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台臣——大名县历史人物

未知 2019-04-15 14:39

谢台臣——大名县历史人物

 

       谢台臣(1884——1936。2),名丕阁,字台臣(苔岑、苔尘),原直隶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市效区)鹿斗村人,革命教育家。他出生于耕读家庭,18岁(清光绪二十八年)考取秀才。1905年被选送到保定优级师范(后改称直隶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史地专业。毕业后到大名省立十一中学任教。不久,又到保定优级师范任教。1920年兼任附属中学主任,同时当选为省议会议员。他深感直南教育落后,在省议会期间,与阎承之等倡议办大名师范学校,获议会通过。1923年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今河北省大名师范)成立,谢担任校长,提出了“以作为学”的教育方针。1927年在第七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前后担任校长8年。

 

       谢入党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革命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在1937年为他立的纪念碑中,记载了他对作与学关系的论述。他说:“凡是称得起科学的理论,通统是作的经验的结晶,同时又是推进作的经验发展的动力,只有作才可以产生理论,修正理论,发展理论,并证明理论,也只有从作中锻炼出来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行,才算真理论”。这与毛泽东《实践论》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还说:“以往司教者往往不了然于作与学的科学的关系,误以为读书为教育的全部,以致学工业的不会制造,学农业的不会种田,理论与事业分家,教育与生活隔离,所谓理论家与学者,都成了无用废人的别名”。他提倡的“以作为学”,实际上就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

       建校初期,他带领师生参加建校劳动。讲物理时,教员结合搬石头讲力学,讲化学时,带领学生熬制肥皂;讲博物学的教师一方面讲理论,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校园里种植有蔬菜、花卉、果树等,还组织学生养兔、养蜂、养蚕、养猪、养鸡,从生产劳动中学习真知。

 

       在他担任校长期间,致力于教育改革。根据形势需要,曾提出“为革命培养人才”,积极传播马列主义,树立学生的革命人生观。为实现这一目的,先后聘请了一批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教师,如冯品毅、原政庭、王痴吾、张苏、王冶秋、张衡宇、李梦龄、林子仁等。他们自编讲义,讲授唯物论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1929年2月到1930年5月,他还让图书馆订购了一批马列著作,让学生阅读,并亲自向学生推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等书籍。

 

       1930年春天,河北省委巡视员冯温(后成为叛徒)来到大名第七师范,要求大名党组织准备武装暴动,攻占大名城,把红旗插到“七师”门口。他同晁哲甫、王振华等一起抵制了这一错误主张。因此,被开除党籍。他被开除党籍后,坚持“不同党闹对立”,决定辞职。1930年7月,河北省教育厅派张达夫任校长,推行国民党的一套教育方针,引起学生反对,学生发起挽谢驱张斗争,取得胜利。1931年春,他又回校主持工作。在校期间,坚持继续传播马列主义,掩护党组织的活动,把国民党统治下的一个教育机构,实际变成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一所学校,成为直南的一个革命策源地,教育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如裴志耕、王维纲、王从吾、李大磊等。解蕴山、李尊荣等已为革命牺牲。他们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七师校长王振华应广大师生要求,为他立了纪念碑。1945年5月,刘伯承、邓小平、宋任穷等路经大名,看到谢台臣纪念碑文,称他是一位革命教育家,并嘱当地政府对纪念碑妥为保存。1979年3月15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审查了谢台臣的历史,通知中共河南省濮阳县委“谢台臣同志1927年入党后,为党做了许多工作,1930年被执行左倾路线的直南特委开除党籍是错误的,因此,可以恢复谢台臣同志的党籍,承认他生前为我党党员。”

 

       现在,谢台臣纪念碑保存完好,矗立在大名师范校园内,并建了碑亭。此碑,已列为大名县重点文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