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家低价出货是投资长期商誉

未知 2020-04-23 12:37
厂家低价出货是投资长期商誉

4月22日,意见领袖“花总”发表视频《口罩猎人》,讲述了30岁口罩商人林栋赴土耳其采购防疫物资的惊险故事。影片引述林栋的话说:在疫情的特别时期里,口罩的利润高达100%、300%,已经超过了毒品和军火,跟印钞机一样。

人们又一次注意到防疫物资过山车一样变化的价格,以及试图“火中取栗”的投机者。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口罩、额温枪、呼吸机等防疫物质,已成为比春运火车票还抢手的“年货”。历经疯抢、囤货、倒卖,价格涨到天价。部分生产厂家囤货居奇,要求买家交“诚意金”,尽可能延迟低价买家的交货时间,为卖高价甚至不惜毁约。

该不该发“国难财”,人们各执一词。

部分人高举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的大旗,认为“发国难财的人,是在救别人的命,他们应该得到一个奖章,而不是得到惩罚。”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益公司”特约评论员、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志强教授认为,在商品价格飙升时,厂商坚持按时履行已经签署的低价合同,短期看是损失,但实际上是对长期商誉的投资。

疯狂背后 谁在攫取利益?

口罩之前是额温枪。疫情之前90元左右的额温枪,一路飙涨,甚至出现了一天一价的疯狂时刻。有人调侃,如今额温枪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比价格高更疯狂的是层出不穷的套路。

知乎用户王樊爆料称,这是一场空手套白狼的赌局。先是大量发布手头有现货的低价信息,套取买家的预付款定金,再用买家的定金去批量采购货物。随着货物的运送到手,价格早已今非昔比。卖家随势高价卖出手头现货,原来的客户只能认了退款的哑巴亏。

(图片来自知乎王樊)

在多层倒手的过程中,利润由囤货者赚走,终端买家却为此付出过高的成本。

董志强认为,疫情风暴时期的防疫用品,堪称战略物资,“囤积居奇”行为可能带来严重而恶劣的后果。

比如,被推高的稀缺预期刺激抢购挤兑,导致稀缺感更加严重,囤积可能进一步深化。在这一过程中,防疫品因囤积而更加稀缺,可能导致疫情扩散更快,抗疫进程被延误,社会也可能因此陷入恐慌无序。

产能飙涨,市场可能面临“一地鸡毛”困境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金海透露,从3月1日到4月4日,全国共验放出口口罩约38.6亿个,价值77.2亿元——均价2元,与此前暴涨的天价口罩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来自天眼查)

经历过“蒜你狠“、“糖高宗”等事件的企业都了解,由于短期内需求激增,供货储备不足,价格快速上涨。看到商机的企业们纷纷加入,有的忙于倒买倒卖,有的从0到1加足马力生产。但价格疯涨之后,迎来的是过于饱和的企业生产和逐渐复位的产品价格。

匆忙加入炒货的企业为了货物脱手进而开始了企业之间的价格恶战。无论是跟风生产的企业,还是投机倒卖的商家,最终都可能被市场抛弃,而抗疫物资市场面临“一地鸡毛”困境。

“违背市场规律的‘囤积居奇’最终会受到市场惩罚”,董志强说,“故一般的时候不足为虑。”

“商誉投资”是企业须建构的商业精神

董志强认为,防疫品厂家在实际操作中为满足高价买家的需求,延迟事先的低价购买合同的交货时间,这违背了契约精神。若企业短视,过于追逐短期利益,这将有损商誉。企业只有投资于可信度和商誉,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董志强强调,“在疫情中囤积居奇、违背契约甚至欺诈盗掠,是企业责任的缺失。防疫品厂家追求利润延迟交货时间有违契约精神,利用“诚意金”进行欺骗更是非法的恶劣行为。坚持按时履行已经签署的低价合同,对厂商固然有短期的损失,但实际上是对长期商誉的投资,是对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的尊重与宣誓。利益和责任的天平倾斜之后,是信誉的一再降低。”

经济学诺奖得主阿克洛夫说:“正是许多英雄人物不计个人得失的抗争,才使得经济中的各种丑恶行为得到了遏制”,这些英雄人物包括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市场治理需要依靠市场,也要依靠政府

要解决抗疫物资的价格问题,需要依靠市场要素,也需要政府加强调控和管理。“市场是组织和扩大生产的最有效的手段,故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董志强认为,“防疫物资‘倒爷’和欺骗等扰乱和破坏市场秩序的现象,则说明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府的作用不是取代市场,而是助力市场更有效地运行。”

董志强认为,法治秩序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保障和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法治在抗疫中的保障作用。政府须加强对防疫物资市场交易的监管,从重、从严、准确、快速地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政府监管部门改善监督技术(比如运用大数据技术),也需要监管人员勤勉负责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人民大众的监督作用。

“中国益公司”项目是由腾讯新闻发起的企业社会责任促进项目,致力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专业化、体系化发展,促进企业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均衡发展,进而推动商业文明的整体升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