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民生的机制

未知 2020-06-13 09:55
建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民生的机制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新增的1万亿元财政赤字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市县基层。5月2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财政、社保部门要设立特殊账户,确保资金直达,避免中间截留。6月8日,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要求,建立资金直达基层直达民生的机制,推动财税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
 
  从全国人大会议到国务院会议到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都提出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的目标任务。这种对财政资金直达的强调和重视,是前所未有的。这或许是此次因应疫情影响,倒逼财政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
 
  传统的转移支付基本上是层层划转的,这种做法曾饱受批评。一是转移支付的速度比较慢,存在很大的时滞和延迟。尤其从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到县、乡的资金,经过省、市多个环节,可能时间过去很久而资金仍然在路上徘徊,资金不能及时迅速地到达,远水难解近渴,影响使用效果。二是转移支付经过的环节多,流失就越多,可能会出现资金被挪用、被挤占、被虚报冒领的情况;因为环节多,往往还可能存在利用资金下拨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等腐败情况。一笔转移支付经过多个环节,最终就像夏天的冰棍一样,耽搁得越久,消融流失得越多。
 
  此次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要直接解决最基层民生的燃眉之急。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这次受疫情冲击更大更明显的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一般服务业从业人员等低收入人群,是贫困户、失业人员、低保和临时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涉及几亿人,新增财政资金主要用在他们身上。困难的紧迫性决定了此次转移支付必须要打破常规做法,采取直达措施。救助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转移给终端用户,让他们直接受益。只要基层政府根据需要把终端用户的账户完善地建立起来,直通国库,由国库直接支付就可以了,中间环节越少越好。
 
  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政府的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基层政府比如县、乡、街道应该掌握辖区居民财产和收入的大致信息。如果辖区居民提出申请,请求政府救助或者享受来自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救助,基层政府就应该能够及时迅速地进行调查、评估和审核,确定救助额度和责任,建立账户。这样的工作量想必是巨大的。以前,我国的一些单位承担了许多基层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一些救助信息的搜集、调查、评估和鉴别往往由一些辖区单位为基层政府分担了。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已经进行社会化改革,将这些工作交给基层政府。比如随着企业改革深入,原本由企业承担的离退休人员的医疗、社保、党组织关系等,都移交给了街道社区。这样的职能转变,一方面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但同时也给基层政府带来挑战。如果基层政府不能适应这种职能转变的需要,就无力应付大量调查、审核、评估、分配所需要的多方面更加精细化的工作。
 
  所以,如果要建立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民生的机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基层政府的建设。基层政府的建设,一方面是职能的扩大,人员的增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治理能力的提升。面对基层众多需要从中央政府转移支付中得到财政支持和帮助的困难群众,如果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低下,不能快速识别、调查、评估和确定真正需要救助的对象,不能快速为他们建档立卡,建立直通中央财政的账户,不能公平公正地分配转移支付的救助资金,那么,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的目的仍然是很难实现的。实际上,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信息化和大数据的发展,将基层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的账户与中央财政直接连通起来,实现瞬间支付,目前在技术上没有任何困难,困难的就是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问题。
 
  基层政府不但要通过建卡立户将终端用户与中央财政直接连通起来,实现财政资金瞬间直达,而且必须做到账户实名,透明可监控。中央要求,决不允许对直达的财政资金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确保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按照有关要求,财政部门要同步建立全覆盖、全链条监控系统,各级国库也要督促做到点对点直接拨付资金,确保账实相符,审计部门要开展专项审计。除此之外,引入社会监督也是十分必要的。应该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加强社会监督,不妨以此次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作为预算改革的演练与试验,推广至常态化使用,借机完善预算体系,增加预算硬约束,从而保障财政支出结构的持续优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