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不怨袁世凯, 要怪就怪这三人

未知 2020-02-06 15:43
清朝灭亡不怨袁世凯, 要怪就怪这三人





1908年慈禧和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担任摄政王,但载沣是个畏手畏脚、缺乏主见的人,不到今年他就选择了辞去摄政王,一心研究书画和花鸟,隆裕太后(原为光绪的皇后)成了实际掌朝的人。不过,隆裕太后既没有慈禧的手段、也没有慈禧的运气(此时的大清朝气数已尽了),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她颁布了标志着清朝退出历史舞台的退位诏书。



隆裕太后颁布诏书时,溥仪才满六岁,还没有出阁读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处境了:自己虽然保留了帝号,但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所谓的“皇权”仅限于紫禁城内;城墙之外,还有许多人想摘掉他的帝号和外国君主般的礼遇。长大成人之后,摆在溥仪眼前的路有三条,一是保持现状,二是恢复帝制,三是以留洋海外的名义逃走,像正常人一样,溥仪想得到“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于是他想做一个真正的皇帝。



不过,在做皇帝的路上,溥仪三起三落,不但没能恢复大清,还走入了死胡同,甚至丢掉了最基本的尊严。在许多人看来,溥仪的皇位是袁世凯夺走的,但是溥仪晚年透露自己真正痛恨的人并不是袁世凯,而是这三个人。



一是康有为。康有为去世后,他的弟子向已经逊位的溥仪请求赏赐谥号,而且拟定了忠仁直类的褒扬词,但溥仪一口回绝了,清朝遗老不但没有劝进,反倒纷纷称赞溥仪虽然年轻,做事却公允明理。其实,在大清遗老的眼里,康有为欺世盗名,是乱臣,他主张变法却毫无章法,结果导致光绪囚禁致死,让清朝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二是张勋。清朝灭亡后,张勋一直以清朝忠臣自居,他的部下全部保留了象征着清朝的辫子,被称为“辫子军”。1917年6月,段祺瑞和黎元洪两人在京城争得不可开交,张勋趁着机会,领了几千名辫子兵北上,名义上是调停,实际上是要恢复清朝。张勋进京后,掌控大局后,立马安排溥仪复辟,重新登上皇位。不过,张勋之所以这么热衷于溥仪复辟,实际上谋得是个人利益,他被册封为“忠勇亲王”了。另外,在张勋复辟过程中,康有为也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然而,因为张勋这场仅仅维持了12天的皇帝戏,导致溥仪承受了更大的质疑,许多人更加激进地认为要除掉溥仪的帝号,这就为后来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埋下了伏笔。



三是郑孝胥。郑孝胥虽然忠于溥仪,但他积极怂恿溥仪出关、主张溥仪和日本人合作,在他看来清朝亡于共和,共和亡于共产,共产则亡于共管,所以他一直希望中国被国际共管,这样的话,他就有机会恢复大清了,但也是由于郑孝胥认错了形式,结果使得溥仪在悲剧路上越走越远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