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一村曾埋葬一位古代皇上?

未知 2019-12-23 14:31
井陉一村曾埋葬一位古代皇上?

(梁德林)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其在位37年间曾五次巡游天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带着公子胡亥、丞相李斯、中书令赵高及其一行人等,开始了第五次巡游。从都城咸阳出发,经武关(在今陕西丹凤东南),沿丹水、汉水至云梦(洞庭湖一带),再沿长江东下,经钱塘(今浙江杭州西),登会稽山(在浙江中部),祭大禹,刻石留念,向北至琅琊,东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时突患重病。七月丙寅返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境内)平台时秦始皇驾崩。

丞相李斯以为马上宣布这个消息会引起诸公子争位及天下大乱,故秦始皇驾崩一事秘而不宣。遂将尸体安置于辒辌车中,诸事如常,以防泄密。车队人马一路向西直奔京都咸阳。依据资料记载,时至7月盛夏天气炎热,车驾行至井陉古道时,死尸业已腐烂发臭。为了蒙蔽下属及百姓,李斯等人下令将120斤鲍鱼放入车中,以鲍鱼之臭掩盖尸腐之臭。就这样散发着臭气的辒辌车过井陉口,经并州(太原)、雁门直抵九原(今包头),然后沿着直道回到了京都咸阳。

然而,民间传说却与史料记载大不相同。井陉核桃园村自古至今一直有秦始皇葬于核桃园山间的传说,在我小时候就常常听老人们讲说这件事情。其大意是说秦始皇驾崩,正值七月盛夏天气十分炎热,车驾驰平川跨沟涧急速行进,当行至井陉古道时,死尸业已腐烂发臭。为了蒙蔽下属及沿途百姓,李斯等人下令将120斤鲍鱼放入车中,以鲍鱼之臭掩盖尸腐之臭。等大队人马簇拥的辒辌车到了井陉西部的核桃园村以后已经是人困马乏,而且从辒辌车内散发出的臭味越发浓浊难闻。丞相李斯看着眼前的情景却无计可施,遂命令一行人等就地歇息,并向村民探询前面的道路状况,方知再往前行就进入山西地界,其道路同井陉一样,依旧是在山间穿行,上坡路段更多,而且陡窄危险。李斯听后更觉为难,便与中书令赵高及公子胡亥商议对策,李斯等人已考虑到事态的严重性,如果就这样继续载尸前行,等到车队千里迢迢返回秦都时,真正能够葬到骊山墓中的,除了满棺的蛆虫和一堆白骨之外,恐怕不会看到别的遗存之物了。无奈之下他们决定暂不前行,就在核桃园村西口驻扎宿营。在村西口驻扎宿营期间,山口派有兵丁把守,村民及其他人等一律不准进山,秘密的为秦始皇做掘墓埋葬工作。

后来有人发现村庄西北的山腰间住有兵丁,经过打听说是有一位大官半路因病而死葬于此处,当时人们信以为真。

丞相李斯等人经过商议暂且将秦始皇埋葬于核桃园村西北的山间。葬毕,带领一行人马昼行夜宿风雨兼程回到了京都咸阳。告示天下,始皇帝驾崩。九月将秦始皇葬于骊山,胡亥继位做了秦二世皇帝。此时人们方才明白,当时埋葬于井陉核桃园山间的所谓大官其实就是秦始皇。

从此之后,人们就把埋葬秦始皇的这座大山叫成了皇家陵,也有叫黄龙岭的。千百年过去了,由于方言口语及对前事的淡漠,人们渐渐地把个“皇家陵”叫成了现在的“黄尖岭”。这黄尖岭处还有个地方叫“黄场”,其下有段弯弯曲曲的山路人们都叫它“黄河拐子”(也叫黄道)。黄尖岭、黄场、黄河拐子这些名称中都带有一个“黄”字,应该是黄色的黄呢?还是皇帝的皇呢?只有把事情弄明白了才能说得准。

品悟——

《秦始皇埋葬地的传说》一文属当地民间传说,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10年,距今长达2200多年之久,年代久远且又无文字记载,单凭口口相传,故而真假难辨。同时也正如民谚所说:“东西是越捎越少,话是越传越多。”我想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免不了会有缺失误传或添枝加叶的现象存在。这就给辨别断定事情的真伪虚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也不可否认民间传说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比如在核桃园村民中关于祁隽藻的传说就是一段可靠而真实的史料传说。所以说我们在对待民间传说这个问题上应当慎重审视科学考证,既不能轻率的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的全盘接受。一切事物都应该运用科学的唯物的实事求是的方法去鉴别判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会逐渐显现。谁都知道世界上的事情是十分复杂的,努力了,尽力了,不一定就会有圆满的结果了。世界上不是就有很多至今难解的“谜”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