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二号——一个不只关乎能源的故事

未知 2021-07-28 08:59

北溪二号——一个不只关乎能源的故事 


7月21日,德国和美国终于就解决争论数年的“北溪二号”达成正式协议。

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德国保证在能源项目方面向乌克兰提供资金和外交支持,譬如,参与成立一个数十亿美元的基金,帮助乌克兰开发其它替代能源(如再生能源等),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安全。

2. 德国将支持由12个中东欧国家参加的“三海倡议”。该倡议旨在加强三海(波罗的海、黑海、亚得里亚海)区域的政治、经济、基建、能源以及安全方面的合作。其中一个核心点就是建立共同的能源走廊,以平衡“北溪项目”造成的对俄海上天然气通道的依赖。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去年的“慕安会”(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上宣布将注资十亿美金加入此倡议。

3. 德美将确保乌克兰继续保持“管道过境国”地位,德国将努力促使俄乌两国2024年底即将到期的“管道过境协议”再延长10年,以便基辅可以继续从莫斯科那里收取“买路钱”。

据说,默克尔在华盛顿作“告别之旅”时,双方在北溪二号问题上进行了最后的讨价还价:美国要求德国在管道上设置所谓的“关闸装置”(kill switch)以防不测,德方认为这样做有法律难度,最终没有采纳。

最后,协议中增加了针对俄罗斯的“警告性表述”:如果俄方将管道作为针对乌克兰的“武器”,那么,德国将在本国和欧盟层面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默克尔也表示自己手中有多张“牌”可以让普京同意这个方案。拜登则威胁,如果莫斯科以北溪二号来胁迫乌克兰,美方保留采取制裁措施的权利。

今年5月,美国在总统拜登的欧洲“峰会之旅”前,宣布放弃对北溪二号的制裁。很多人误认为该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其实,美方当时虽然“示好”,但德美之间并没有达成具体的协议。

现在回头再看拜登的“欧洲之行”,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欧美之所以能针对一些国际问题(特别是针对中国)共同发声,默克尔之所以很快接受拜登的访美邀请,恐怕也与解决北溪问题的意向有关。

德美达成协议的确为现实政治带来了一些便利和好处:

从经济层面看,之前本已接近尾声的天然气管道由于受到美国制裁(参与铺管的瑞士与荷兰的公司)和制裁威胁而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达成协议后,工程可以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于年内完成。

从政治层面看,这个多年来挥之不去的“阴影”曾给德美关系带来过很大的“困扰”与“麻烦”,此番达成协议,的确舒缓了两国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令双方头疼的问题之所以得到解决,还要“感谢”中国。因为如果不是拜登要拉拢包括德国在内的盟友对付中国,美国是不会在此问题上“就此罢休”和“主动让步”的。

但从战略角度看,德美协议充其量不过是在最低层面暂时解决了一个“旧”问题,但新的问题将随之而来:欧盟内的不和谐会因此而进一步加深;乌克兰很可能成为美国介入欧洲事务、影响欧俄关系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美国从未认同过德俄的能源交易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德俄的能源合作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二战后不久,西德和苏联就进行过“管道换原油”的交易谈判。但是,当时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不久,冷战正酣,西方阵营针对苏东采取了所谓的“小针刺政策”,即通过一系列“刁难性”的小步骤来实现阻止东方集团发展的战略目标。

那时候的苏联,正计划并实施“友谊输油管道”(Die Erdölleitung Freundschaft)工程项目。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道,共分两条线:一条长4412公里,从苏联通往东德;另一条长5500公里,输往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这个原油管道网覆盖大部分“经互会”在中东欧的成员国。

东德的“友谊输油管道”邮票

如此规模的项目大大增加了对钢材和管道的需求量。为此,苏联与西欧国家进行了原油换钢管的交易。这让美国很不爽,它竭力反对盟国接近苏联。北约成员国从1963年起彻底禁止向苏联提供大型管道,就属于美国制定的“扎针”措施之一。

作为“经济上的巨人,政治和军事上的侏儒”,在大型管道生产领域领先世界的西德自然无法离经叛道,公然违反美国盟主的旨意,最后不得不放弃与苏联的相关接触和交易。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冷战”仍在继续,“铁幕”却出现了些许松动:1969年,美苏开始进行控制和限制核武器谈判;德国总理勃兰特(Willy Brandt)启动旨在缓和中东欧局势的“东方政策”(Ostpolitik),与苏联及部分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文件,史称“东方条约”(Ostverträge)。

1968年,经过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Ost-Ausschuss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的不懈努力,“大型管道”得以从北约禁运清单中删除。1970年2月1日,西德和苏联签署《德苏管道-天然气协议》(der deutsch-sowjetischen Röhren-Erdgas-Vertrag),重启五十年代的“管道换能源”交易。

根据该协议,西德公司(如Mannesmann)提供一百万吨的大型管道,苏联则提供每年3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西德银行通过贷款为此“保驾护航”。

1970年代,深陷越战不能自拔的美国持非常强硬的反共立场,坚决反对德苏的能源交易。尼克松总统甚至考虑采取制裁措施,但西德政府坚持了自己的立场。

勃兰特与尼克松

在之后的数年中,西德以及西欧为建立和维护与东方的能源合作投入了大量资金,而美国一直视冷战时期与苏联的任何合作为“背叛”和“危险的依赖”。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华盛顿之所以反对,也是因为自己想占领这个潜力巨大的能源市场。

1982年,德美双方争论再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