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望,射天狼——范仲淹的军事生计

未知 2022-11-08 11:32

西北望,射天狼——范仲淹的军事生计 

 

说起范仲淹,我们想到的必然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忧国忧民形象。千百年来,范仲淹的形象都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文臣。而范仲淹的军事才华,却往往为人所忽略。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本来向北宋称臣的党项族领袖元昊宣布自立,废弃北宋所赐封号,改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北宋君臣关于西夏的自立极为愤怒,一起又对其有所小看。在北宋君臣看来,偏居一隅的李元昊竟敢建国称帝,是其无法容忍的,而西夏地贫兵少,亦不是北宋戎行的对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北宋在西夏自立初期,调集优势军力对西夏进行了讨伐。

范仲淹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失利

可是战役的进程并未如北宋君臣所料。宋夏战役,北宋戎行先败三川口,再败好水川,三败定川寨,丧师辱国,难以言表。那么,人数财力都占优势的北宋戎行却屡次败给西夏戎行呢?全部还要从北宋初年的政治形势说起。

中国历史上,新的王朝建立,往往要吸取前代王朝消亡的教训。关于北宋而言,如何避免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和武人专政才是首要问题。因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实施强干弱枝之策。宋太祖时,这一方针并无不妥,宋太祖本身是武将身世,军事才华优异,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也给予武将充沛的自主权。但宋太宗继位后,进一步削弱了武将的权力,至宋仁宗年间,现已彻底构成以文制武的局势。一起,北宋武将失掉专任之权,无法长时间练习麾下戎行,构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势。

更为严重的是,自宋太宗开始,北宋皇帝连武将战时的指挥权都给予限制,热衷于御赐阵图,让前哨将领根据阵图排兵布阵。在满城之战役,宋太宗就将自己拟定的阵图发放给将领,要求前哨将士按照阵图布置“八阵”,宋军主帅崔翰依据阵图布下阵形后却发现,八个小阵之间相距竟达百余步,相互之间不仅难以配合,而且由于过于疏散,甚至出现了军心涣散的状况。尽管右龙武将军赵延进向崔翰提出了这一问题,可是崔翰由于惧怕承当“矫诏”的罪名而迟疑不决。要害时刻,赵延进和监军李继隆挺身而出,愿意承当罪责,而根据实际状况将戎行分为正奇两阵,与辽军三次交锋,大破辽军。只不过,即使有这样的事例,宋太宗依然没有改动御赐阵图的做法,后世后代也连续了这一做法。

比起御赐阵图,更要命的是北宋戎行的练习办法。在中国古代战役中,练兵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可是北宋戎行恰恰在这一环节也有所缺失。北宋戎行的主要战力为禁军,厢军作为当地驻军,主要是承当工役和杂役,几乎不承当作战任务。作为北宋主要战力的禁军,本来是由宋太祖从各地戎行中挑选的精锐部队组成,太祖时约有二十万。其规模不断扩充,战力却不断下降。到仁宗时,北宋禁军约有八十万人,但战绩却差,其间重要的原因便是北宋禁军的练习并不注重实战。以《武经总要》的马队阵为例,其列阵练习无非是听鼓声出发,射三箭,大呼三声,挺枪二次,鼓停人还。如此简略的练习如何能敷衍复杂的战场环境呢?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便是文人控制武将。由于对武将的不信任,至仁宗朝,现已呈现出文臣控制武将的局势,大部分文臣不明白军事,单凭一颗赤胆忠心,焉能不败。

在这些条件下,北宋尽管拥有远胜西夏的国力,可是宋夏战役以北宋在军事上的失利的结局便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转瞬而逝的期望之光

尽管战役的结局是以北宋在军事上的失利告终,可是在战局之中,北宋并非没有取胜的良机。而这仅有的良机,便是由范仲淹发明的。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在战场上保存自己、打败敌人,就要对己方和敌方的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宋军在宋夏战役的一系列失利,除了上述的客观原因,最要害的一点便是主帅误判了夏军的才能。在北宋君臣看来,西夏偏居一隅,又是苦寒之地,竟然敢叛变大宋,大宋国富民强,军力远远胜于西夏,克复不了燕云十六州还收拾不了蕞尔小国?开战之初,北宋君臣关于打败李元昊可谓是决计满满,而一起关于西夏戎行的状况却并没有充沛把握。西夏方面则是充沛分析了北宋戎行的布防,在宋夏漫长的边境线上选择了守卫最为薄弱的延州进行突破,俘获守将李士彬,将昏弱无能的主帅范雍围困在延州。幸而刘平、郭遵等将领率领援军前来,拼死决战,抱必死之决计以悬殊军力前来延州解围,尽管死伤沉重,可是瓦解了西夏攻取延州的意图,此战即宋夏之间榜首次大战,三川口之战。此战之后,宋仁宗对西夏问题更加注重,派遣夏竦、范仲淹、韩琦三员重臣前往前哨统御战事。三人之中,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慰使,范仲淹、韩琦二人为副。

范仲淹尽管是文官身世,可是极具才华,不似范雍一般不谙军事。范仲淹来到前哨后,首先是根据宋军与夏军的特点,调整战略。

西夏尽管人少地贫,可是行军打仗十分有章法。在三川口之战中,宋军与夏军进行了阵战,夏军阵容整齐,战术得法,战术素养不在宋军之下,而战略与人数关于宋军而言还有很大的优势。一起,夏军熟悉地势,机动性也远远强于宋军。范仲淹知道到了夏军的这一优势。另一方面,夏军尽管战斗力强,可是西夏国力贫弱,这次战役尽管是有备而来,可是在北宋隔绝交易的状况下,其财力物力并不能支撑持久的战役。

有鉴于此,范仲淹调整了与夏军作战的方略。详细而言,有三个方面:

榜首,是注重将领的选拔,在边境练兵。范仲淹在对皇帝的奏疏中指出戎行战斗力的强弱,与将领的才能有着密切关系。因而,范仲淹在西北选拔优异将领,其间最著名的便是狄青。狄青本来由于与乡人冲突而被放逐,在元昊暴乱之后,狄青作战勇猛,为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慰司判官尹洙欣赏,被推荐给范仲淹。范仲淹对狄青十分欣赏,还教他习读《左氏春秋》等史书和兵书,将其培养为文武双全的大将,可谓仁宗一朝最出色的武将。除了选拔将领,范仲淹也注重练习战士。范仲淹将延州州兵分为六部,每部由一员将领统领,每位将领统领三千人,在进行军事练习的一起,根据敌情,让六部轮流出战,使得西夏戎行不敢犯境。在练兵的一起,范仲淹也很爱护战士,得到战士的拥戴。

第二,是采用防守反击的战略,以守为攻。范仲淹知晓宋军之短在于机动性缺乏,这种缺乏是先天性的。北宋立国时,短少的不仅是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北方屏障,还有优异的马场。而文人主政之下,连战马的配种也要放到人伦的视角下审视,导致北宋缺乏优异的马匹,也就无法培育优异的马队。优异如狄青,在平定侬智高暴乱时,也要借助藩骑之力。而机动性强则是西夏戎行的长处,这就意味着宋军难以翻开远程奔袭。但宋军在建筑城堡以及守城方面则是胜于西夏戎行。因而,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疏,痛陈利弊,不行多路进讨。在原先堡寨的基础上,在战略要地构筑堡寨,作为据守的要点。范仲淹提出:“为今之计,莫若且严边城,使持久可收,实关内,使无虚可乘。”尔后,范仲淹又复筑和修建了二十余个城寨,使环州、原州等地堡垒连为一片,成为保卫鸿沟要地的重要屏障,成功抵挡了西夏的侵略。

第三,也是根本的,便是充分边境实力。自古以来,边境粮草物资的运输都是巨大的耗费,伴随着的是无比艰苦与烦琐的戎行后勤工作。对此,《孙子兵法》曾有过精辟论述:“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以秦军北击匈奴的河套之战为例,从中原转运的粮食,每三十石也只有一石能运抵前哨,其余九成多粮食都耗费在运输途中。因而,自西汉以来,边境戎行注重屯田,削减对补给线的依赖。范仲淹继承了这一做法,主张在边境进行“营田”。范仲淹命招募而来的战士在守备城寨的一起,也在邻近播种,且耕且战,一起,还准许戍边战士将家庭移至边境,以加强守边的斗志。如此一来,大大加强了边境实力。

在范仲淹的料理下,西北边境的实力有了很大增强。可是,这些挽救时局的努力并没有阻止北宋的败势。在宋军实力得到了加强之后。韩琦等人又有了一雪前耻的念头,趁着兵强马壮,妄图一举反攻西夏。韩琦的想法为范仲淹反对,二人争持不下,夏竦无法决断,让宋仁宗定夺。宋仁宗在听了攻守二策后,仍是支撑韩琦的攻策。

公元1041年,李元昊再次率十万夏军南下攻宋,此次,李元昊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将主力匿伏在好水川,并派出部分军力诱惑宋军进入包围圈。韩琦让大将任福领兵近两万人,以桑怿为先锋,抵挡夏军。任福在张义堡小胜夏军,于是贪功轻进。夏军见宋军中计,便伪装败走,沿途还丢弃物资,吸引宋军追击。在跋涉至好水川时,宋军发现了数个盒子,当盒子被翻开时,里边飞出了百余只鸽子。这些鸽子是宋军进入匿伏点的信号。此刻宋军阵列未成,夏军见到信号,马上从四面八方围攻宋军,宋军惊疑不定,且孤军深入三日之久,已是人困马乏。尽管奋力迎战,依然避免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此战之后,范仲淹、韩琦均遭到贬职的处分。

时间证明的正确战略

尽管好水川之战以失利告终,可是接下来的战事却证实了范仲淹战略的正确性。在好水川之战后,范仲淹尽管被贬职,但依然推行其广修城寨的战术,其间最重要的便是大顺城。大顺城位于庆州,是前哨战略要地。大顺城之名为宋仁宗御赐,在大顺城构筑之后,西夏不敢再侵略庆州。可是北宋与西夏的战役并未完毕,首先是好水川之战后的定川寨之战,宋将葛怀敏不听号令,盲目轻进,被夏军全歼。幸而范仲淹亲率戎行,进行救援,西夏戎行才撤出边塞,未能达成其进攻关中平原的方针。此战之后,北宋关于范仲淹构筑城寨的战略给予肯定,韩琦等人也在边境广修城寨堡垒,不给西夏可趁之机。最终,在经济封锁与军事防护的双重压力之下,西夏无法再支撑与北宋的战役,两国签订和约。

在榜首次宋夏战役完毕后,两国之间陆陆续续仍有战事产生。范仲淹尽管尔后脱离西北前哨,回京掌管庆历新政。可是北宋在西北边境修城保境的战略得到了连续,在后面的战役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间最明显的便是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的大顺城之战。治平元年秋,西夏毅宗李谅祚借宋仁宗逝世,英宗继位,以侮其使为由发动第2次宋夏之战。治平三年秋,李谅祚亲率步骑数万围攻大顺城等城寨。宋环庆路经略安慰使蔡挺得知后,将边民集中于城堡内,以坚壁清野之策抵挡西夏军。宋军严守警戒,并根据不同城寨的状况采纳不同的应对办法,大顺城巩固,就将战士集中于城内,而在城外分布圈套,柔远城弱则派精兵于城外驻守。西夏军攻大顺城不下,李谅祚被弩箭射中,转攻柔远城时,又被柔远城守将张玉袭营,大北而还,由范仲淹掌管构筑的大顺城在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足以证明,范仲淹的一系列战略可以抵挡西夏的进犯。

文人掌兵并非不行,但要知兵爱兵,方能用兵。范仲淹在西北掌管军事期间,对西北军民的处境极为心痛,写下了著名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景色异,衡阳雁去无留心。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青丝征夫泪。”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亦是范仲淹一生的描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