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历史上最倒霉的皇帝是他?

未知 2020-10-13 14:59
大清历史上最倒霉的皇帝是他? 





雍正之死,最大的可能是过量服食丹药导致的。但民间相信,雍正是被刺杀而死的。

传说中,有一枚叫吕四娘的美女,因为祖父吕留良受文字狱之祸,全家被灭口,只剩她一个。吕四娘下定决心向皇帝复仇,便通过选秀入宫为妃,在侍寝之时杀掉了雍正。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吕四娘刺雍正,绝对是子虚乌有的。

不过,清朝的确出了一位被刺杀过(虽然没有成功)的皇帝。

他是雍正的孙子,嘉庆皇帝颙琰。




01. 不被看好的选择
嘉庆帝的亲爹,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弘历。与一般影视剧中,天天到处撩妹玩耍的形象不同,弘历实际上是个政治手段高超、办事雷厉风行的主儿。这样性子的人,注定不太喜欢性格随和、不够强硬的儿子,永琰(嘉庆此时还叫永琰)。

乾隆是雍正皇帝的儿子没错,但与他感情最深厚的男性长辈,却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还年轻的时候,继位不久的的乾隆,就曾发誓自己在位时间不能超过他那个当了六十年皇帝的祖父康熙。当然,这话说得也有点吹牛皮了,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皇帝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活那么久呀!

注定了弘历的不平凡,他还真活得够长的。

他活得实在太久了,到了晚年,只剩下四个儿子可供选择。他生下了十七个儿子,但也熬死了很多儿子,甚至有的孙子都活不过他。

虽然不太满意,但永琰好歹比其他几个儿子看着正常吧。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正式以“秘密立储”的方式,立了皇十五子永琰。

何为“秘密立储”?这是清朝独有的一项立储制度。中国传统的立储方式,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一般是选定了一个皇子做太子,按皇帝的模式培养,其余的皇子就养成混吃等死的藩王。

清朝在康熙之后则不然。早期不公布太子人选,把所有皇子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培养。皇帝则把太子的名字写在纸条上,放到正大光明匾后面,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公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清朝皇子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是历代最高的。

听着好像挺公平的,择有才者当之。实际上,弘历还是深受汉人儒家的影响,寄望于立嫡妻富察氏皇后所出的两个嫡子为国本。不幸的是,两个嫡子都早夭了。

永琰的生母是魏佳氏,汉军旗人,生下永琰的时候只是乾隆后宫中一个普通的令嫔。母凭子贵,儿子当太子后,她被追封为皇后。虽说汉军旗人也是旗人,但从血统上来说,魏氏应是汉人,所以嘉庆也算是清朝唯一一个有汉人血统的皇帝了。

不过,这个勉为其难的选择,还是让乾隆非常挣扎。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在祭祀的时候用皇子的名字向上天祈祷说,如果这个人不适合当皇帝,上天就把他弄死吧,好让我再换一个继承人。这爹心也是够狠的,好在永琰有皇帝命,没有横尸宫中。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在养心殿内的勤政殿召集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布了他在乾隆三十八年做的选择,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乾隆一并决定,于下年举行禅让大典。

同时,乾隆让儿子改名顒琰,方便天下人避讳。皇帝起名是个麻烦的事儿,所以皇家喜欢用生僻字。雍正干了件丧心病狂的事,命令他的兄弟、堂兄弟全部改名来避自己的讳。乾隆就好多了,让大家不用改名,写的时候少写一点就好。嘉庆原来叫永琰,全世界总不能不写永字吧?练书法可都绕不开永字八法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新皇帝改名。

乾隆决定禅位的公告,激起了朝廷里的大浪花。

顒琰诚恳地请父亲不要退位,自己继续当皇储就好了,您老人家百年之后我再上位。

王公大臣也集体请求皇帝不要退休。废话,领导说要退休,你敢喜滋滋地表示赞同吗?

但乾隆坚定地要遵守当年执政不超六十年的誓言。

这场清朝史无前例的禅位大典,在太和殿举行。禅位当天,乾隆凌晨就爬起来,到宫中的各处佛堂参拜。吃过早餐后,他带着皇太子颙琰到奉先殿、堂子(萨满祭祀的地方)祭祖。八点钟,乾隆走进太和殿,坐在金銮宝座上。穿戴着皇太子冠服的顒琰来到父亲的御座前跪下,接过玉玺,算是正式成为皇帝了。

然而,轰轰烈烈的禅位大典结束后,太上皇依然住在养心殿,而新皇帝还是待在他的毓庆宫。

宫里的一切,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02. 被架空的“实习皇帝”
为了自己过上愉快的退休生活,乾隆费了老大的劲儿,把宁寿宫改造得人模人样。今天故宫里面独立售票的珍宝馆,就位于这座宫殿中。

宁寿宫的占地超过五万平方米,模仿乾清宫和坤宁宫建成,带有独立的花园和规模最大的戏台。里面最奢华的乐寿堂,是用了珍贵的金丝楠木修筑的。

讽刺的是,这座乾隆的退休俱乐部,他老人家一天都没住过。在此之后的一百多年,也没有皇帝有胆子住。直到自认为至高无上的慈禧太后,才在里面小住过一阵子。

问题来了,乾隆为何放着好好的宁寿宫不住呢?他不愿放下手中的权力呀。

实习皇帝顒琰没什么政事要处理。他倒不是没这个心,而是他的亲爹不乐意分享权柄。

退位以后,乾隆还老用太上皇帝的名义发谕旨。每逢筵席,他坐正中,顒琰待在一旁。顒琰要一直看着老爹的脸色做人,老爹笑了他得笑,老爹怒了他也得怒。

最魔性的是,外面是改元嘉庆了,宫中还是沿用乾隆的名号。顒琰在亲爹弘历的眼中就一“小透明”。

控制朝政就算了,关键是乾隆当时八十好几了,几乎老糊涂了。他说的话基本没人听得懂,只有宠臣和珅能听清,再由和珅传达太上皇的意思。和珅还认为自己拥立嘉庆有功,对待皇上狂傲得不要不要的。

可怜的顒琰不仅要揣摩老爹的心思,还得屈服于和珅的淫威之下,难怪老爹死后他搞和珅搞得那么狠啊!

碰上这么个控制欲超强的爹,顒琰的前半生过得也是忒压抑了。他当学生就当到三十好几,唯一的慰藉只有师傅朱珪。

顒琰在虚岁六岁的时候入学,起初由奉宽先生教他读书识字。学习成果还不错,十三岁已经能背诵五经。之后就换了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珪教他诗文。




乾隆帝对儿子们的读书功课抓得特别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派人到宗学去叫皇四子永珹,怎知皇四子居然不在。底下的人说,皇子是因为参加祭礼而不在学校。乾隆生气了,祭礼不是在黎明举行吗?永珹不可以拿这么烂的借口旷课!于是处罚了皇子身边的人。听着像严父训斥顽童吧?然而当时的永珹已经三十一岁,娃都生好几个了。

跟他哥一样,顒琰也是“读书”读到三十好几。你试试天天不间断地上课,当三十多年学生,估计人都要疯了。

而且,颙琰不像他的爷爷雍正帝,当年好歹是在宫外开府住。颙琰当了皇帝,头几年还是住在宫里的毓庆宫,简直是史上最惨皇太子。

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两父子的关系又怎么会好呢?所以嘉庆和乾隆的关系并不亲近。乾隆不太瞧得上这个儿子,嘉庆也不觉得亲爹像爹。他心中的“慈父”,应该是像朱珪这样的人吧。

朱珪是一个神童,有多神呢?乾隆十二年(1747年),虚岁十八岁的朱珪中了进士,还进了翰林院当庶吉士,妥妥的学霸一枚。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教皇子顒琰读书。外放当布政使之前,朱珪给顒琰留下了十字箴言:“曰养心,曰敬身,曰勤业,曰虚己,曰至诚。”顒琰非常喜欢这句话,写成了座右铭天天看着。

登基以后,被老爹太上皇和和珅内外夹攻的嘉庆帝顒琰非常的孤单。此时太上皇召师傅朱珪回京当大学士,顒琰很是开心,写诗给老师表示祝贺。和珅看朱珪越来越受太上皇的喜爱,心里有点吃醋,就拿着嘉庆帝的诗稿到乾隆那里告状,说顒琰收买人心,乾隆一下子被激怒了。军机大臣董诰说了一句“圣主无过言”,乾隆才作罢。

朱珪死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谥号“文正”。从谥号就能看出顒琰对老师的尊崇之心了。毕竟能谥“文正”的,都算是一代名臣了,例如后来的曾国藩曾文正公。

在老师十字箴言的引导下,顒琰这个实习生,最后也算是成功转正了。

03. 盛世的终结者?
不知道弘历是不是挑着日子退位的。儿子颙琰当上皇帝没几天,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

如果说平定三藩之乱预示着康乾盛世的开端,那么,白莲教起义则标志着盛世的终结。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一百多年的时间,国内几乎没有大规模的战乱。所有的战争,都是在边疆展开的。这一百多年,是帝国腹地罕见的和平时期。乾隆晚年,大清人口已达到三亿,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在没有现代科技加持的年代,能养活这么多人,证明农业上的传统生产力已推至极致,劳动越来越密集化了。

另一方面,人口多了,但田地没有增多呀。大清国内可耕地越来越少,田少人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湖北、四川、陕西的交界,大批民众不断地向山区迁移,务求吃上饱饭。这些人脱离了官府的统治,渐渐变为游民,开垦山间荒地。数百万的人游荡在山间,山中的土地又很贫瘠,他们是难以靠耕作自给自足的。

这些贫困颠沛的群众,一下子就被白莲教感染了。

白莲教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呢?现在史学界还是无法下定论。只知道白莲教从南宋就兴起了,是弥勒教、佛教等的合体,还受到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白莲教教义宣称世间有明和暗两股力量作斗争,弥勒佛降世后,光明会战胜黑暗。听着有股救世主的味儿。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七,朝廷调兵去镇压白莲教。这一打,就是三年。结果却毫无作用,甚至适得其反,白莲教的人数还越打越多。这是怎么回事?

人人都想过太平日子,但是不居安思危的话,触觉、能力还真的会退化。清朝承平日久,生活质量提高了,军队却高度腐败了。平日没事的时候,士兵也是听曲玩鸟了,这些人组成的军队只能用“不堪一击”来形容。每个地方的军队碰到白莲教徒,都是赶跑到别的地方了事,不追了,不追了。

按他们的战斗力判断,这些官兵也不想和白莲教徒起正面冲突啊。

嘉庆四年(1799年),始终独揽大权的太上皇弘历死在了十八世纪的最后一年,“万年实习皇帝”顒琰终于亲政了。

嘉庆甫一亲政,就命令手下不能延误军情,欺瞒皇帝,否则立即军法处理。之前压制军报的事,一股脑全推到和珅头上,让大臣把白莲教起义如实报告上来。

在弘历的晚年,镇压白莲教的督抚将领冒功领饷、克扣军饷的事,实在太多。乾隆不是不想管,而是没精力管了。军官不想剿匪——白莲教徒越多,闹得越凶,他们就越能发财。要镇压才有军饷发下啊,没有军饷咱们怎么克扣呢?正所谓“养贼自重”,也难怪怎么都镇不下来。官员都把平定白莲教当成肥差,不是想立军功,而是想趁机贪污军饷。

嘉庆也明白,白莲教起义之所以日益壮大,乃是官逼民反导致的。因此,他改变了之前乾隆一味屠杀的作风,转为“害民之官必宜去,爱民之官必宜用”的政策,惩罚贪官污吏,提拔清官,再安抚老百姓。有官员杀了两千多降兵以邀功,嘉庆却指出,这不是逼着老百姓不敢投降,继续造反嘛,都是大清子民,怎么可以自相残杀?对投降的教众得抚恤,而不能让他们颠沛流离。

前后花了九年时间,动用了十六省的军队,白莲教才算被镇压下来。过程耗费军费两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真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满清的盛世,自此结束。

04. 一个“背锅侠”的自我修养
嘉庆皇帝常被传统史学家批评,说是他带领清朝“由盛转衰”。这话对,也不对。

作为最后一个帝制时代,清代以前的中国,陈规习俗已累积了两千多年之久。你可以称清朝是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也可以称清朝是皇权专制的极致。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官僚、行政系统涉及千万人的利益。莫说嘉庆算不上是开拓、创新型的统治者,即便是他的曾祖康熙皇帝那样的圣主,也不见得能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

嘉庆帝顒琰,这个清朝衰败的“背锅侠”,实际上为挽救颓势曾作出了一番努力。

嘉庆的庙号为仁宗,这很贴近他的行事作风。那种征东讨西的霸主型皇帝,听着很霸气,但对老百姓来说未必是仁君。可能哪天耕着耕着田,就被强征去打仗了。

嘉庆对老百姓算是难得的熨帖,似乎也与他个人的性格有关。像乾隆帝那样的统治者,心气过高,反而像嘉庆这样的皇帝,能对一般庶民带一点儿同理心。

嘉庆的个人作风,也很务实。历来的皇帝或多或少都喜欢“祥瑞”,吹牛拍马还是有效的。清宫档案显示,嘉庆朝也有很多官员报告祥瑞,比如那里长出了“嘉禾瑞谷”啦,这里长出了“瑞芝”“瑞麟”啦。但嘉庆对这些刻意奉承的狗腿子都进行了严厉的申斥。

作为一国之君,嘉庆并不是一个“老好人”。对于胡作非为的官员,该罚的一个都跑不掉。嘉庆五年(1800年)一月,云南威远一带水灾严重,云南巡抚江兰却按下不报,待皇帝派人查实后,还嘴硬不认,结果被嘉庆革职回老家去了。类似的事还有嘉庆九年(1804年),直隶总督颜检在还没收割的时候就谎称麦子收成很好,闹了蝗灾还瞎扯说已经扑捕干净了,结果蝗虫都跑到宫里去了,嘉庆气得不行,把这个平日颇有好感的颜检给严惩了。

说到“由盛转衰”,嘉庆也是最后一个举行木兰秋狝的清朝皇帝。

众所周知,满洲人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按明末的情况来看,善战的满洲士兵几乎一个能顶明军十个。即使称帝中原,在多方面汉化以后,吸取了前人的教训,骑射依然是清代皇子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当年跟随父亲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顒琰眼见杭州旗人的骑射非常差,他就很痛心,认为八旗雄风不再。骑射似乎在满洲人中,越发失去吸引力了。

持续百年的木兰秋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单是大清皇帝与漠北蒙古贵族联谊的手段,同时也是一次极好的军事演练,对个人的射箭、骑马水平要求极高。这得是平时长期训练的结果,还需要团队通力合作,才能捕得猎物。

嘉庆朝一共举行过十二次木兰秋狝,虽然每一次的打猎时间都短于他的父亲乾隆,好歹还把这当回事。嘉庆朝以后的道光、咸丰、同治等朝,皇帝花在骑射的工夫越来越少,用在圆明园等园林的精力越来越多。道光干脆取消了木兰秋狝,真是一派皇朝末期的颓废之象。

朝鲜使者对嘉庆帝的描述,称他姿容端重,秉性宽厚。乾隆帝虽然不大瞧得上这个才华平平的儿子,但最后还是选了嘉庆,也认为他谨慎、仁孝的性子可以当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嘉庆的宽厚,很大程度体现在对臣下的理解之上。他的老爹乾隆皇帝晚年喜欢享乐,需要有大笔的金钱供其挥霍。但皇帝需要的钱,除了走合法渠道,还能从哪里来呢?让官员送礼呗。官员的礼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是搜刮老百姓得来的。嘉庆亲政后就下旨,让官员不要再送礼了,由此颇得朝臣好评。

对于参加白莲教起义的百姓,嘉庆认为是州县官层层剥削,官逼民反的结果。而官员之所以下重手去盘剥百姓,一切都起因于和珅对下边的人进行勒索,才会导致官员腐败和乱来(其实是为了讨好他亲爹乾隆帝)。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和珅最大的靠山太上皇乾隆驾崩后,大臣们终于敢弹劾和珅的不法作为了。十三日,嘉庆皇帝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十八日,廷议凌迟处死。看在和珅是乾隆生前的宠臣,儿子丰绅殷德又娶了公主的份上,最后改成自尽。

作为一个小心谨慎,既不荒淫(妃子不多),又不浪费(为了省钱把南巡、北巡各种乱七八糟的巡幸都停了),还比较体贴员工的皇帝,嘉庆却碰到清朝其他皇帝没有遇到过的奇葩事——他被刺杀了。

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坐着轿子入宫,忽然从神武门窜出一个手持短刀的男人,要捅死他。事出突然,身边的一百多个御前侍卫都惊呆了(毕竟很难想象有人敢这样做),吓得一动不动。

关键时刻,还是他的姐夫、蒙古人固伦额附拉旺多尔济,和侄子定亲王绵恩带头救了他。在护卫与刺客搏斗之际,嘉庆赶紧搭轿子溜入顺贞门内。审讯之后,得知这个神经病叫陈德,在内务府当差,经常给皇帝的諴妃跑腿,所以熟悉紫禁城的门路。

嘉庆六年的时候,陈德的老婆死了,自己又被炒鱿鱼了,日子过得忒郁闷。行刺当年的春天,他卜了一卦,说他有“朝廷福分”,就想干一票大的。陈德还大声叫嚣,把皇帝干掉以后,老子就能当皇帝了。

最后,陈德被凌迟,两个年幼的儿子被绞死。

奇葩事遇到一次也就罢了,偏偏嘉庆皇帝遇到两次。

嘉庆十七年(1812年),白莲教的一个支派——天理教的头头在河南滑县道口镇聚头,商量在次年“搞事情”。次年,嘉庆启程赴承德。九月十五日中午,几十个贼人打进紫禁城。守卫森严的紫禁城,头一回被一群草台班子闯入。直隶的天理教教首早就给一些低级太监做了思想工作,才能如此顺利地入宫。

此时嘉庆不在宫中,皇二子旻宁(后来的道光皇帝)先回来,看到皇宫进了贼人,连忙用火枪把两个贼人毙了。天理教徒摄于火器的威力,这才被驱散逃跑。

九月十九日,嘉庆回宫在瀛台亲审,发现这些贼人是天理教的人,带头的叫林清、陈爽,他们妄称自己要一举灭清。

一行人最后被歼灭了,头颅还运到畿内示众。

在两件荒诞事的刺激下,嘉庆下了一道罪己诏,说这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能被自己碰上,肯定是自己的品德太差导致的。

可是,真正的原因,恐怕连这个倒霉的皇帝自己也说不清吧。时代正在急剧地衰败中,总要有人去承担责任——这个人如果不是嘉庆的父亲乾隆,那就只能是嘉庆本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虚龄61岁的顒琰突然病逝。清代衰颓再无可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