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人物:诸葛瑾的“道”

未知 2020-05-22 12:03
关于三国人物:诸葛瑾的“道” 

提及诸葛瑾,自然会想到诸葛亮;但提及诸葛亮,未必会想到诸葛瑾;虽然二人为亲兄弟,但诸葛亮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诸葛瑾,特别是从演义的角度来看,一部西蜀集团的历史,实则就是诸葛亮27 年的个人奋斗史,而东吴集团的历史则似乎与诸葛瑾无关。

诸葛谨(公元174-241 ),字子瑜,琅琊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远祖诸葛丰,西汉元帝时为司隶校尉,以刚直特立称著于世。父诸葛硅,东汉末年任泰山郡(郡治今山东泰安)郡丞,父亲去世之后,诸葛瑾与弟弟诸葛亮开始分道扬镳

诸葛亮随叔叔去了豫章(今江西南昌),诸葛瑾随继母回到了琅琊郡阳都,并于公元200 年又带着继母到江东避难。

历史上的诸葛瑾,在东吴集团的地位属于与周瑜、鲁肃等人齐名的重臣。黎东方先生在其《细说三国》指出:没有周瑜、鲁肃,便不会有建安十三年(208 年)的赤壁之战,没有诸葛瑾,也不会有猇亭之役以后的吴、蜀言归于好。"

三国时人韦昭在其《吴书》指出: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从其所历任的职位上看,诸葛瑾属于文武全才,文职方面,诸葛瑾担任过长史、地方太守,武职则有中司马、绥南将军、左将军、大将军等等。

诸葛瑾与张昭是儿女亲家,但二人在官场上命运却是迥异,张昭有点悲情,而诸葛瑾则是顺风顺水。

公元200 年诸葛瑾避乱江东时,遇到了孙权的姊婿弘咨,弘咨对其才华感到惊奇,就推荐给了孙权,与鲁肃等一起为宾待,后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

当初,诸葛谨辅佐孙权,主要工作就是进谏和咨议,几乎与张昭的工作是一样的,但诸葛谨的谏议却有自己的特点。

诸葛瑾劝谏孙权从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图点到为止。颇有今天管理教练的风格,如有与孙权心意不合时他便放弃正在进行的内容而转向其他的话题渐渐地再借其他事情从头开始以对同类事情的看法求得孙权的赞同于是最终能让孙权做出正确的选择。

吴郡太守朱治是东吴集团的三朝元老,是其父亲也很敬重并倚重的大臣,也曾举荐孙权为孝廉孙权曾对他有怨恨之处但因朱治的资历及对自己的帮助,孙权不好意思直接责备他故而内心很纠结,常有无可名状的怒火,并因此而影响了朝政国事。

诸葛瑾揣摩到了其中的缘故又不敢公开明白地说出口。

于是诸葛瑾就用了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方法,而且还是通过书信,给孙权做了一次成功的心理疏导。

《三国志·诸葛瑾传》记载,孙权读完诸葛瑾的书信之后,权喜,笑曰:孤意解矣。颜氏之德,使人加亲,岂谓此邪?"

意思是说,我内心的疙瘩让你给解开了。颜渊之德是要人更为亲爱难道就是这个意思吧!

诸葛瑾对孙权的劝谏,注重实际效果,而不去做一些冠冕堂皇的无用功。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孙权误解,非要杀他不可。

众大臣纷纷为其说情,惟独诸葛谨冷眼相观而默不作声。

孙权感觉诸葛谨和平日不同,就问:为何你一人不讲话?"

诸葛谨恭敬地答道:我和殷模一样是因避难而来东吴,抛弃祖坟,扶老携幼,流离转徙,漂泊到此,归顺圣主,在您的土地上过上了不错的生活,是沾您的福,应感恩戴德。像殷模辜负您的恩惠,罪责自负。我谢过还来不及,实在不敢说什么。"

听了诸葛瑾的一番陈述,孙权感觉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就势收场,放过了殷模。

诸葛瑾一生谨慎,但遇事却不随大流,能仗义执言。大臣虞翻狂放疏直,屡屡得罪孙权,而虞翻又不能自制。

公元222 年,孙权称吴王,大宴群臣,宴会末段孙权向各大臣进酒,孙权到虞翻座位时见他醉倒地上,于是就走了过去,可当孙权走过去之后,虞翻却又坐了起来,孙权见此大怒,持剑要杀虞翻。

幸好大司农刘基立刻抱着孙权,并劝孙权饶恕虞翻,虞翻才得以免死。

后来在一宴会中,孙权与张昭谈论神仙,谈兴正浓,虞翻忽然指着张昭说:他们都是死人。还谈论什么神仙,世上哪有神仙?"

把孙权、张昭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孙权愤怒不已,决议把虞翻流放交州(今越南河内)。

朝中无人肯替他说情,只有诸葛谨多次为他进谏,求孙权宽恕,令虞翻很是感动。

虞翻在给亲友的信中说:" 诸葛瑾敦仁厚义效法上天救活生灵近来承蒙他仗义执言为我保全名分无奈我积怨过多犯罪过深深为陛下所忌恨虽有祁奚之类的人相救而我却无羊舌氏那样的德行解救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因为诸葛亮,诸葛瑾增加了不少知名度,但也是因为诸葛亮,也给诸葛瑾带来了不少麻烦。

公元208 年,赤壁大战前,曹操带大军南进,刘备势单难敌,派诸葛亮出使东吴,诸葛亮舌战东吴群儒,令孙权十分欣赏,意欲招之帐下,于是叫诸葛谨力劝诸葛亮留在东吴。

诸葛谨深知弟弟的抱负和人格,尊重他的理念和抉择,回答:我弟错误地归顺刘备,已是无可挽回的决定。不过从道义上讲,不可有二心,在一国保一主。我弟之不留,就像我不往一样。"

公元215 年,孙权派诸葛谨出使入蜀与刘备通好。他与诸葛亮只在公开场合相会,不私下见面;只谈公务,不讲私情。

公元222 年秋,刘备兴兵要攻东吴,孙权欲求和,当时诸葛谨都督公安,距前线较近,曾送信给刘备,劝他息武。

当时朝野上下流言纷纷,说与蜀国沾亲带故的诸葛谨与刘备私下相通;有人甚至密报孙权,举报诸葛瑾里通外国。

为了这件事情,陆逊还亲自上表为诸葛瑾担保,孙权最后也不得不站出来公开辟谣: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公元241 年,诸葛瑾享年68 岁,寿终正寝,其两个儿子均在东吴集团得到重用,其中诸葛恪还是孙权的托孤之臣。

诸葛瑾之所以能够成为职场不倒翁,一方面与其性格有关,诸葛瑾一生小心谨慎,为人忠厚老实,温文尔雅,谦和包容,豁达随俗;另一方面也与其处世方法有关,诸葛瑾外圆而不滑,内刚而不狂,外显拙而内藏慧,小处不精明大事不糊涂;再者,对待自己的老板孙权,始终保持着忠主而不愚,勤王而不阿的谨慎心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