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外交策略,分析齐国灭亡原因?

未知 2020-03-23 14:38
从军事外交策略,分析齐国灭亡原因?

战国时期,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这就需要各国想尽一切办法使国力强大,或变法图强,或改革发展,以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增强实力,除此之外,各国的外交策略也是争霸战争中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战争而进行的。例如秦国的连横,其他国家的合纵,三晋的朝秦暮楚、首鼠两端的邦交策略影响着各国关系,甚至影响着战国格局,除此之外,国与国的关系还随战争态势的发展而变化,由此可见军事外交活动对于各诸侯国来说尤为重要。

毫无疑问,战国时期,秦国的邦交策略最为成功,它能从一个西北边陲的贫弱小国,逆袭为战国霸主,这与其连横策略是分不开的,而魏国的衰败,与其处于四战之地的恶劣地缘政治,和首鼠两端,朝秦暮楚的邦交策略不无关系;那么,一向富庶强大的齐国,为何也会国势衰落,最后在秦国统一战争中不战而降呢?本篇文章,笔者从齐国军事外交的角度,来分析齐国灭亡的原因。

齐国与其他诸国的军事外交活动

  • 与三晋的关系,从对手到联盟,又分道扬镳

齐国与三晋的关系,其实就是齐国与魏国、韩国、赵国的关系,三家分晋后,魏国最先强大开始征伐他国,齐国与赵国、魏国邻国,一直处于三晋的攻击下,特别是齐国内乱,三晋趁机联合伐齐,齐军大败;三晋屡次联合攻打齐国,在这一时期齐国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齐威王改革后,国力强大,齐国开始联合赵国、韩国与魏国展开原争夺战,这就是齐魏争雄时期;而此时三晋内部,魏国、韩国、赵国由于领土纠纷战争频繁,导致魏国自身实力下降,齐国对三晋的战争由防御向进攻转型,桂陵战争,齐国大败魏国,但魏国没受到什么损失,魏惠王又联合韩国,打败齐、卫、宋三国联军,齐国被迫向魏国求和。

魏国先后战胜齐国和秦国,魏惠王飘飘然,自立为王,引起天下诸侯公愤,随后发生了马陵之战,魏军主力被全歼;次年,齐国又联合秦国、赵国再次攻打魏国,魏国从此失去霸主地位。齐国大败强大的魏国后,实力大增成为合纵的主角,而三晋除了受到齐国威胁外,更大的威胁是秦国;但秦国成功使用离间计,离间齐楚,成功在三晋之间进行多次连横策略,而齐国占领燕国,灭掉宋国又引起公愤,最终导致燕国乐毅领导的五国伐齐行动,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五国伐齐后,齐国实力衰弱,赵国则屡次攻打齐国,夺取城池;而韩国、魏国在秦国的攻击下,自顾不暇,没有经历与齐国交战;而燕国为了复仇,联合三晋、楚国又攻打齐国,这是三晋与齐的最后交锋。

  • 与秦国关系,从联盟到互相伤害,最后被灭亡

齐国与秦国的关系相当复杂,本来两国领土不相邻,还远隔千里,没有直接利益冲突,但在齐国在战国时期,连横、合纵、远交近攻的邦交策略下,屡屡卷入战争中;我们来看看齐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魏国是战国初期霸主,秦国在魏国的打击下,齐国在三晋屡次攻伐下,齐、秦两国都面临共同的敌人魏国,于是两国结盟对付魏国,而在马陵大战后,魏国衰落,战国格局进入齐、楚、秦三足鼎立的局面。

齐、秦两国势均力敌,都想拉拢楚国;啮桑之会失败后,张仪相魏,帮助秦国连横韩、魏以攻齐、楚;而山东五国却支持公孙衍合纵策略,此时齐国态度不明显;当苏秦发起六国攻秦时,楚怀王为合纵长,但齐国并未出兵,六国伐秦变五国伐秦。在六国合纵和五国伐秦期间,齐国与秦国两国关系以和平为主,但两国都通过外交手段来限制对方。秦国强大后,兼并周边土地对楚国造成威胁,于是楚国拉拢齐国共同抗秦,秦国则通过离间计手段破坏齐、楚联盟;当秦国夺取楚国汉中之后,将巴蜀、关中连成一片,秦国实力更加强大,在齐秦两国关系中,齐国逐渐处于被动地位。

秦国拆散齐楚联盟后,对中原诸侯国各个击破,迫于秦国的压力,韩、楚与齐结盟,此时秦国又使计离散齐楚联盟,这一阶段,齐秦两国关系,先是友好,后又交兵战争,表面上看齐国在战争上取得了主动,遏制了秦国扩张势头,但实际上齐国并没有获得什么利益,也没有趁机攻破函谷关,重创秦国。

此后,秦国为了解除赵国的威胁,又结盟齐国,并建议齐国称帝,齐、秦两国称帝,使其他五国倍感压力,纷纷加紧活动离间齐、秦联盟;为了削弱秦国,齐王接受苏秦的建议联合五国联军伐秦,五国伐秦,齐国并没有得到任何实惠。

五国合纵攻秦后,齐国趁机占领宋国大部分土地,直接威胁三晋和楚国,于是秦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等国共同谋求伐齐,秦国趁机夺取齐国九城;此后,秦国又参加了燕国乐毅领导的五国伐齐,从此齐国元气大伤,齐、秦对峙局面逐渐转变为秦国一家独大。此后,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与齐国结好,在歼灭他国之后,秦国回头顺势就灭了齐国。

  • 与燕国关系,从趁火打劫到报仇雪耻

燕国是战国七雄最弱小的国家之一,参由于地处中原北部,参与诸侯争霸活动也较少,但燕国和齐国是邻国,在战国中后期,两次被齐国打败,并且最终给齐国致命一击,我们来了详细了解下燕国与齐国关系:

燕国贫弱,燕文公死,燕易王即位时,齐国趁机攻打燕国,夺取十座城池,此后燕国对齐国采取防御战略,但在此期间,燕国和齐国也有过联合行动,在中原盛行“连横”、“合纵”的邦交活动下,燕国曾经参加齐国组织的五国伐秦行动。

燕国在政治上固守王道,燕王哙异想天开地将王位禅让给大臣子之,造成燕国内乱;此时,齐国趁火打劫攻打燕国,并占领了燕国首都,开始残暴统治,激起燕国贵族和平民的巨大仇恨。

燕昭王即位后,推行乐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但始终没有忘记报仇雪恨,一直在寻找机会攻打齐国,燕昭王先是采取苏秦“恶齐、赵之交,以便王之大事”策略,离间齐、秦联盟,劝说齐国攻打宋国,消耗齐国国力, 然后乐毅又联合五国伐齐,此次战争差点使齐国灭亡,从此齐国一蹶不振。

然而,齐、燕两国的故事还没有完结,燕昭王去世后,乐毅被冷落,齐国田单利又趁机离间燕国君臣关系,骑劫代替乐毅成为燕军统帅;齐国田单用火牛阵突袭燕军,收复七十余城,齐国成功复国;而燕国在楚国帮助下,逃过一劫,此后,齐、燕两国很少有军事行动。

  • 与楚国关系,从联盟到背盟,秦国坐收渔翁之利

齐国与楚国关系比较复杂,齐国在战国初期就进行改革成为当时一大强国,而楚国改革并不彻底,又实行分治制度徒有大国虚名,这一时期,齐楚两国外交行动不多,处于和平共处阶段。

战国中期,齐、秦两强对峙,都想拉拢楚国入伍,楚国成为齐、秦战略联合的对象;楚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对齐、秦两国争霸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楚国基于北有强大的秦国和难以逾越的巴蜀地区,长期把战略发展方向地位在东方,同时与秦国基本保持联合友好关系。

当秦国夺取魏国十五县,威胁到东方诸国时,楚国才意识到秦国的威胁,于是联合五国伐秦,楚怀王为合纵长,但楚国并未出兵,伐秦失败;当秦国占领巴蜀地区后,对楚国形成高屋建瓴的俯瞰攻势时,楚国才将秦国视为最大的威胁,进而改变思路与齐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

齐楚联盟被秦国张仪用计拆散,楚国被秦国坑的丢了夫人又折兵,齐国因楚国背盟而与其绝交,后再楚怀王的争取下,齐楚两国重归于好。秦国当然不能看到齐楚再次联盟,于是派张仪欲以汉中一半土地给楚国,再次离间齐楚关系,楚国再次背齐合秦,齐国联合韩国、魏国攻打楚国。

楚国夹于齐、秦两大国之间,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合秦,要么联齐,其传统战略是向东扩张,进而称霸中原;而齐国则试图夺取泗上,淮北进而夺得楚国东地,所以说齐、楚两国矛盾是不可协调的;齐国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只能联合他国,反之楚国也一样,因此,这一时期齐国、楚国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两国既有联合,又有战争,联合时也是貌合神离,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坐收渔翁之利,进而独霸中原。

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齐国的灭亡与其失败的军事外交战略有很大关联性,其外交策略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 总体战略不明确,想称霸但没有统一天下的目标

齐国和秦国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其总体战略大致相同,都是实现自己的霸主地位,但通过后来的战争,我们发现,齐国对于霸主地位的认识与秦国还是有所不同,秦国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成为最终的霸主,统一天下,清除其他国家的障碍,而齐国眼中的霸主只是暂时的,地区性的没有将统一天下为己任。

在诸侯争霸过程中,秦国实行的是“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策略,而齐国实行的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策略,我们由此可以看出,秦国是进攻型路线,这就需要对外扩张,统一六国;而齐国是防御型路线,对外扩张并不是一定为了统一天下,而是扩大本国疆域,增强本国实力。

从对外扩张的路线来说,齐国是跳跃式的,在局部地区实行蚕食策略,比如蚕食燕国、蚕食淮北地区,总体上太固定的路线可循;而秦国的扩张路线则不同,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以秦地为基础,向四面发展,向西独霸西戎,向南收复巴蜀、蚕食楚国,向东攻打三晋,最后把所占领的领土连成一片,实行点、线、面,遵循铺开式、由近及远的扩张步骤。

  • 齐国缺失战略的主动权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争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可变因素众多,包括人为因素、敌情变化、战局发展等,往往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怎样调节战略目标与局部战略变化的矛盾,就成为统治者必须把握的关系,因为,谁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谁就能占得先机。

齐国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制定的战略很不明确,在战国早期,齐国一度想成为霸主,但随着战争态势的发展,齐国并没有想把之前预定的霸主范围扩大下去,在争霸过程中没有协调好战略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制度,没有最终的战略目标。

比如,齐国濒临东海,要想向中原扩张,最好的战略方针肯定是一路向西,而楚国的淮北、泗上是齐国向西发展的障碍,这个战略地理非常重要,齐楚两国都想争夺这片土地,以此为据点,进军中原;齐楚两国为了这片土地发生多次战争,合纵关系多次变化,齐国夺回这边土地后又被楚国夺回。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那是因为齐国制定阶段性战略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实力,即使考虑到了当时的实力,也没有为保住和巩固这片土地而采取更多的措施,这样一来,齐国为了争夺这片土地,不断地发动战争,最后既没有得到土地,也耗费了国力,又影响了在其他地区的军事发展;这样一来,齐国的军事受到其他国家的牵制,从而丧失了战略的主动权。

战略主动权的把握就是掌握时机,发挥优势,按照自己的路线走,但齐国不是这样的,齐国发动战争并不是选择有利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与敌作战,而是受制于人;例如,齐国攻打宋国受燕国的鼓动有很大关系,齐楚联盟时,楚国总是利用齐国的力量攻打他国;在合纵活动中,齐国总是受到公孙衍和苏秦的影响,齐国很少有主动权。

在邦交活动中,齐国的态度总是比较消极,不像秦国那样为了总体战略目标,积极与他国联合,盟约,联姻,远交近攻,步步为营地为实现目标而服务;反观齐国,其进攻路线都是跳跃式的,夺取的领土都在别国境内,自己鞭长莫及,无法控制,在诸侯战争中,齐国虽然获得不少胜利,但受益很少,最终因为国力的消耗太大,导致战略主动权丧失。

齐国没有采取措施巩固既得利益

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对既得利益的巩固,齐国和秦国采取不同措施和态度,秦国积极巩固既得利益,一切以既定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准,不受他国影响,但为了大局,秦国可以放弃暂得利益,不纠结于一城一池,相反,秦国会把暂夺的领土作为与他国谈判的筹码,有利于分化敌国联盟,孤立敌军从而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与秦国相比,齐国在既得利益上斤斤计较,在巩固既得利益上态度消极,类似于秦国归还土地的情况,齐国做得非常少,反而为了夺取他国土地,却不断发动战争,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获得土地后,又没有实现宽容的统治政策,争取民心,最终失败而归。

齐国趁燕王哙禅位而导致的国内大乱,趁机发兵攻入燕国,帮助燕国平定内乱,如果这时候,齐国能够拉拢燕国贵族为齐所用,将政权还给燕国,齐国还是能长期控制燕国的,至少燕国贵族和百姓都感激齐国,会联齐抗秦的。

但齐国统治阶级却想直接占领和统治燕国,这难免有趁人之危的嫌疑,更甚者,齐国在燕国实行了残暴的统治,最终引起燕国全体人民的仇恨,此仇恨几十年不消解,燕昭王即位后就开始谋划找齐国复仇,最终乐毅联合五国伐齐,差点灭掉齐国。齐国不仅对燕国这样,对宋国也是如此,失去道义的齐国,最终四面树敌,成为众矢之的。

我们再来看看秦国,在攻占别国土地后,秦国为了暂时的联合可以不断归还土地,到时机适宜时再去攻占,秦国对于一时难以控制的土地,采取羁縻政策,比如在巴蜀地区,就采取“以夷治夷”的政策,君长选用当地贵族,秦国只派一个督导员,当然,巴蜀地区也不会轻易臣服的,秦国经过三次平定,才臣服巴蜀。所以,与秦国相比,齐国在外交策略中相差甚远。

讨论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要对外扩张,最好的方式就是遵循“由近及远”式的方针,这是因为受实力的影响,例如运输能力、后勤供给能力、通讯手段等条件的制约;对于实力增长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过程,当国家实力不足时,它是不可能向离本国太远的地方扩张。

其次,还要遵循“力量梯度损失”原则,也就是说离国内基地越远,扩张强度就越小,这就是所谓的“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并且随着距离的延长,力量逐渐削弱,对本土基地就越缺乏亲熟性,远离本国的兵勇容易失去勇气和道义感,从而影响扩张者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