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黄帝与老子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称“黄老”?

未知 2022-05-19 16:25

轩辕黄帝与老子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称“黄老”? 

 

人文鼻祖轩辕黄帝与老子

传说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和《周易》。《周易》以乾为首,坤继后,讲阳唱阴合,尚阳刚而下阴柔,这是周代的建议,为儒者所接受。黄帝的《归藏》却并不如此,它以坤为首,以阴为主,以静为道,以柔为用。黄帝是中华文明的肇始,垂衣裳而全国治,那时候民风淳朴,人们与天然融为一体。黄帝末年,功成之后,领会大路的根源,把伏羲、神农的《易》全都反而归之,得其初象,溯求本体,所以叫《归藏》。‘归藏’者,万物全都归藏于其间也。

《老子》中的“归藏”思维

老聃是周天子的守藏室史,他深知周朝的礼乐准则早已崩坏,缺乏以治全国。所以孔子问礼于他的时候,他只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后来他离开了周王室,西出函谷关,飘然远去。如果说孔子是‘从周’的话,老子则是‘从黄帝’。

老子发挥《归藏》易的思维,以为那个万物归藏于其间的东西便是‘道’。‘道’是先六合生的,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待,成为万物之母。为了阐明‘道’的归藏属性,老子常常用水、谷、江海等事物来形容它。他常说:“譬道之在全国,犹川谷之于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说的正是万物归藏于‘道’中。居于归藏的思维,老子教训咱们要学会‘复归’,‘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复归于无物”、“复归其明”。他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而‘道’正是玄牝之门、六合之根,所以万物都要归藏于它。

“万物恃‘道’而生,‘道’却不以此为功;万物得‘道’而衣养,‘道’却不为之主;万物归藏于‘道’而不知所主,所以‘道’也叫作大,它无所不包。这便是老子说的‘万物归焉耳不知主,可名于大。’

“所以,咱们发现老子从黄帝《归藏》里边承继了一个思维:一方面,道化生万物;另一方面,万物都要归藏于道。老子因而而建议复归和返还,最终的复归便是‘复归天然’。他说咱们都人山人海,只要他自己单独‘若无所归’。咱们如同都有所作为、有所归宿,只要我复归于‘道’,‘贵食母’。因而,也只要我最像古之善为士者,可以质朴。

在老子看来,复归于‘道’便是要持守道德,清净天然。因而他才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如果不能守,就会‘失道然后德,失德然后仁,失仁然后义,失义然后礼’。周代的仁义礼乐在他看来,都是‘道’的失守,需要复归回去,如果不复归,只会祸乱全国。复归这种逻辑,便是他说的‘反者,道之动’。

天道总是有这样的规则,把高的东西往下压,把低的东西往上抬,损有余而补缺乏,就像拉满了弓相同,总是要让它复归相反的状况。因而,即将收敛的东西,必定先是张开的;即将变弱的东西,必定先是强大的;即将衰亡的东西,必定先是兴起的;即将夺取的东西,必定先是给予的。事物总是要向它的反面运动,复归回去。

‘道’是大,是一,关于复归于道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相反‘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教训咱们修道和为学正好相反,为学常常陷入多闻广见的迷悟,不如修道复归天然为好,因而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相同,治国理政也要坚持复归的理念。喧嚣自守,无为而治。国家忌讳越多、禁区越多,大众的思维和物质就越贫困;法令颁布得越频频,反而越简单形成无次序和混乱。因而还不如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原则来管理国家。

《老子》的阴柔思维

“除了归藏思维外,老子与黄帝还有类似的地方,那便是以阴柔为先。《周易》建议阳唱阴和,夫唱妇随,以阳刚为主、为先。老子却反了过来,他讲:

‘弱者,道之用也。’‘全国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全国莫不知,莫能行。’

道不是阳刚的本体,而负阴抱阳,并且以阴为主。阴柔,才能无物不载,无物不藏。人活着的时候,皮肤松软,身后却四肢僵硬;草木生时柔而脆弱,身后却成了坚固的枯槁。所以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正因我复归于阴柔为主的‘道’,化生万物、主宰万物,不敢为全国先,而全国万物却也无法与我抢先。

当然了,老子的思维非常丰厚,并不局限于归藏和阴柔,我这仅仅针对黄老关系而宣布的看法。

 

人文鼻祖|轩辕黄帝

黄老与老子的区别

法家申不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慎到、田骈、接子和环渊都学‘黄老道德之术’,但是慎到讲尚贤不如势位,‘贤缺乏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又说立法为公,以便去私塞怨,这些思维跟黄帝、老子有什么关系呢?”

慎到、彭蒙和田骈都建议‘公而不党,易而无私’的思维,追求公正无私,必定会衍生出关于法的思维。这个思维的源头仍然来自老子,老子说‘六合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大众为刍狗’,建议治国理政的人要像大路相同,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所以,慎到建议‘弃知去己’,学老子那样把‘吾身’视为私欲的萌发,大患的来历,为此而弃绝之。慎到以为势位优尚贤,自身便是老子‘不尚贤’的思维。

老子是黄老派的思维来历,但他们的建议并不相同,黄老派也仅仅本于老子,而杂刑名在其间。齐宣王好文学之士,在稷下吸引各地学者,给予厚禄。他们大多博学多才,历记成败存亡古今之道,得出执政以清净为本的建议,或许用法度、或许用清虚自守来做君人南面之术。所谓的黄老思维,正是‘君人南面之术’也!

老子以为万物要归藏于道,黄老派则以为万事要统摄于法,所以它们说‘道生法’,他们想用形名、声号来使万物自正;老子说在上位的统治者要无为而治,守住大路。慎到却说:“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为事,而君无与焉,仰成罢了。”在慎到看来,君的无为而治不是据守‘道’,而善于运用督责之术来驾驭臣下,用臣下的有为来支撑君的无为。这跟老子的‘万物将自化’不同,并且老子讲的是持守住道之后,万物都会自正;黄老派则放弃了‘自正’的观念,以为需要形名来做绳尺,因名责实,才能实现万物的自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