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很大而行动很小,齐王终与帝位无缘

未知 2021-10-01 19:22

心思很大而行动很小,齐王终与帝位无缘


在长达十五年间的专制后,一代女强人吕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吕后自刘邦死后成为皇太后,在孝惠帝在位的7年间隐在幕后操纵朝政;在孝惠帝死后开始临朝称制,在前台掌控朝政达8年之久。吕后掌握朝政大权期间,成为笼罩在刘氏皇族和功臣集团头上的巨大阴霾。她的死亡直接引爆了刘氏皇族和功臣集团一方与吕氏一方的矛盾,双方快速地刀兵相向,彻底决裂。

齐王刘襄抓住时机,率先打出诛吕氏、安刘氏的大旗,发兵向西攻打关中。然而,齐王刘襄在手握重兵、朝内又有两个兄弟支持的情况下,不仅在起兵之后没有全力向西进攻,还傻傻地在齐国边界等着约定的时机,结果等来汉朝迎接刘恒即位为帝的消息,最终不得不罢兵而归,与大汉的帝位失之交臂。可谓是,刘襄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刘襄在这场政变之中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是当时所有的刘氏诸侯王们所没有办法比拟的,归结起来如下:

首先,两个兄弟在长安城内与他互通信息,他对长安的形势了解比较多,首先起兵便拥有了道义优势。他的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留在长安城内,尤其是刘章更为汉朝大臣所倚重。刘章虽然被吕后向来当儿子抚养,但经常气愤刘氏子孙得不到相应的职位。于是,他在吕后宴请大臣的时候请求担任酒吏,一首《耕田歌》把吕后唱得沉默不语,更是在吕氏族人违反酒令后将之杀死,在大臣中获得了极高的威望。刘章利用吕氏女婿的身份得知吕氏的计谋,率先告知其兄齐王刘襄,使得齐王率先向吕氏发难,举起了诛吕氏、安刘氏的首义大旗。由于齐王的这个道义优势,大臣们起初就想立齐王为帝。

其次,齐国是汉朝最大的诸侯国,齐王地位在代王等诸侯王之上,齐王在骗取琅琊军后有更强大的军力,拥有争夺帝位的军事资本。齐国原本下辖70多个城池,只要会说齐语的都是齐人,可以说人多势众。吕后从齐国割掉城阳郡、琅琊郡、济南郡单独成立三个封国,虽然实力有所削弱,但是齐军在起兵之初很快将琅琊郡和济南郡拿下,几乎重新汇合了整个旧齐国的军力,成为反对吕氏的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从血缘因素来说,齐王是刘邦的孙子,并不逊色于刘恒的刘邦儿子身份;从功劳程度来说,又具有首先起兵诛吕氏、安刘氏的道义优势;从对长安的影响力来说,刘章是大臣们倚重的对象,他能够对大臣们施加影响;从实力来说,齐王刘襄手握重兵,与灌婴率领的汉军对峙。这些因素加起来,使得刘襄拥有夺取帝位的极大的可能性,非代王刘恒可比。然而,齐王与属下没有抓住这个时机,在发力的方向和主导权两个方面犯下严重错误,导致自己与帝位无缘。

一方面,齐王在起兵后,发力的方向马上就错了。齐王和手下在杀死齐相之后,紧接着就干了一件不得人心的事情。齐王写信给琅琊王,用较低姿态骗取琅琊王的信任,在两人见面的时候扣押琅琊王并兼并了琅琊国军队,后来被琅琊王一通忽悠后又将其送到长安。在灌婴和他约定等待大臣们诛杀吕氏一族后,齐王不但没有进军关中的动作,反向西攻取吕国(原济南郡)。这两个表现就能让人看出,齐王根本没有全力去平定吕氏叛乱,反而像是在恢复自己的封国。

另一方面,齐王在与灌婴约定连和之后,齐军在齐国西界就无所事事,率先举起的诛吕氏、安刘氏的大旗就扛得不稳了,也丧失首先起兵安刘氏的道义优势。大臣们在诛杀吕氏之后想立齐王为帝,琅琊王这时站出来与大臣们商议,要“找个母家比较好的人当皇帝,免得再出一个吕氏;而齐王的母家和吕氏没区别”,建议排除齐王为帝的可能性。可能是受到琅琊王被齐王骗的悲惨遭遇的影响,再加上吕后执政的阴影太过沉重,担忧自身利益受损的大臣们与琅琊王一拍即合,齐王就再也没有继承帝位的可能。此时的刘章应该是被蒙在鼓里,被大臣们派去向齐王说明情况并让齐王罢兵,齐王也真的罢兵了,随后两人得到的消息是代王刘恒登上帝位。至此,齐王三兄弟当初“欲令发兵西,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的计划完全成为泡影。

大臣们诛杀吕氏的时间很短,只有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齐王刘襄还是非常有机会夺得帝位的,那就是主动进击、孤注一掷。如果齐王能先利用灌婴在荥阳“击败齐军是帮助吕氏,而率军又是吕氏控制的朝廷的军令”的两难境地,或者不顾一切率齐军度过灌婴防线,或者让灌婴军加入己方阵营,那么齐王诛杀诸吕的决心可吸引刘氏势力的归心,“诛吕氏、安刘氏”的大旗立得更稳、更醒目;同时,齐军如果能出现在前往长安的途中,大臣们也很难绕开他这个首义之王去密谋迎立其他诸侯王,这样就能抓住争夺帝位的主导权,而非是被动等待大臣们的结果。

世上可惜没有如果,而这次失败的影响对三兄弟都非常致命。齐王刘襄虽然恢复了自己齐国的全部封地,但在第二年就死了,死后齐国的两个郡又被割出去,作为两个弟弟的封国;朱虚侯刘章的功劳被汉文帝故意压制,他先只被加封两千户,后又被封为城阳王,但也早死;东牟侯刘兴居更惨,先只被加封两千户,后被封为济北王,最后谋反失败而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