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分析

未知 2019-09-09 11:09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分析

明代宦官的用事,起于成祖。最初,成祖利用京里的太监刺探消息。尤其是在燕军渡江时,许多太监逃入燕军,对宫中情形、朝廷虚实,全部泄露,成祖颇得其力,因而一改前朝法度,开了重用太监的恶例。

在永乐初年,成祖即用太监办“外交”,遣内官监李兴奉敕宣慰暹罗国王;永乐三年(1405)命郑和通使西洋。郑和是云南人,很早就在成祖身边,即使精明强干,但通使外国,又何至遣派阉人?可知通使其名,另有目的。

郑和下西洋,船队浩浩荡荡,起因或许就在不知所终的建文帝身上。据传,靖难之役,在燕军马上就要攻入皇宫时,建文帝化装成和尚,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在历史的帷幕下。当时的情形究竟怎样,数百年来始终是一个谜,因为没有确实可靠的记载,只能根据各种迹象来推断。建文帝到底在哪里,他是否死在大火中,还是远走他乡?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分析

 

建文帝是如何“化装”成和尚混出京城的?其间过程,有不同的版本:一说系近臣为帝去发,相偕出“鬼门”逸去,这个传说,时日分明,行迹清楚,有头有尾,枝叶俱全,似乎不能令人不信;另一个说法是一位高僧名溥洽者,为帝剃度。成祖为绝天下人怀念故主之心,故意说他阖宫自焚,随后“以他事”收捕溥洽下狱,严刑逼供。另一方面在暗中大搜建文帝的行踪。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分析

 

根据当时的传说,建文帝做了和尚,遁往西南,可能由云南出境,转往南洋。郑和的使命,即是到海外去查访建文帝的踪迹。

建文帝做了和尚,或者说扮作和尚出亡,事无可疑。之所成为谜者,是他离京时的情况,以及此后数十年的行踪。清初修《明史》时,因为“朱三太子”一案,又湮灭了若干真相,使得本来就不甚易解的谜,越发难解。康熙初年的“朱三太子”一案,以清朝的立场而言,“朱三太子”真也是假、假也是假,才可以绝明朝的遗民志士之望,而安定人心,用意与成祖之对建文相同。所以在修《明史》时,主张建文焚死之说。其时明史馆曾为此事集议辩论,大部分迫于现实,主张“存疑”,以作为对新朝的让步;小部分坚持出亡之说。而认定“焚死”者,大概仅有一个王鸿绪。王是江苏松江人,康熙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曾进呈《明史稿》,即为今《明史》的蓝本;《明史稿》原为一代大史笔万斯同的原作,但在王鸿绪进呈时,为阿附清廷的意旨,改动原稿,成为建文焚死,并自撰《史例议》,力辟出亡之说为妄。钱大昕撰《万先生斯同传》,不知其中有此一番偷天换日的伎俩,误以为万斯同主焚死之说,而《清史稿·儒林传》,又采钱说入传。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分析

 

到了乾隆年间,“朱三太子”一案早成陈迹,既无顾忌,遂复其真,乾隆四十二年(1777)诏改《明史》“本纪”,建文的“书法”,重定为“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数百年之谜,至此始正式揭出谜底。但修改过的《明史》未有通行本,目前听见,仍为乾隆四十二年的殿本。

建文帝之谜难解,原因之一是不仅为建文一个人的问题。当燕师入京之日,朝官不愿投降的,多在当天夜里从城上用绳子吊到城外,一夕之间失踪的著名人士多达40余人。其中有的列名于成祖的“奸臣榜”中,被抓了回去,有的从此不知所终。于是有人传言这些人都跟随建文帝出亡,据说有20余人之多,这些人的下落无人知道。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分析

 

怀念忠义,兼以好奇,各种各样的八卦逸闻流传开来。这些传说,有一部分被收入《明史》,如“河西佣”“补锅匠”“云门僧”“若耶溪僧”“玉山樵者”等等。其中绝大多数为后人杜撰。

其时,在民间对于建文帝及出亡诸臣,有许多神秘的传说。好事者辑写成书,最早的一部名为《忠贤奇秘录》,所记还大致与传说相符。到了万历以后,有两本书先后出现,那更是在编造故事了。这两本书,一本叫作《从亡随笔》,一本叫作《致身录》,内容大同小异,多记建文帝在城破之日出亡的经过。

后来民间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在英宗正统六年(1441),有个老和尚突然去见广西思恩州知州,大声说道:“我就是建文帝。”州官大惊,面报藩司,飞章入奏,把这个自称为建文帝的老和尚以及跟他在一起的12个人,解送到京,命御史审问。

这位“建文帝”自称年已90余,死后想归葬在孝陵旁边,所以自首。御史问他,建文帝生在洪武十年(1377),应该只有64岁,怎么说是90余?于是审出实情,这个和尚名叫杨应祥,自然论死下狱。而另有一说,当时曾由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去辨认真相。“建文帝”问道:“你不是吴亮吗?”吴亮不承认,于是“建文帝”又说:“我记得有一次御便殿进膳,是你‘尚食’,我正吃着鹅肉,丢了一片在地上,说赏你吃;你手上拿着酒壶,跪在地上,学狗的样子,把那片鹅肉舐了吃掉了。你难道不记得这件事?”吴亮一听这话,伏地大哭;建文帝左脚趾上有黑痣,吴亮求证以后,捧着“建文帝”的脚又哭。但复旨既不能说真,又不忍说假,左右为难,只好上吊自杀。而“建文帝”则终被“迎入西内”。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分析

 

这个说法被谷应泰收入《明史纪事本末》,描写相当生动,而实为不经之谈。

终明之世,对于建文帝未死而出亡,殆成定论。而钱谦益于此在官史中显有牴牾的一大事,更煞费苦心,于不悖事实的原则下,为成祖开脱。他替山东赵士喆的《建文年谱》作序,说“唯是文皇帝之心事,与让皇帝之至德,三百年臣子,未有能揄扬万一者”,因而他表而出之。“让皇帝”为南明对建文所上的尊号,肯定其“逊国”,他的“至德”不需赘述。所谓“文皇帝之心事”,照钱谦益的说法:“明知孺子之不焚也,明知亡人之在外也,明知其朝于黔而夕于楚也。胡濙之访张邋遢,舍人而求诸仙,迂其词以宽之也;郑和之下西洋,舍近而求诸远,广其途以安之也。”这就是说建文帝的行踪在成祖掌握之中,特意放他一条生路,而又唯恐建文帝不明他的“心事”,徒事仓皇,未能安居,所以特派郑和“舍人求仙”“舍近就远”,作为暗示。问题是成祖有那么仁厚吗?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分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