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熠熠生辉的人物——张议潮

未知 2019-08-06 09:54
我国熠熠生辉的人物——张议潮

  在河西走廊各个博物馆历史展区参观时,你会屡屡发现一个古人的名字被提及,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张议潮。
  公元850年,长安城迎来了一队七人的特别使团,他们这些人和一般的使团不同,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领头的是一位和尚,法号悟真,他嘴唇枯裂,身体佝偻,唯有眼神坚定。他带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消息,大唐的遗民收复了沙州(敦煌)!
  这有些意外却令人亢奋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城,此时的长安已非万邦来朝时那个国际大都市。自从安史之乱后,长安城屡遭侵犯,丝绸之路也已被阻断了几十年,所以捷报传来,长安城的人们纷纷涌上街头,个个热泪盈眶,注视着这支从河西而来的使团,高呼天佑大唐。
  《新唐书》里面记录了这一次的觐见:“沙州首领张议潮奉瓜、沙、伊、肃、甘等十一州地图以献。始议潮阴结豪英归唐,一日,众擐甲课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缮甲兵,耕且战,悉复余州。以部校十辈皆操挺,内表其中,东北走天德城,防御使李丕以闻。帝嘉其忠,命使者裔诏收慰,擢议潮沙州防御使,俄号归义军,遂为节度使。”这便是沙州的使者第一次来到长安时的场景。
  沙州为何失守?丝绸之路又为何中断,这一切的根源还得从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说起。唐王朝为了平息内乱,把驻守在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军队调回内地参与平叛。而此时吐蕃国趁大唐国力衰弱,组织部队开始侵蚀河西走廊的大小城镇,直至河西全面失守,沦为蕃地。而此时唐王朝依旧自顾不暇。只能听之任之。从此,唐王朝丢失了河西走廊,和西域之间的联络也被切断,直到悟真和尚带来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并非悟真和尚,而是委派他来的人,收复4000里河山的大唐遗民——张议潮。
  张议潮,甘肃敦煌人,祖籍陕西,其父张谦逸,吐蕃统治时曾担任沙州刺史(这是当地汉人所能担任的最高官职)。敦煌莫高窟保存的一份文献当中,提到张议潮曾随父亲去过拉萨,或许由于高海拔,加之水土不服,他父亲归来的时候意外去世。按照吐蕃官制:“其设官,父死子代,绝嗣则近亲袭焉”的惯例,张议潮回到沙州后很有可能接替了他父亲的位置。简而言之,在吐蕃统治沙州期间,张家的日子其实过得不错。正常情况下,虽然被异族统治,但自己的日子过得不错,按理说是不该造反。毕竟革命的成本太高,搞不好,要掉脑袋。但张议潮不这么想,他少年时期就对故国心驰神往,“誓心归国”。史载,他“少习文史,长通韬略。虽生长虏中,而心系本朝。阴结豪俊,密谋归唐……”他苦练武功,熟读兵法,念念不忘自己是大唐的人!
  此时,吐蕃虽然势力强大,施行的却是奴隶制,史载“丁状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加上吐蕃是游牧民族,管理能力有限,导致河西地区生产力遭到了很大破坏,基础设施被荒废,丝绸之路亦中断了。这直接导致在河西走廊生活的百姓,缺衣少粮,日子过得尤为艰难。由此,抗争的火种也慢慢在积攒。终于这把火在848年被张议潮点燃,这一年,张议潮与好友安景旻、阎英达联合当地望族于沙州起义,赶走了吐蕃人。851年至861年,张议潮集结辖区内的唐人和胡人成立的归义军,收复了河西走廊,结束了吐蕃对河西长达近百年的统治。自安史之乱后内外隔绝,孤悬海外的河煌六郡十一州,终于重回大唐的版图之内。丝绸之路也再一次畅通。如此盖世功绩,都是河西老百姓在一个英雄的带领下自发完成的。
  或许由于张议潮的功勋在西北,远离华夏文明核心区,又加上当时唐朝国力衰微,因此,他的大名在后世竟然鲜为人知。张议潮,是一个虽被历史黄沙淹没,却依旧熠熠生辉的人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