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何突然对华宣战

未知 2020-07-05 11:37
希特勒为何突然对华宣战


清末明初,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来到中国,标志着“中德军事合作”的序幕从此拉开。清末洋务运动发起时,在普法战争中大显神威的克虏伯大炮给了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员以深刻的印象,于是德国武器、机器设备以及军事人才陆续登陆中国。
二十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上台让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蜜月期”。德国军事顾问遍布中国各军事机构,军工企业也积极参与中国兵工建设。
 
抗战初期,中国对日作战80%的武器弹药来自德国,然而全面抗战爆发的第二年,德国对华态度却突然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先是承认伪满洲国,后又对中国宣战。
可能是希特勒在中国的粉丝太多,长期以来人们都将合作的终止归结为日方的施压,其实希特勒是同情中国人的,他认为华人是和日耳曼人同样优秀的民族。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广告想做电商?苦恼没有专业培训?戳 5分钟助你开启电商路
在希特勒的种族观中,很多民族天然就是被用来征服的,
历史进步就是高等种族战胜乃至消灭劣等种族”
。中国虽然有着灿烂悠久的文明,但希特勒并不认为华人有与日耳曼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与资格。他曾经公开地说过:
“有人以为一个黑种人或中国人他们因为学过德文,而且终身讲着德语,并且为德国的某政党投票,就可以变为德国人。这是不可想象的。”
亚洲各民族在希特勒眼中都只是不值得同情的“弱者”,包括他的盟友日本,唯一的区别是希特勒敬佩日本的敢作敢为。既然希特勒与中国并不存在纯洁的友谊,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必然出于利益的考量。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上台后,德国的国策就变成了
“为反对凡尔赛条约而斗争,在日内瓦争取军备平等权利”
。希特勒的扩军备战,使得德国对钨、锑、铝等战略物资需求量倍增。
过去德国一直从伦敦购买原材料,但希特勒的“战争经济”让英美等国大为警惕,战略物资被严禁出口到德国。中国虽然是穷国,但钨矿、锡矿和锑矿的存储量和产量却高居世界首位。
在希特勒的推动下,德国一改魏玛时期以“占领中国市场”为核心的对华政策,取而代之的是
“要确保从中获得稳定的战略原料来源”
。为了获取足够的矿砂资源,希特勒同意出口大量军火,还派出数量庞大的军事顾问团。
 
广告天津自贸区网络企业税收优惠 入驻天津自贸区,享受高比例税收优惠条款,^^为您量身定制税收优惠计划,帮助企业合理避税,咨询...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很长时间,德国一直是中国军火的主要进口国。抗战初期,日本多次对德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要求停止对中国出售武器。希特勒虽口头上敷衍日本
“已经下令禁止对华输出军火”
,实际上还是源源不断地运武器到中国。
然而由于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节节败退,尤其是上海、武汉和广州的相继陷落,使得矿砂出口遭受致命打击。1938年年中,中德之间的矿产贸易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就在中国对德国失去作用时,日本却成了德国的“战友”。
从地缘政治上来看,作为拥有太平洋上最强大海军的日本,不仅可以南下东南亚牵制美军,使其无法全力投入大西洋和欧洲战场;同时还能北进苏联,配合德军在东欧的战争。所以希特勒先是同意承认日军一手炮制的伪满洲国,后又在访问意大利期间下令对华武器禁运,并撤回军事顾问。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虽然迅速攻陷了中国大片领土,但总兵力才只有34个师团的日军,除了留守日本和朝鲜的两个师团外,其余全部陷在中国战场无法抽身。希特勒已经意识到,对华军事援助会削弱日本在亚洲的实力,同时中国战场的僵持会是日本出兵苏联或是南下东南亚的最大障碍。
1941年,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闪击战。为了能让日本在远东予以配合,希特勒在1941年7月1日宣布与中国断交。同年12月8日,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次日德国立即对中国宣战。
希特勒对华援助完全是利益的考量,随着德国完成扩军备战,中国的作用已经无关紧要,希特勒才会立即“弃华亲日”。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永远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想要得强者的尊重,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变成强者。
标签