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人物 | 米卫东教授:需更好麻醉医生

未知 2020-04-16 14:26
麻醉.人物 | 米卫东教授:需更好麻醉医生

摘要:麻醉科发展的当下和未来。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奋斗在湖北一线的麻醉医生超过千人。对于一些危重病人的救治,人工气道的建立是重中之重,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救治内容,在这方面,麻醉医生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麻醉学科发展到现在已经有70年多的历史,已经追赶上欧美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发展的步伐。这背后必然少不了几代中国麻醉学人的辛勤汗水与智慧。
在2020年3月30日——4月3日期间,第四届中国麻醉宣传周如期举行。今年的主题是:敬畏生命,关注麻醉——抗击疫情勇担当,重症救治我护航。
在麻醉宣传周期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手术中心主任米卫东教授接受了米勒之声等国内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米卫东教授分享了他在麻醉科管理、麻醉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与观点,也探讨了分娩镇痛等具体领域的议题。
34341587005787968
米卫东教授参加08年汶川抗震救灾留影
“麻醉”抗疫
在疫情前线,有很多的麻醉医生参与到危重病人的救治。对于围术期生命体征的维护、并发症的防治,是麻醉医生们擅长的工作内容,“因为我们平时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做这个事情、在练这个事情。在危重新冠肺炎病人的管理过程中,很多麻醉医生做出了突出贡献,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米卫东教授表示,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CAA)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一起联手,做了大量的工作。
1、在硬件方面,“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募集,进行了一些筹划和支援,包括建立气道的可视化器具和耗材的支持,气管插管中安全防护使用的正压头罩支持等。尽管这些物资不是很多,但是我觉得对于前线的麻醉医护人员在心理上是很好的支撑,他们知道全国的麻醉医生、麻醉科护士都在支持着他们,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心理上的支持。”
2、CSA和CAA联手建立了一个心理咨询平台,黄宇光教授利用他在政协的一些资源,有一些心理专家在平台上就一线麻醉医生、护士遇到的心理上的问题进行了很好的疏导,也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
3、他们还开设了答疑平台,“我们让全国的麻醉医生把防疫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来,在这个平台上找全国擅长的专家进行答疑,对各地的防疫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支撑、指导作用。”
4、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华医学会第一时间组织撰写了多篇防疫期间麻醉相关的专家共识与指南。其中,发表在国际麻醉学顶级期刊《麻醉学》杂志的“新冠肺炎患者麻醉专家共识”,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发表后短短一周,文章点击率达到12万次,多次被引用,对国际抗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指导。
5、开设新冠防疫的线上培训活动,利用医师协会基层培训的网络平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新冠防疫知识培训。获得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与关注。数万人次参加了培训与讨论。
6、做好麻醉防疫工作的社会宣传。利用新华网、健康报及各类专业网站和公众网站,对麻醉学科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进行了大量宣传。使社会能够更多地了解麻醉学科、支持麻醉学科的发展。
在新冠肺炎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重症医学队伍的需求很大。同理,在将来出现一些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如地震)或者其他伤亡规模较大的特殊事件时,社会对重症医学的医生,还会出现需求量极度增加的情况。而麻醉医生团队,正是这个重症救治团队的天然后备力量。
“因为我们平时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就是在治疗重症的患者,特别是一些高龄、危重的患者加上手术打击,本身呈现一种危重的状态。麻醉医生每天都在救治这些患者,我们其实是在生命救治方面具有很强的理念、知识和技能。”
米卫东教授认为,“麻醉学科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在临床麻醉、疼痛管理和重症治疗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结构的学科的话,麻醉重症监护病房或者是重症监护室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建立、管理好“麻醉后重症监护病房”,使得麻醉医生真正可以在整个围术期(术前、术中、术后)治疗管理患者,同时也使麻醉学科成为被社会认可的、贯穿围术期始终的危重症救治学科。
91151587005788057 
米卫东教授参加08年汶川抗震救灾留影
麻醉科的管理经验
2019年12月,卫健委下发了麻醉学科能力建设指南的文件,内容涉及了麻醉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包括病房建设、人员配备都有很详尽的描述。“我希望全国的麻醉学科能抓住这个机会,也抓住社会对重症医生的需求,加上政府文件的指导,尽快地把各医院自己的麻醉重症监护病房建立起来,这样对我们的学科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米卫东教授觉得,要趁着社会对麻醉学科和医疗发展的需求,建设好麻醉学科的“三条线路”。麻醉科是一个平台学科、枢纽学科,支撑着诸多的其它兄弟科室的发展,所有外科的专科、大部分的内科专科现在都需要麻醉学科这个平台支撑。
他分享了何为这三条线路,以及如何到达:
(一)中央手术室。中央手术室是传统的一条线路。围术期医学的概念就有麻醉门诊、中央手术室和麻醉后重症监护病房。这条线路给它串联起来,就是病人术前的优化和病情的准备,实现前期的一些干预。在术中,中央手术室进行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管理生命体征、维护生命安全。在术后,麻醉后重症监护室对围术期并发症进行防治。“这条线路是一个经典的、比较完善的一条线路。”
(二)日间手术中心。日间手术是当下临床医学和中国整个医学发展过程中需求量特别大的一个领域。在欧美发达国家,日间手术基本占到了每天手术量的一半甚至是70%。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很多手术都可以在微创的情况下去实施,“因为现在腔镜技术普及非常广”。米卫东分享道,以前做胆囊手术,创伤非常大,现在腔镜下胆囊手术,半小时结束,比切阑尾都简单。像这种手术,日间手术都是可以完成的,耳鼻喉科的、妇产科等等好多科室的许多手术都可以日间手术的形式去完成——就是病人从住院到出院不超过24小时或者不超过48小时。“这个日间手术未来在中国也会开展得非常广泛,国家卫健委对这方面正给予大力的推进,社会对这些日间手术的开展也有很大的需求。”
而要想建立好自己的日间手术中心,米卫东教授认为这个脉路也是由术前、术中、术后组成。
“术前肯定是麻醉门诊对于日间手术病人的风险、并发症、是否适合于进行日间手术,进行评估、及术前准备。日间手术中心是有别于中央手术室的一个平台,在日间手术中心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日间手术。”
术后,有日间手术的病房,他觉得“日间手术病房应该由麻醉科来管理,因为日间手术从入院到出院应该是在24小时以内。手术结束以后,这个病人是否适合离开医院、离开病房,回到家中或回到其他的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最关键的是一个安全的把控和评判。”而这种安全的把控和评判,与麻醉管理更加相关。
(三)无痛诊疗中心。米卫东教授认为,这个平台的建立与中央手术室的概念是一样的。“术前,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并发症评判;在无痛诊疗过程中,进行麻醉的管理、生命体征的维护;术后,在无痛诊疗中心的恢复病区,进行生命体征的管理、并发症的防治,病人可以接受各种检查,良好恢复然后安全离开医院。”
米卫东教授表示,以上3个平台并不难于建立和管理,而且都能够为医院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你可以想象中央手术室应对大的手术,日间手术中心应对微创的手术或者是适合于日间进行的一些手术,无痛诊疗中心适合进行无痛诊疗检查患者。”
“我觉得这个发展模式值得我们麻醉学科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各医院麻醉科的主任很好地去思考,然后向你们的院长去推荐。如果将三个平台建立好,麻醉学科必然会受到重视,也会给麻醉学人带来良好的发展空间” 他说。
90401587005788153 
米卫东教授参加08年汶川抗震救灾留影
分娩镇痛的进展
从近一千家试点医院来看,2017、2018、2019年这三年每年这900多家试点医院分娩镇痛比例增加都是10%左右。2018年,卫健委开始推进分娩镇痛的初期布置,比如下发一些通知、遴选一些分娩镇痛的试点单位,在2019年,试点单位平均的分娩镇痛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0%,米卫东教授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数字。
另外一个统计数字,900多家试点医院并没有因为分娩镇痛的增加而降低剖宫产的比例,米卫东认为,“各医院在选择剖宫产时有诸多原因,产痛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之一,其他方面的影响也值得我们去分析。将综合的因素调控好了,分娩镇痛的开展,降低非指征性的剖宫产的比例,这些目标才能实现。”
米卫东教授分享了另外一组调查数据,“很多省市它的分娩镇痛的收费已经很好地落地了,像天津、浙江、北京等省市。”分娩镇痛的合理收费是促进技术开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个试点工作推进一年左右的时间,也引起了各省市卫健委的高度重视,他们也在力推这个项目的收费的解决。”
他表示,过去一年的时间,分娩镇痛工作委员会基本上在全国各省市都进行了分娩镇痛的巡讲,还举办了很多的技术培训班,“这些理论知识的宣讲、技术的培训对于这个技术的开展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的作用。”
“在900多家试点医院,特别是一些规模比较大、水平比较高的试点医院,已经在各地进行了相应的培训工作,这一点还是十分重要的。”米卫东教授认为,全国医院数量众多,仅靠一个工作委员会来推进分娩镇痛,时间和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动员起发展较好的医院成为一些培训的中心或者技术普及的中心,带动周边的其他医院一起开展,达到遍地开花的效果。
受疫情影响,原计划在今年3月18号举行的分娩镇痛试点医院的会议也不能按时召开。米卫东教授表示,接下来将会推进线上工作,“我们可以利用线上的平台继续做一些分娩镇痛的技术培训、分娩镇痛过程中一些管理要点的研讨、一些有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防治等等,这个我们已经布置了。到时候不管是试点医院也好或者是非试点的其他医院,只要有意愿去推广这个技术、开展这项技术,都可以参与到这项培训中去。”
麻醉人才培养的症结
据统计,中国目前的麻醉科医生在10万人左右,年增速在6%左右,但这个比例仍然满足不了中国大陆手术量和麻醉量的增加。根据卫健委统计的数据,麻醉量每年增加的比例在10%左右。
另外,从麻醉医生与人口基数和外科医生的比例的角度看,依旧是稀缺的状态。麻醉医生与14亿的人口相比是万分之0.65,而欧美国家这一数据在2·3。与外科医生的比例在1:5以下,而欧美这个数据在1:3。
面对这样的人才缺口,米卫东教授觉得,如果要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麻醉,必须改善两个方面:一是提高麻醉学科的社会认可和认知,就是社会地位提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
“如何提高这两点就需要做很多具体的工作,不管是社会宣传还是跟社会管理部门沟通,让他们认识到麻醉学科的重要性,提高相应的收费、提高相应的经济回报,一环扣一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两点解决好了,是我们麻醉学科发展壮大非常重要的关键点。”米卫东教授说。
中国麻醉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现实且不亚于人才缺口的问题。根据调查,中国9万多麻醉医生有一半是在三甲医院,有一半在二级和二级以下的医院,4万5千在三级医院,4万5千在基层。而基层医院麻醉学科的整体实力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很多麻醉科的主任都是初级职称,有的学历可能连本科都不是等等这些现象都存在。另外还有很多的麻醉医生在成为专科医生之前没有受过基础的培训,实际处理病人的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米卫东会长观察到。
他认为,解决目前现有的麻醉医生的量和质的问题,继续教育特别重要。米卫东教授表示,“”临床麻醉医生应该有系统、经常的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都非常重要。
对于未来,如何补充优秀的麻醉医生,在他看来,需要有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和规范化的专科医生培训,“医学生大学一毕业选择麻醉专业的时候,就一步一步地把他作为一个能成为优秀的临床麻醉专业人员这种方法去进行培养,麻醉医生就出来一个是一个,整体水平也会比较高一点。”能力源于量,能力也源于质,质和量都到了一个位置以后,能力提高就到了一定程度,就能满足一定的需求。
米卫东 教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