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诠释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秘诀所在

未知 2019-10-17 10:31
“三句话”诠释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秘诀所在

刘邦能以一介布衣之身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成功的秘诀就在这里——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他的成功打破了长久以来束缚人们心中面对阶级观念牢固思想的枷锁,同时也代表了广大低层阶级敢于挑战贵族阶级权威的不屈意志,更是代表了天下百姓向往和平共建稳定社会的一个良好开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就是打破常规的第一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刘邦体现出了要将反抗进行到底的顽强拼搏精神。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宽广胸襟+务实精神的人,他的决策力、执行力、容忍力都会与众不同,这样的人才具有领袖特性,他独具一格的气质正是吸引众人甘愿为其效力的魅力所在。

1.思想境界的高低,可以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就

刘邦见到秦始皇时说的一句话是:大丈夫当如此也!说这句话的时候在心境视野上刘邦可以说是和秦始皇处在了同一个高度,没有攀比、没有妒忌、没有不甘,有的只是被那威严的仪仗激起的万丈豪情,帝王心态可见一斑!

“三句话”诠释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秘诀所在

而当项羽见到秦始皇时说的话: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能说出这句话倒在情理之中,身为原楚国贵族辈受王恩,可是秦皇的崛起完全侵害了本该享有的利益,怎能不为之愤怒。所以仇恨、不甘、不服,项羽的这句话便脱口而出了。像是一句气话,倒是也表达了原六国贵族们一致的心声。

同样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话语,一个中正平和不显狂妄,一个怨声载道略显偏执。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2.师出有名,终成霸业;多行不义,祸乱将至

始终处于道德上的制高点,做事便会事半功倍。面对项羽的分封不公,刘邦也只能是身处巴蜀而独自忧伤,毕竟人家还给封了个汉王的名号。这个时候如果冒然起来表达不满,就会给项羽一个攻打自己的借口,到头来得不偿失。好在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义帝被杀!

尊卑有序,刘邦作为诸侯王,尊王攘叛在名义上来说这可是他分内之事,况且他的王位还是拜义帝的“先入关者为王”所赐。所以刘邦责无旁贷的说了一句: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此话一出收揽人心效果极佳。

“三句话”诠释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秘诀所在

随着项羽的骄纵狂妄、肆意杀戮、一意孤行,刘邦与项羽的争霸战逐渐由刚开始的一触即溃到能够相互形成僵持不下的局面而发展。反观刘邦则是招贤纳士、广开言路、施行仁政。用人不疑的宽广胸怀从“封坛拜将”(危难之中封韩信)一事上最能体现出来。此消彼长,终于在202年,刘邦消灭了项羽,结束了战乱局面。

3.生死由命,顺应自然规律方是正道

面对得之不易的高位,刘邦可以坦然的面对生死,不强求、不做作,方显真性情。既能“放得下”也能“舍得下”。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危,吕后请来了一位良医为其看病,医生问诊后说道:“疾可治”。这时候刘邦断然拒绝道: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汉朝建立后,刘邦并没有改变他诛灭暴秦、稳定天下的初心;也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奢欲无度、寻求长生;更没有为报“白登之围”而与匈奴展开激烈较量。而是像他最开始“约法三章”中说的那样让百姓休养生息、避免战争。这才有后来不得不南平黥布、北征韩王信和陈豨的事情(当然也有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原因,这是在封建王朝中无可避免的问题)。

“三句话”诠释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秘诀所在

他把自己的生死功绩归结为天意使然,但也能看出刘邦豁达坦然的一面。

一切顺利的人生那只会在梦里才有,暂时的失利只不过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视野的高低决定了今后的成败与否,如果忽略了团队协作的力量,而是像唐吉诃德式的只一味追求单枪匹马,过度的想实现其英雄主义,到头来却是无所可得的悲剧而已。就向扬雄《法言》说的那样: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再如果要是让你失去来之不易的高位或是放弃物质上无与伦比的享受,你是否可以能够做到像刘邦那样的坦然?刘邦的处事原则也就为西汉初年的治国策略定下了调子——即道家的黄老思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