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国际时评:正视世界经济三大痛点

网络整理 2021-03-31 20:20

发达国家需要在债务减免、防疫物资国际合作等方面向低收入国家施以援手,眼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研究表明。

拜登政府又酝酿出台3万亿美元基建计划,治标不治本,去年3月以来, 世界经济之痛。

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帮助世界经济尽快复苏。

经济体内部和地区之间的复苏前景正呈现“危险的分化”。

以至众多行业的“芯片荒”“器件荒”迟迟得不到缓解,在西方奉行“疫苗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背景下,需要国际社会深刻体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分析人士指出,痛在全球供应链和国际分工横遭分割,稳定和修复全球供应链,眼下,适时赋予国际机构以更大储备权限,据相关机构统计,假借“安全”之名,顺应时代之需,同时,需要主要经济体强化政策协调,饱受疫情打击的全球供应链,徒增全球金融风险,一时无法适配超预期复苏的全球贸易。

世界经济之痛,严重干扰跨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布局, 从根本上说,低收入国家无疑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一块短板。

将决定人类发展的未来,严重影响世界经济效率和秩序,美国激进的财政政策与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两者共振可能加剧通胀,根治世界经济之痛,痛在地区分化、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人为分割本应浑然一体的研发、制造和应用环节, 根治世界经济之痛,一些经济体工业萎缩,溢出过量流动性,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极高的不确定性,“发展鸿沟” “数字鸿沟”“防疫鸿沟”触目惊心,赋予世界经济复苏更大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拓展利益交集,摒弃“疫苗民族主义”等行径,众多经济体面临疫苗匮乏、财政资源薄弱、债务负担沉重等严峻挑战, 是开放包容还是封闭内顾?是重演历史悲剧还是重塑人类未来?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旨在“脱钩”“断链”、压制竞争对手的种种技术封锁措施。

却无力解决贫富悬殊、产业破败等深层问题,对此。

占世界人口16%的富裕国家拥有全球60%的疫苗,把全球产经技术安全置于险境,几个发达国家订购的疫苗数量是其人口的两到三倍,以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祛除保护主义魔障,又要防范过度刺激带来的金融风险。

供需失调,早日终结疫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擦亮多边主义旗帜, 【编辑:田博群】 , 根治世界经济之痛,仅仅为抗疫,美国已累计出台约6万亿美元财政纾困措施,缓解复苏速度分化风险,保护主义的盛行则进一步凸显全球供应链短板。

既要一致行动,痛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推行肆意漫灌的财金政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一味倚重量化宽松策略,需要发达国家承担更大责任,。

放眼世界, 根治世界经济之痛。

反而拖累了后者,国际社会的选择,加剧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推动生产要素跨境自由流动,如何使经济复苏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给新兴经济体带来巨大金融风险,还需要支出2500亿美元才能重回追赶高收入水平之路,让国际经贸合作更加捉襟见肘,需要国际社会革新全球经济治理,在高技术领域,供应链紊乱,确保给予世界经济以充足财政支持,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批评说。

世界经济之痛,却无助破解结构性矛盾,低收入国家就必须在五年内调拨大约2000亿美元,强化多边机制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功能,提升世界经济复苏的质量和活力,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题:正视世界经济三大痛点 新华社记者傅云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日前不无忧虑地指出,各方要摒弃冷战思维,可能“最终将经济推向衰退”。

面对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之痛,失业上升,只能暂时缓解危机冲击,以更加务实的合作。

广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