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刘禅不可能有所作为

未知 2021-11-22 18:28

刘备托孤,刘禅不可能有所作为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蜀国后主刘禅描写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尤其是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司马昭迁居到洛阳,封为安乐公。

有一天,司马昭令人在宫中演奏蜀乐,并以歌舞助兴,蜀汉旧臣们思及亡国之痛,个个掩面而泣。

独刘禅怡然自若,没有丝毫忧伤,司马昭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蜀汉旧臣们希望刘禅寻机会向司马昭提出回归故国,刘禅告诉司马昭说是大臣们让他说的,这也成为千古笑谈,将刘禅的不堪表达到极致。事实果是如此吗?如果刘禅自己表达深思故国,并采取行动时,恐怕离死也就不远了。

南唐后主李煜,被称为一代词人君主,南唐被灭,被囚禁在开封。在宫墙之内,写了一首名传千古的《虞美人》,因为在词中表达了身为亡国之君的屈辱和对故国深深的眷恋,宋太宗赵光义深忌之,

怕李煜与旧臣勾结,暗中复国,遂赐给其牵机之毒鸩杀之。

(一)刘备托孤,刘禅不可能有所作为

刘禅在历史上没有可圈可点的政绩,登基之初,国家正值多难之秋,与孙权夷陵之战,损兵折将,刘备托孤白帝城后身亡。北面,曹魏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东面,东吴刚夺走了荆州,杀了关羽。按照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根据诸葛丞相事必躬亲的性格,十六岁的小皇帝是没有一点权力的,“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政事由各部官员制定规程,他只要在诏书上签字就可以了。

这使得刘禅的工作变得乏味单调,缺乏没有成就感,自然就不会投入太多,人闲久了,也就成了废柴。

在这点上,诸葛亮逃避不了责任。诸葛亮的揽权性格也使人才培养跟不上,蜀国后期人才缺乏与之不无关系,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事实上,排除文学美化的成分,诸葛亮和曹操一样都是权臣,对皇帝是有废立之权的,虽然后期曹魏篡汉,历史上极尽丑化曹操。

事实上,刘备称帝更早,汉献帝还在位上,刘备已在西川自立为汉中王了。

刘备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而诸葛亮不出茅庐三分天下战略,是历代文人向往的最高境界。

诸葛亮受刘备的知遇,涌泉相报君臣相和之恩,也为了满足自己的政治抱负。

为相期间,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不顾天下大势,即使蜀国在三国中最弱,六出祁山,累死在五丈原,为一代贤相,成为无数官员追求的典范。

在这种环境下,刘禅的政治地位比汉献帝高不了多少,都只是诸葛亮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工具。刘禅想有自己的想法,是不可能的,只有唯唯诺诺,当一个人形的印章。温床里长大的小皇帝,面对掌握重权的政治大佬,是没有自己的意志和主张的。

历史上的聪明小皇帝,都是不长命的。汉质帝刘缵在位时,权臣梁冀在朝廷上颐指气使,专横跋扈。

一次朝会中,刘缵当着群臣的面称梁冀“此跋扈将军也”,表达了自己的义愤,惹得梁冀大怒。

梁冀衔恨在心,觉得刘缵虽小,但为人聪慧早熟,又是皇帝,唯恐其年长后难以支配,于是让安插在刘缵身边的亲信暗中把毒药搀在刘缵的食物中,九岁的小皇帝中毒身亡。

刘禅想揽权的话,恐怕日子也不会太好过。能够在一代代权臣下活得很滋润,也显示了他足够的政治智慧,至少比聪明的刘缵适合搞政治。

即使如此,想必他的日子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看着丞相的脸色的行事。

或者有人说,刘禅想多了,诸葛亮是个忠臣,没有野心。历史证明了诸葛亮的清白。

可人在局中,对人性肯定是作最坏的判断,善良的皇帝是没有好下场的。司马懿是曹丕、曹睿两代君王的托孤之臣,可司马家是如何对待曹家的。

王莽、杨坚夺了女婿的皇位,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使其位高爵显,可柴荣才死了几年,赵匡胤就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的王位。历史不惮以最坏的结果揣度人性。

一个人长久处在无所事事中,时间久了,养成了依赖性,形成了自己不堪重任的性格。几十年后,当名臣凋敝,有机会成为有为的名君的时候,也是一事无成。正如攀爬的藤蔓,突然之间,没有了支撑,结果可想而知。

(二)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被投降派左右

诸葛亮死后,在大司马蒋琬和大将军费祎的主持下,继续以前的政策,虽然多次北伐,国力疲敝,东和东吴,北御曹魏,刘禅虽无才略,能任用贤能,国家倒也安稳。

蒋琬、费祎死后,国内缺乏良臣,没有了依靠,宦官黄皓干预政事,朝内跟随刘备起家元老派和荆州派与益州的土著的争斗不止,军方大佬姜维带着主战派避祸沓中屯田。

权力的真空被益州本土势力填充,刘禅遂被投降派左右。

公元263年,魏伐蜀,邓艾,偷渡阴平直奔成都。蜀后主刘禅不听儿子北地王刘谌的劝谏,在益州本土势力的劝导下决意降魏。刘谌怒而回宫,劝阻刘禅投降不成后悲愤不已,先杀妻儿,后来昭烈庙哭拜先祖,自杀于昭烈庙。后人也认为刘禅没有风骨,姜维还在剑阁与钟会相持,京城没有抵抗便投降了,弃祖宗之业不顾,为其所耻笑。

其实,刘禅的皇帝,也是不好当的。

当时魏国人口数量约为500万,吴国人口数量约为250万,蜀汉人口数量约为110万,诸葛亮多年不间断的北伐征战,使得蜀国青壮人口缺乏,劳力不足,经济落后,甚至出现“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的状况。

人才匮乏,西川偏远,历史上就是不毛之地,文气不足,又吸引不来外部人才,国家缺乏后劲,各方势力斗争火热。如果看历史大势,蜀国被灭,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即使此次侥幸生存,不过苟延残喘罢了。

在这种环境下,意志薄弱、焦头烂额的刘禅在益州势力的怂恿下投降,也有其合理性了。

历史不乏这样的例子,隋炀帝杨广年轻时灭后陈,征吐谷浑,建大运河,征高丽,把江山折腾得差不多了,百姓活不下去了,天下到处是造反的人,关陇势力反对,疲命的杨广让儿子监国,自己跑到了江都,只顾自己享乐,象鸵鸟遇到危险将头埋在沙里一样,自暴自弃,看着镜子对手下说:大好头颅,不知会被谁砍下。

公元618年,江都兵变,杨广为宇文化及叛军所弑。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公元271年,刘禅去世,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作为一个君主,他是不合格的,作为一个人,他的明哲保身的本领是足够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