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官民比例

未知 2019-11-06 11:13
分享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官民比例

官员是一个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阶层,是联系统治阶层和平民阶层的重要纽带,统治阶级需要通过官员来具体的承担统治管理平民,而平民的各种诉求和矛盾也需要官员群体来帮忙化解。但是一个国家官员数量的多少也能够反映出来社会的发展状况,因为供养官员需要国家来支付酬劳,而这个酬劳说白了就是平民所缴纳的税收。

分享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官民比例

 

所以如何能够在国家收入和官员数量之间保持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是很重要的事情,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平稳,一旦官员数量过于繁冗国家需要付出的费用势必要增加,也就意味着老百姓的税负更加沉重了。那么在古代各朝代,官民比例是多少呢?

据1987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中的资料,西汉1:7945,唐朝1:2927,元朝:1:2613,明朝1:2299,清朝1:911。从数据来看,官民比例历朝历代都不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增大,其在唐朝和清朝这一比例突变明显,是个分水岭。

分享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官民比例

 

在汉朝,有“一个县衙,十个衙役一个官”的说法,而且汉朝也是这么执行的。即便是在汉朝全国人口进入5000万的时代,西汉时期官民比例还是1:7945,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官员总数不超过6500人。如果再按照汉朝全国103个郡国的行政区划的划分,那么平均每个郡(国)也只有60几个人,据记载,汉代人口超过十万的大郡,官员总数不过百余人。

官员比例在唐朝时期发生骤变,唐高宗时,要2927个老百姓养一个官员,而到清朝时期,要911个老百姓养一个官员。我们不禁要奇怪了,为什么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需要的官员反而越来越多了?朝廷不怕百姓的压力太大会激化阶级矛盾吗?其实这里面的原因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说到底还是为了稳定统治者手中的权力,并不断的将其加固。

分享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官民比例

 

首先,随着朝代的发展,为官制度越来越细化,同样一件事情,会分为不同的部分,由不同的人员负责。在最开始的朝代,有的制度都是不完善的,所以需要的官员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设立了很多新的部门,所以这需要更多的官员来为朝廷办事。而且随着当时经济的发展,还要专门设立管理商业的部门。在古代的时候,选官制度也有很大的进步,通过正规的渠道将一些官员选拔出来,为朝廷办事。

其次,封建统治者对地方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大,随着郡县制的发展,统治者对地方的渗透越来越大,也增加了官员的数量。还有就是随着商业的发展,之后的朝代也设置了管理商业的部门,比如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官员等等。还有就是公共事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官员的数量。

分享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官民比例

 

不过事实上,在增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基础上,统治阶级也看到了机构的繁冗对于百姓的沉重压榨,为了缓和这种矛盾,有些朝代也施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比如规定官员退休的时间。明朝以前的官员是没有退休一说的,只要是当官的就可以一直干到死,朱元璋上位以后明确规定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其实官民设置比例从古至今都是一种政治艺术,一组组数据背后所涵盖的信息引人深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