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举太子时,张廷玉是否做了两手准备?

未知 2021-10-16 15:26

议举太子时,张廷玉是否做了两手准备?


“议举太子事件”,绝对是《雍正王朝》里最为精彩的故事之一。在那场波云诡谲的朝堂斗争中,我们见识到了,权谋大家康熙皇帝的借力打力;也了解到了佟氏家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对于外挂玩家邬思道的完美预测更是佩服不已。

这几个人,在《雍正王朝》里,就是智谋与权术的代名词,他们的巧妙布局,精准谋划,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而在整个“议举太子事件”中,还有另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张廷玉。他准确预测了康熙的真实意图,并在其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完美出现,最后凭借这场完美的“演出”,成功得到了上书房“一把手”的位置。可以说,张廷玉的智慧谋略,比起上面三人,一点也不逊色。

对于张廷玉的这次完美职场竞争,所有人都佩服不已,但是也争议颇多。最为主要的一条就是:张廷玉在议举太子时,有没有做两手准备?或者说,他的另一只袖子里是否还藏着不一样的“推荐”?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二阿哥胤礽被废说起。

二阿哥胤礽被废,看似突然,其实也是必然。因为这个所谓的嫡长子,确实不是储君的最好人选。他见事昏聩、不思进取、卖官鬻爵,并且还私通庶母。一桩桩、一件件丑事,都成了压在骆驼上的稻草。可以说太子胤礽的被废,只是时间问题。

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热河围猎时,八爷党抓住了机会:他们趁着康熙撞破“太子私通郑春华”的事端,伪造太子调兵手谕,从而制造了二阿哥狗急跳墙,谋反篡位的假象。因为事起仓促,康熙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废黜了太子。

后来,冷静下来的康熙,慢慢地发现了此事的不妥之处。大清帝国的储君之位,已经明确了三十多年,突然间出现的权力真空,让所有的人都蠢蠢欲动。整个康熙王朝的格局,面临着巨大的变动。于是,他决定来一场“一箭双雕”的请君入瓮戏码——“议举太子”。

原因很简单,早在行宫之时,康熙已经发现了所谓的“太子调兵手谕”,其实是假的。为了搞清楚谁才是幕后真正的黑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个最大的利益“太子”之位的选举权让出来,让始作俑者自己跳出来。

对于康熙的这一系列布局,张廷玉是非常清楚的。

首先,第一个发现“调兵手谕”有问题的人,就是张廷玉。在废立太子那样的乱局之夜,连一代圣主康熙都差点上当。可是张廷玉却冷静异常、心思缜密,一眼就看出了太子谋反的最大铁证是假的。可见此人,洞悉世事、深通权谋之术。

故而,在张廷玉那里,所谓的幕后黑手也就呼之欲出了。

当时,十四阿哥为了把水搅浑,故意模仿十三阿哥的笔法,伪造了太子的手迹。看似高明,其实却是此事最大的漏洞。因为十三阿哥是有名的“侠王”,行事风格一向光明磊落,是绝度不会干下“弑君谋逆”,这种遭人唾弃的事情的。

所以,康熙虽然当时将十三阿哥下狱拘禁,可是又私下让图里琛给其送去了火盆、酒食。这说明,康熙知道太子“谋反”的事情跟十三阿哥无关。

而十三阿哥是胤禛的左膀右臂,对于势单力薄的四阿哥来说,更不会自断臂膀来陷害太子的。那么,剩下的幕后之人,就只有“八爷”一党了。

所以,

康熙绝不会把皇位交给一个“狼子野心”的太子。因为,他更怕有一天,八爷党也给自己来一次兵谏。而一直待在康熙身边的张廷玉,肯定也知道其中奥秘。

现在,在张廷玉那里只有两个人选,一是四阿哥胤禛,另一个就是废太子胤礽。

可是,这时候的四阿哥完全是一个“孤臣”,不管是江南赈灾,还是追缴国库欠款,他几乎得罪了整个康熙朝的权贵。故而,在这时候力挺四阿哥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作为一个老辣的政治家,张廷玉肯定知道这一点。

那么,他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废太子胤礽了。

康熙仓促间废黜了,已有三十多年资历、人脉的二阿哥,这对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朝堂格局来说,无异于一次“大爆炸”。而这时候,无论选择谁接替太子,都会让“夺嫡”之争更加白热化。所以,康熙此时最为紧要的任务,是重新稳定朝局,而不是另起战端。

而且,就算此时康熙已经认准了四阿哥,可是“八爷党”的势力太过强大。这时候如果强行让四阿哥上位,无疑是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那么,此时复立二阿哥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来既可以打击八爷党,又可以保护真正的接班人。

对于“人精”张廷玉来说,是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果然,他凭借着这一举动,深得康熙喜欢,一举坐上了上书房的第一把交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