种灰浆浇铸的方法应该和唐宋以后砖石浇铸技术的广泛使用有关,同时也是适应江南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新技术。

三合土浇浆墓



灰浆凝固后质地非常坚硬,几乎可以媲美今天的水泥建筑,将灰浆浇铸在墓坑内或者棺椁之间,待其凝固后能够起到极佳地密封效果,不仅能够隔绝空气,起到防腐和防盗作用。凝固后的灰浆质地坚密渗水性弱,使得地下水不会进入棺椁。明代的张士诚父母墓中除了采用三合土浇浆外,还额外使用了石板、青砖多层加护,兼顾密封防盗等多重性能,是古代墓葬中重视密封保存的典范。

结语:墓葬的产生伴随着人们原始宗教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人们思想进步的体现。随葬社会私有化程度不断加深,墓葬也被认为是极其个人化的空间,墓葬中的随葬物品也是人们在死后的私人占有。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意识的出现也是对墓葬密封性和私有性的体现,通过墓葬人们能够实现从人间到天界的过渡,墓葬是灵魂的居所,通过墓葬使得灵魂能够自由出入,并且最终获得永生。而作为前提的是,这份安宁不能被打扰,一旦墓葬被破坏灵魂就会失去庇护,墓主人也就无法到达永生的彼岸。因此,墓葬在建造时必须格外注意密封性,将墓葬建筑的奢华转移到墓葬里面,甚至为了不引人注目,还会特意选择潜葬、密葬等低调的方式敛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