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物上的打虎好汉

未知 2019-05-26 09:03
古代文物上的打虎好汉




 
《胤禛行乐图册·刺虎页》


 
《乾隆皇帝刺虎图》(局部)


 
战国错金银猎虎纹铜镜(局部)


 
秦国武士斗兽纹青铜镜
人能打过老虎吗?当然可以。我国古代每有虎患发生,经常会有打虎英雄挺身而出,这些人打虎凭的不仅是一腔热血,更多的是精良的装备和丰富的经验。为了称赞这些“打虎好汉”,古代工匠、画家以打虎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艺术品,借此弘扬中华民族尚武的传统,激发人们的斗志。
战国猎虎纹铜镜 展现殊死的近身肉搏
中国古人打虎是有明确记载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卯卜,贞,获虎”“获大虎”“任寅卜,贞,王田往来七灾……获虎一豕上交”等卜辞。在周代,打虎还被视为帝王宣示武力的一种方式,如《逸周书》中就有记载,“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讲的就是周武王狩猎老虎的事情。民国时期,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大墓曾遭多次盗掘,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还包括一面战国错金银猎虎纹铜镜,上面反映了周朝勇士猎虎的情景。
战国错金银猎虎纹铜镜直径17.5厘米,现藏日本永青文库。镜背左侧有一立虎作欲噬状,右侧有一武士,他头戴插有两根羽毛的鹖冠,身披甲,左手执缰,右手持剑,蹲在披甲的战马上,正奋力刺向猛虎。铜镜全身饰以斑纹,纹饰皆嵌以金银丝,镜钮、钮座、凹面宽带、镜缘等处均残存鎏金。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传为金村大墓出土的金银错兽形器座残件,怪兽身上多处饰以金银错涡纹,与战国错金银猎虎纹铜镜上的涡纹装饰手法相似,或为一套。
周朝贵族勇士猎虎时穿着全套铠甲,还蹲着骑战马,即便打不过老虎也不至于送命;而在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中,与老虎战斗的竟然是步兵走卒,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一个个还赤裸着上身。1975年,湖北孝感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面秦国武士斗兽纹青铜镜,该镜直径10.4厘米,有桥形方钮,背面以细线勾连纹为地。镜背有两位勇猛的武士,他们扎着如秦俑般的歪髻,赤裸上身和足部,裤腿高高挽起,左手持盾,右手握剑,分别面对一只凶猛的老虎和一只金钱豹,呈战斗姿态。全镜制作精湛,是战国时期秦铜镜中的佳作。据考古学家分析,这种斗虎、斗豹的行为在秦军内部十分流行,是当时秦国尚武风气的一种生动表现。
汉代斗虎画像砖石
呈现惊险刺激的马戏表演
汉时随着武器的进步,老虎也更容易被捕获,社会上随之出现了许多惊险刺激的马戏表演,其中就包括斗虎与驯虎,如《盐铁论》中就有“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的记载。
汉代的驯虎情形,在画像石和画像砖里都有形象的记录。江苏淮安盱眙县东阳汉墓出土的“百戏杂技图”中有一牛一虎相抵的场面,牛背与虎背各有一驯兽者跪立,双臂平伸,作杂技姿态。河南南阳唐河县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驯虎图”,画中虎颈拴索,前有一人牵索戏虎,虎昂首翘尾,后有一人一手握虎尾,一手执虎足,神态自若。
 
 
汉代人驯虎很强调安全性,所以大部分表演都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但有的时候,为了体现出“生死较量”,表演中也会加入充满血腥味的“斗虎”。一些反映角抵的汉代画像砖常分为三种形式,即人与人斗、兽与兽斗、人与兽斗。其中人与兽斗常体现为一人一虎,虎作站立扑噬状,人则持类似长矛的武器刺入虎颈部,场面让人不寒而栗。
随着斗虎、驯虎表演的盛行,到了东汉时期,山林中老虎的数量锐减。《后汉书》中曾记载,汉代大臣法雄在任南郡太守时,曾针对捕虎发文告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太守虽不德,敢忘斯义?”并下令“不得妄捕山林”,这种给老虎生存空间、使老虎与人互不侵犯的做法,与今天所宣传的动物保护异曲同工。
宋代至清代的“打虎”画作
多表现流于形式的“精神打虎”
汉代之后,由于战乱不断,消灭虎患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时至唐代,随着社会趋于安定,人口逐渐增加,虎患报告又多了起来。此时期,贵族们在狩猎时与老虎肉搏的情况基本消失,皆改为骑射。民间一些具备弓弩的猎人也善于射杀老虎,他们还总结出一套“打虎纲要”,并以此为业。据《太平广记》载,唐时“浔阳有一猎人,常取虎为业,于径施弩弓焉。”
由于专业打虎人士的存在,老虎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坊间谈论打虎的情节,以想象成分居多,进而出现了许多赤手空拳就打死老虎的传说,不少画作中的“打虎猛士”,也是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显得十分离谱。
宋代有一幅著名的《卞庄子刺虎图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卷绢本设色,纵约39厘米,横169.1厘米,画中的故事取材于《战国策·秦策二》中的卞庄子刺虎。历史上,卞庄子以勇力过人著称,其还是民间传说中的“天蓬元帅”。而这幅画中的卞庄子仪态优雅、仙风道骨,他宽袍大袖,手持一柄宝剑,想刺杀两只正在打斗的老虎。旁边的人劝告他:且待两虎相斗完毕再杀不迟。这幅画反映出来的是宋人过于强调计谋的处世哲学。
《卞庄子刺虎图卷》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为佚名画作,清代人根据线条描绘精良判断此画出自宋代画家李公麟之手,但此说法不被今人认可。
明清时期,老虎的生存状况堪忧,但民间猎取虎骨的行为有增无减,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一些画作中,皇帝也穿着华丽的服饰,手持钢叉、长矛,装模作样地猎捕老虎。清代的雍正和乾隆皇帝就是这样的“好汉”。
《胤禛行乐图册》是清代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全幅一套共13册页,每页纵34.9厘米,横约31厘米,其中有一页名为《刺虎》。该图绘雍皇帝正在悬崖山洞旁举叉刺虎,画中雍正穿着奇特,他头戴西洋假发,着西洋装,俨然欧洲人的装束。整幅画作虽然乐趣十足,但若在现实中穿成这样去打虎,怕是有去无回。
此画的人物画法明显具有肖像画的特点,人物面部五官的刻画生动逼真,和故宫博物院所藏另一幅雍正半身肖像画十分近似。据学者研究,本幅绘画的表现方式系受当时欧洲流行的“扮装舞会画像”的影响,揭示了雍正内心标新立异的特质。
有其父必有其子,乾隆皇帝也热衷于“精神打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皇帝刺虎图》,为绢本设色,纵258.5厘米,横171.9厘米。该幅无作者款识、印章,传为郎世宁等人合绘,钤乾隆皇帝“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鉴藏印。
此幅画作绘有30余岁的乾隆帝身着便装,与侍卫手握长矛,跨步向前欲刺猛虎的场面。作者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表现猛虎在乾隆皇帝的威逼下,止步不前的受惊情景,衬托出乾隆帝的英霸之气。在形象上,作者为了烘托乾隆帝的高大,将本是百兽之王的猛虎,画得既小又弱,全然一副可怜相。全图笔法细腻,准确地描绘出不同身份人物的不同举止及表情。从笔法上分析,画面上虽然无作者款印,但乾隆帝画像当为擅长写真的郎世宁所绘,虎及树木、山石等应出自其他宫廷画家之手。
古代文物上的“打虎”虽然有真有假,但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尚武的传统,以及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这些精神使我们在遭遇任何强敌时都能保持乐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