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镇罗营在古代曾是军事重地

未知 2019-06-25 16:06
平谷镇罗营在古代曾是军事重地






就位置而言,镇罗营位于平谷北部山区,与密云接壤,为京城东部边关。此地无天险可依,难于防守,为保障关口的安全,在防线东北建起上关城。相距不远,建起几座城堡,层层保护,足以说明位置的重要。在分管5座关寨之外,镇罗营还负责“边城一百四十五里,空心敌台十座”,管辖范围甚广,是这一带的军事中心。

镇罗营之名说来有趣,多有衍化。最初的名称并不好听,据《四镇三关志》载,“原为猪圈头营”,不知何因而起了这样的奇怪名称。这里虽为边关,却无天险,光绪《顺天府志》中记,明弘治七年(1496)有人描述这里,“故猪圈头关,平漫难守”,因此容易被北方民族选为攻击部位。嘉靖二十三年(1544),果然有蒙古朵颜部率兵进犯,结果那一仗全部成了俘虏。明军大胜,为了庆贺并纪念,此地改称镇虏营。清人入关后,认为这样的名称不好听,便取谐音改为现称。

作为军事防御重点,当然要有防护措施,于是,明朝初年在此地建起城堡。《四镇三关志》载:“镇虏营城堡一座,永乐年建。”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写得更为详细:“墙子岭南三十里为镇虏营,有新旧二城,各二门。”文内提供了详细信息,先后建起两座城,可能是扩充兵力,面积不够用,再建新城。每座城开有两个城门。

带着探寻的希望,笔者前往镇罗营,寻找历史的遗存。

上下两营据守镇罗营
根据史书记载,镇罗营分为上下二营,东为上营,西为下营,上营与下营经东西城门贯通。现今正好有上营村与下营村,两村紧密相连,中间相隔不足百米。上营村是历史上镇罗营的中心。因两个村子太大,不能合并,村名也沿袭称谓,所以没有镇罗营村名。但是,镇罗营在历史上极为重要,所以被用作管辖范围更广的镇名。

在这阳光明媚的夏日,笔者来到上营村。上营村是个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落,街道整齐,房舍很新,地基多有大块方石,錾痕齐整,为城墙所用。村委会大门的过门石为大块石板,石面古旧,也是当年城堡留下来的遗物。上营城墙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为砖石结构,规模不小。墙基以大块条石垒砌,上为砖筑,只有东墙部分地段用粗糙山石垒砌。城墙上设有东、西、北三门,北门上镶嵌“镇虏营”石质匾额,该匾额现被平谷上宅文化陈列馆收藏。城门与顾炎武所记小有不同,是否两门相接,或是后来又开出一门,也未可知。

50多岁的老张曾是镇罗营镇党委委员,生长于斯,对镇域内的事情无比熟悉,人也热情,他主动引领笔者寻找上营村的古迹。出了村委会,向东拐进一条小胡同,看到了一段残墙,约长20米,三四米高,上面石块巨大,足有上千斤重。石面整齐,定然錾过,如此整齐,在这一带城堡中少见,进一步说明了此地的重要,因而有了经费上的保证。石块结实,且取自当地,仔细端详,有的石块中间竟然还包着鹅卵石。山石证明了此地的古老,不知经过多少万年,经历了怎样的地质变化,才能生出这样的山石。曾经的沧海,而今变为桑田。几百年前,为了军事防御而把山石开采出来,建造城堡。老张说,南墙处原有一敌楼,日本侵略军也曾在敌楼驻守,现已无存。

上营曾有不少寺庙,如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水月庵、文昌庙、马王庙、山神庙、菩萨庙等,说明了上营当年的规模之大。几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是关帝庙,民国《密云县志》绘有关帝庙的平面图,这可能因地处边关,防御征战是第一要务,因而首尊关公吧。现在这些寺庙大部分已无存,只有个别残留遗迹。

下营在上营西侧,我还想去看。老张说:当年下营城堡南北约长250米,东西约宽200米,由东向西逐渐变窄,设有东西二门。西门上镶嵌“北边雄镇”石质匾额,也由上宅文化陈列馆收藏。西门外曾有一大片衙门地,还有校军场等。现残存部分西墙、北墙、南墙,各长约20米。残墙都一样,实在没啥可看,还不如去看看烽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