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锐:从湘军名将到一代总督

未知 2021-09-24 09:47

李兴锐:从湘军名将到一代总督

1

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为人处世,有三重境界,分别是做事、做人、做局

以大企业环境为例,一般技术型打工人,处在“做事”的维度;中高层管理者,处在“做人”的维度;而老板、企业家等人,处在“做局”的维度。

这个规则适用于企业,当然也适用于社会,具体不展开类比详述,有兴趣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对应位置或所在维度。

做事、做人、做局,不同的处世角色,我认为可以对应归纳为技术型、管理型、谋略型三个层次的社会角色。

按照这种逻辑,晚清重臣曾国藩真的是千古第一牛人。曾国藩本人当然是处于“做局”高度的大谋略家、大boss,但他的牛,不在他自己的角色,而在于他主导的湘军,培养了很多本属于“做事”维度的人,后来都上升到“做局”高度上去了。

看看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吧: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彭玉麟、李兴锐、丁日昌、刘坤一、刘长佑、杨岳斌、曾国荃等,个个都做到总督级的封疆大吏高位,他们要么曾是曾国藩的门生,要么曾在湘军中成长。

由此可见,曾国藩和湘军对晚清的政治格局影响有多大。最鼎盛的时候,晚清八大总督有七个都是曾国藩的门生或湘军系的人。

至于其他提督、巡抚、布政使、知府等级别的前曾国藩门生或湘军系官员,更是比比皆是、数之不尽。

换句话说,曾国藩才是晚清的大boss,在官场的实际影响力不逊于皇帝。

当然了,曾国藩死得早,才六十一岁就没了,否则他的影响力还能更进一步——不过也有可能功高震主迟早被皇帝搞掉。

关于曾国藩,前面说了这么多,但本文真正要说的主角是李兴锐:他本只是一个普通秀才,先天基础十分薄弱,却因为追随曾国藩,后来成为一代总督,身居封疆大吏高位。

品藏天下匾额博物馆现存有一块李兴锐题词匾【父子济美】,题匾时间为清光绪二十五(1899)年,李兴锐时任福建布政使,题词该匾送予一对父子秀才。李兴锐本人的科举功名也仅限于秀才,因此这块匾着实耐人寻味。

清·光绪二十五年【父子济美】李兴锐题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李兴锐的经历十分励志,但真正让他脱胎换骨的人,还是曾国藩

可见,跟对老板有多么重要;而李兴锐的职场成功,也充分印证了曾国藩这个大boss的“做局”高度,非常人能望其项背。

清光绪二十五(1899)年,李兴锐出生于湖南浏阳县。因家道中落,李兴锐在十八岁时就担负起了养家的责任,因此他无法在科举道路上走得太远,取得秀才功名后就不再读书了。

单看李兴锐的家庭和出身条件,他的人生天花板应该是很低的。但李兴锐有幸遇到了曾国藩,这让他的人生有了无限可能。

2

咸丰初年,太平军在湖南、江西等地攻城拔寨,浏阳本地的帮会组织也兴风作浪。为了抵抗帮会组织和太平军进犯家乡,李兴锐自发聚集乡人办团练。

从咸丰二年(1852)至咸丰四年(1854),李兴锐率乡团先后跟叛乱帮会和太平军作战,成功地引起了湘军领袖曾国藩的注意。

咸丰五年(1855),曾国藩率湘军驻扎在江西湖口,听闻李兴锐的事迹,深感人才难得,便亲自写信给李兴锐招募他。

就这样,李兴锐投奔了曾国藩,这一追随就是十几年。

李兴锐本是秀才出身,骑马射箭、拔剑砍人这种事是不擅长的,但凭他有能力办团练这件事就可看出,他的起点并不算低,上来就是“做人”的格局维度。

因此,到了曾国藩的手下,李兴锐本人也不出征,基本跟打仗绝缘,曾国藩让他全权负责湘军粮草事务,相当于后勤部长。

不要以为后勤部长是仓库管理员那种角色,他的重要性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庞大的湘军队伍,离不开善于筹钱粮又能鼓舞士气的后勤部长,李兴锐就是这样的人,因此曾国藩十分器重他,把他当做是湘军的核心幕僚之一。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李兴锐的处事能力。

同治四年(1865),湘军将领唐义训、金国琛两部,因为军饷发放不及时,众多官兵闹事哗变,激愤之下谁也压制不住,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兵变。

“后勤部长”李兴锐亲临军营宣布:“请给我三天时间解决问题。如果三天之后问题未解决,你们可以杀了我。”

湘军为什么会欠薪?肯定是军队财政遇到问题了嘛,湘军并不是体制内的军队,清政府虽给予资助,但并不负责开支兜底,因此湘军遇到经济危机是常有的事,这种时候考验的就是李兴锐这个“后勤部长”的能力。

李兴锐对官兵的承诺,打了一个擦边球。他对官兵说给他三天时间,官兵以为是三天后发放军饷;但李兴锐打的算盘是,三天之内解决掉带头闹事的人,整个军营就会安静下来。

欠饷当然要发放一部分,不然难以服众。李兴锐先是象征性给官兵发放了一点欠饷,然后主抓一件事——用三天时间查明了闹事的幕后骨干三人,把他们抓起来,征得曾国藩同意后,以军法处置,杀头!这下军营安静了,军纪回归严明。曾国藩对李兴锐再次刮目相看。

同治七年(1867),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他谁都可以不带,但李兴锐是肯定要带去的。曾国藩对李兴锐的倚重和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但曾国藩也不好把李兴锐一直强留在身边当“参谋”,追随这么多年,总得让他有所“进步”吧。尤其如今在朝廷官场,每个人吃的都是皇粮,必须要有名有实才行。

于是在同治九年(1870),曾国藩向皇帝(实际上管事的是慈禧太后)推荐,让李兴锐当大名府知府。

曾国藩让谁当什么官,皇帝几乎没有不同意的,这就是曾国藩的实力体现。朝廷很快批准了曾国藩的推荐,李兴锐候任大名府知府。但在上任之前,按惯例皇帝要亲自接见一下李兴锐,这件事才算数,也就是走个过场。

偏偏就是这个走过场的形式,让李兴锐大感头痛。普天之下,等着皇帝接见的各级候任官员,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要按序排队,恐怕要等很久。李兴锐只好用钱开道,四处打点负责安排接见的各部委的“小京官”,好让他们早点安排皇帝接见他。

所谓“小京官”,就是指那些在部级单位上班的办事官员,品级不高,七品八品为多,但权力又很大。地方官员都免不得巴结这种小京官。

李兴锐打点“小京官”的钱,花掉了几百两银子之多,他本人没有这么多钱,都是曾国藩借给他的。可见曾国藩对他的照料简直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李兴锐花费甚多,最终却没能去大名府上任。为什么呢?

原来就在李兴锐被皇帝接见之后,刚要去大名府上任之时,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爆发了,曾国藩被派去处理此事。因牵扯到外国人,曾国藩也觉得棘手,需要李兴锐的协助,于是把他也带去了(同去的还有另一位曾国藩门生丁日昌)。

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的来龙去脉,本文就不赘述了,反正诸多敏感,很不好处理。最终曾国藩两边不讨好,既得罪了洋人,国内民众、朝廷还不满意。从天津回到直隶衙门,曾国藩就得到通知:调任两江总督。

本来曾国藩把李兴锐安排到大名府当知府,就是考虑到要把他留在“身边”,毕竟大名府在直隶省的管辖之下。如今曾国藩离任直隶总督,改去江南,李兴锐该做何选择呢?

李兴锐毫不犹豫地表态:“愿追随曾大人去江南。”曾国藩去哪里,李兴锐就追随到哪里。此情此境,曾国藩很欣慰,暗下决心将来绝不能亏待李兴锐。

就这样,李兴锐白花了几百两银子的“引见”皇帝的费用,没去大名府上任,追随曾国藩回到了南方。

3

曾国藩由直隶总督改任两江总督,虽然远离了清朝政治中心,但管辖的范围更大了。两江地区,含今安徽、江西、江苏三省,辖地宽广而肥沃,经济基础也更好。李兴锐追随曾国藩于此,还愁没事干吗?

曾国藩先让李兴锐协助另一位湘军系大人物彭玉麟,规划长江水师,管理各种营务;后来又让李兴锐主管两江三省的官办工厂。这个职位权力很大、实惠多多,两江地区从县级到州府再到省级,官办的各种工厂太多了,盐务、水利、军事、工程、金融、实业、船舶、渔业,应有尽有。

从同治九年到十一年,两年的时间,李兴锐在这个叫不出官位名称的特殊岗位上(李兴锐的角色相当于“小钦差”),硬是做出了一番事业。

岗位实惠自不待提,李兴锐再也不必为区区几百两银子发愁了;更重要的是,李兴锐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做人”维度的能力,学会从宏观视角管理和思考整个两江地区的国民经济、教育、金融、民生、文化等问题,这为他日后迈向“做局”高度奠定了基础。

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曾国藩好像有先见之明,自觉离大去之期不远矣,他忽然把李兴锐派往上海机器制造局做二把手。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

李兴锐有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他来不及细问就先去上任了。几天后,李兴锐收到噩耗:曾国藩突然中风死了。

对于曾国藩的亡故,李兴锐的悲痛是不言而喻的,他满怀心痛,写下了这样一段伤心词:

“骇绝!恸绝!国家只此栋梁,庙堂倚为心腹,主少国疑,内忧外患,遭此大变,天地崩裂,未知苍苍何意!予以书生从戎,知遇极厚,期望极殷,十五年来,无异家人父子,堂廉相得,肝胆相见。天乎,人乎,何至于此!拟于明日觅搭轮船回金陵,奔哭寝门。是夜寝不成寐。”

出殡的时候,李兴锐写给曾国藩的挽词是:“翊运佑元臣,蓦地神仙惊帝梦;任贤真宰相,敷天桃李哭春风。”他对曾国藩的尊敬,以及追随他十七年的真情实感,溢于言表。

曾国藩虽然故去,但他在有意无意间,早已为李兴锐这个最亲近的门生铺好了路。三年之后,李兴锐如曾国藩遗愿做了上海机器制造局的总办,一把手。

这个单位听上去管辖的范围不大,但财政非常厚实,金库里有数不完的银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李兴锐管辖这么多钱,自然跟朝廷高层、洋务机构也熟络起来了。这为他将来走上封疆大吏高位,积攒了深厚的人脉基础。

光绪年间,李兴锐经过在官场的多年耳濡目染,已经全面成熟起来了,他不再需要仰仗谁,也能稳居朝廷官场体系的高层视野里。想必九泉之下的曾国藩,对此倍感欣慰:秀才出身的李兴锐,在他的带领下,走上了官场康庄大道。

光绪二十三(1897)年至二十六年,李兴锐历任福建按察使、布政使,本文主题匾额【父子济美】就是在此期间题写的;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任江西巡抚、广东巡抚;光绪二十九年,代理闽浙总督;光绪三十年(1904),李兴锐任两江总督。至此,李兴锐正式跨入“做局”阶层,成为封疆大吏。

清·光绪二十五年【父子济美】李兴锐题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上述履历期间,李兴锐在自己的辖地,大搞清末新政,在水利、农工商、银行、农政、讲武备等多个领域推行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兴锐从一个秀才出发,走到影响国政的高位,令人叹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件事:他的引路人曾国藩,真的是能量太强了。与其说李兴锐能力突出,不如说他跟对了老板。这就是李兴锐人生故事带给世人的启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