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人要活,新疆工人就别想好过

未知 2021-07-19 09:36

美国工人要活,新疆工人就别想好过 


近日,美国再次将新疆问题升温。联邦政府若干部门联合发布针对新疆供应链的商务警告,提醒美企涉及新疆供应链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或将触犯美国法律。

这份警告的联署者,除了国务院与国土安全部外,还有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署与劳工部,基于拜登政府强调对外政策必须服务于内政的主张,此举或许是白宫欲开启中美对话的讯号,包含中美贸易谈判“续篇”。

新疆供应链面对的是哪一类的美式攻击?看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这几个月的表现,大概可预估这次美国将发射的是“劳权导弹”,目标不只中国,而是整个东亚的发展中国家。

以工人为中心的美国攻势

“工人是天”,这四个字即足以形容拜登政府的国策。

在一场面对蓝领工人的演说里,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大声说着:“历届官员经常阐述自由贸易(free trade)的好处,但它肯定不是公平贸易(fair trade)……几十年来工资停滞不前所造成的贫富差距,CEO的平均收入是员工的320倍,工会中工人的百分比却是40年前的一半(工会成员占比,是评估较高工资和工作稳定性的指标)……这现状必须改变。”

对于美国病症,戴琪强调是来自于让企业与资本流向工资、税收和法规最低之处的全球化。解决之道,就是透过贸易手段,在全球范围重新制定规则,以提高他国工人薪资,消除政府补贴竞争,让美国工人受益。

这叫做逐底竞争(a race to the bottom),一种莫名其妙、充满妒意的政治经济学说法。

所谓全球化,说白了就是整个世界变成单一的大型社会,企业为了最大利益化,当然要找工资低的地方生产,然后进行市场竞争,使商品平价化,回头造福中下收入的劳工。因而,从全球角度来看,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是因全球化而得以提升的。

在任何单一经济体里,逐底竞争也是正常市场规律,何以放大到全球化角度,就成了脏字?

事实上,被当成逐底竞争箭靶的中国,在工资逐年上涨的过程里,一样也在面对东南亚的逐底竞争,这是正常现象。解决之道,就是产业升级,并连带促进劳工技能升级。美国的问题,就是在产业升级的过程里没有带动整体劳工技能升级,以致产业空洞化,工作岗位流失。

鸿海到美国设厂找不到工人,台积电在美国设厂最担忧的也是劳工资质与劳工文化问题,已经很能说明当代美国工人环境的短处了。

拜登一上台,就强调要“工人阶级优先。”图为2020年7月,拜登在一个金属制造厂。

以“反逐底竞争”重建美国制造业,拜登与特朗普是一样的,只是方法不同,特朗普的工具是关税,支持多边主义的拜登则想制定新的国际标准。而所谓新标准,是以美国标准套用在国际社会里,现成样本就是特朗普时期的新版“美墨加协议”。

墨西哥汽车工厂工人在新版“美墨加协议”的制约下,被迫加薪,听起来是好事,但“被迫加薪”意味者工作岗位的减少,而这些岗位则被美国工人抢回去了。墨西哥汽车工人的薪资与权益,正受到USTR的密切关注,而作为一个样板,USTR将投注大量时间与资源在亚洲复制“美墨加协议”,并以抵制“强迫劳动”或鼓吹各种劳工维权的方式,为中国与其他开发中国家设下贸易障碍。

对美国而言,劳权导弹的妙用并不仅止于重建“美国制造”,还能与在价值观上相近的欧洲联手,遏制“亚洲崛起”。简言之,就是以软实力攻势,回补硬实力。

因此,重点不在于新疆的劳权真相,重点是美国工人要活,新疆工人日子就别想好。这个虚假的议题,就像918事变,日军自导自演了一个事件,然后甩锅给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扩大冲突以便套利,新疆议题的核心本就不是维吾尔族与穆斯林,而是西方反逐底竞争的借口。

只是,中国正站在一个微妙的位置上,因为正进行产业升级,工资逐年上升,同样在面对东南亚的逐底竞争,以致劳权导弹的主要受创者,其实是东南亚。

那些因为中国工资上涨,以及中美贸易战而往东南亚移动的厂商,能承受劳权意识与工资上涨的压力吗?想想也挺悲催。

因此对中国而言,劳权导弹有利有弊,说不定利大于弊,就看怎么处理,因为美国倒逼中国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变相帮助中国在劳工权益与技术升级上加快脚步,正向摆脱东南亚的逐底竞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