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屋”蓝图中的大爱密码

未知 2020-06-22 10:52
“希望小屋”蓝图中的大爱密码



“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儿童的成长,关乎着祖国的未来;孩子的心愿,永远是民族的牵挂。2020年,是国家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山东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转型升级力争突破的一年。这意味着,在祖国和人民关心帮助下,国之花朵从此不必再担忧衣食和学费,可以尽情去追求精神世界的自强和幸福。
 
随着祖国的号召和学子的呼唤,一项关爱青少年的新工程在山东拔地而起——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共同发起“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旨在为适龄有需儿童打造独立的生活和学习空间。6月20日,“希望小屋”项目花开菏泽,正式启动援建菏泽首批项目。在启动仪式的现场和随后的实地走访中,“希望小屋”的发起者、支持者、关注者和受益者们纷纷现身,畅谈着愿景,倾诉着感受。
 
“希望”、“模式”、“共振”,随着人们的娓娓讲述,隐藏在“希望小屋”蓝图中的三个关键词被“破译”而出。
 
 
 
希望:汇聚国家期望、组织愿望和孩子祈望的小屋
 
“希望小屋”起源于期望。国家的期望,是人民生活幸福、孩子健康成长。
 
“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掷地有声的话语,宣示着国家一直牵挂着人民的生活和儿童的成长。在脱贫攻坚和希望工程的齐头并进中,祖国大地上的千万名寒门学子,家境有所好转、读书有所保障。2019年11月20日,金声玉振的寄语让希望工程再次得以升华:“进入新时代,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国之号召响彻华夏、传入山东,化作了一项崭新的儿童关爱项目的初心和本源。于是,一座座“希望小屋”在齐鲁大地生根萌芽、开花结果。
 
“希望小屋”发轫于愿望。团组织的愿望,是勇担责任使命、贡献青春力量。
 
 
 
在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乡村振兴走入新阶段的重要时期,共青团山东省委坚决勇担使命,用自己的方式助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正如团省委书记刘天东所说:团组织要围绕中心大局、主动担当作为,像推进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助力招商引资、实施“青鸟计划”助力招才引智、开展“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一样,打赢这场攻坚战。而“希望小屋”项目,正是山东希望工程转型升级、精准服务青少年需求的突破方向,也是山东共青团助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
 
“希望小屋”落足于祈望。孩子们的祈望,是开开心心生活、安安静静学习。
 
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我想有一个大大的衣柜,这样就再也不怕衣服和我‘捉迷藏’了。”“我和妹妹好想有一张自己的床,这样我们能睡在一起说好多悄悄话。”“我想有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我想有一个干净独立的小房间,我就可以静下心来学习了。”……对于孩子来讲,无需千万间广厦,一间两三米见方的独立空间,就足以换取他们一张灿烂的笑颜,承载他们一个七彩的童年。“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正是为了给困难家庭的孩子筑起爱的城堡,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成长环境。
 
由此,党和国家的谆谆嘱托、共青团的拳拳担当、孩子们的殷殷心愿,在齐鲁大地上汇聚融合,形成了一种名为“希望”的力量,伴随着雨后春笋般的一座座小屋,花开遍地。
 
 
 
 
 
模式:让精准度、组织力、公信度、持久力都成为习惯
 
“希望小屋”,本质上是爱心工程,是公益项目。作为工程的设计师和项目的发起者,团省委倾注心血做了详尽部署,开启了一系列的“小屋”模式。
 
有一种精准模式,叫做有的放矢。
 
“希望小屋”从诞生起,就被赋予了精准使命:针对贫困家庭无独立居住和学习环境的8至14岁困境儿童,依托原有住房打造独立空间,购置专用的生活家具、学习用品,改善生活与学习环境;同时,“希望小屋”的建成速度,也有着明确的规划:年底前建成约2000个小屋,三年内在全省建设不少于10000个“希望小屋”。小屋的从“生”到“长”,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有一种组织模式,叫做全员皆兵。
 
“希望小屋”儿童关爱行动由团省委统筹负责,全省各级团组织共同参与。团省委主要负责项目统筹、把关定向、标准制定、社会发动、督导考核;市级团委主要负责本地推进方案制定、资金筹集、项目调度和建设管理等;县级团委主要做好摸清底数和实情、建设任务落实、协调保障和日常管理等。这意味着,每一位青少年工作者都要为“小屋”尽一份责任。
 
有一种公信模式,叫做公开透明。
 
善款如何募集?如何监管?答:渠道多元、流程透明,欢迎随时支持、随时监督。在线上,通过山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依托新浪微公益等平台开展募资;在线下,发动团组织、党组织以及企业开展认领小屋和募捐活动。捐助者能够随时监查善款使用状态,并可根据认捐金额和意愿,对小屋进行冠名。“我们承诺,让每一笔善款去向可追溯,精准落到每个被救助孩子身上。”
 
有一种持久模式,叫做始终如一。
 
小屋建成后,配套提供爱心志愿者结对跟踪陪伴,帮助解决成长和学习中的困难问题,促进良好习惯养成和自立能力提高。“因此,希望小屋不仅仅是一方物理空间,通过环境影响儿童、塑造儿童、改变儿童;更重要的是,通过志愿者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重塑他们对生活的信心,点燃他们对未来的渴望。”正是:上半场建设质量不打折,下半场跟进服务不断档。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群体项目,“希望小屋”从以往的“规范级别”升级到“标准级别”,诠释了何为“模式的力量”。
 
 
 
共振:从“公益同心圆”到“爱心冲击波”
 
“孩子们充满渴望的面庞,发起者不遗余力的付出,好心人不求回报的奉献,以及项目本身的周密规划,让‘希望小屋’充满吸引力,进而形成传播力。”一位捐助者表示,自己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大爱的“共振之力”。
 
按照规划,每个小屋建设及配套共需资金1.2万左右,10000个小屋,资金总量约1.2亿元。同时,在项目实施的“下半场”,还需要委派专人对孩子们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实地走访,通过学习辅导、生活引导和心理疏导。无论是资金方面还是人力方面,都亟需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机关单位、民间组织或爱心人士,或披荆斩棘,为推进公益项目奔走呼吁;或慷慨解囊,为建造“希望小屋”加水添薪;或栉风沐雨,为儿童的成长成才言传身教。先行者的行动带动了更多力量的加入:从一个组织到更多机关,从一家企业到更多单位,从个别人士到无数大众,从一个试点到更多区域,一层层的“公益同心圆”在齐鲁大地上涤荡开来。
 
 
 
就拿菏泽首批“希望小屋”的募资情况来说:经过团省委、省青联整体统筹和广泛发动,青岛团市委的积极助力,广大企业家热烈,及时募集到了1000万元的项目资金。可以说,即将落成的1000座“希望小屋”,凝结着四面八方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爱心与奉献。爱心代表在启动仪式上说:“我的个人诉求,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回报社会。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希望通过一种向上的力量去引导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一颗爱的种子。”
 
这一幕,恰恰契合了团省委的愿景:“要把希望小屋做成凝聚社会爱心的公益品牌。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借助广大新闻媒体讲好希望小屋故事,传递受助孩子自强不息、感恩社会的奋斗精神,传递捐赠人无私奉献、慷慨济困的价值追求,激发社会心理共鸣,不断扩大项目参与面和品牌影响力。”四面的关心,八方的援助,不断地为“希望小屋”增添助力。我们相信,最终“公益同心圆”会进阶为“爱心冲击波”,传播得更广阔、更为久远,让“希望小屋”成为一面永不降落的旗帜。
 
在“希望小屋”的蓝图中,以“希望”为承载梦想的地基,以“模式”为保持屹立的墙垣,以“共振”为传播光明的门窗。正如“希望小屋”的推介词中所讲:无数困境中的孩子,正睁大眼睛,等待着漫漫黑夜中的一束光,趴在破败的窗棂,翘首企盼等待黎明的到来;我相信,“善不拘小,终成大德”。遗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汇聚下,涓涓细流终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苍穹;我相信,在持续如潮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推动下,一个个希望小屋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齐鲁大地的穷乡僻壤、大山深处,万千贫困孩子将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尽情放飞希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